APP下载

地方本科高校传媒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021-10-23孙孟猛

传播与版权 2021年10期
关键词:逻辑起点价值导向课程思政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契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保障。文章以影视导演基础课程为切入点,围绕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探究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原则和途径,在加强专业知识素养和实践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将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育人观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思想政治元素的专业化、可视化,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逻辑起点;价值导向;影视导演

影视导演基础课程是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课程,对培养学生的采、写、编、排等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无形的、潜意识的价值观引导,如何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影视导演基础的课程学习,这成为该门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试图从课程的建设目标、实施思路、考核机制等方面探讨影视导演基础课程的思政建设,以实现专业技能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方法。

一、实施背景: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起点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人才培养是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综合过程,其中价值塑造是首要任务,也是最根本的要求,价值塑造涉及人才培养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这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课程思政建设不是加强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而是在专业知识教育中加强理想信念的文化修养的培育,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下,多元文化交叉融合,主流文化审美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怎么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亟须解答的时代命题。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是不同专业各自特点的具体体现,其承担了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培养,而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之间具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容易忽略对学生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同时,课程建设的目的不仅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而且在更高意义上其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影视导演基础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编导专业课程,其课程学习过程重视对学生导演思维、剧本创作以及场面调度方面的能力培养,而这些都是专业实践技能方面的特点,学生最终拍摄完成的影视作品不仅体现学生的专业学习成果,而且蕴含个人的精神思考和价值选择。因此,其课程建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推进专业课程建设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重要保障。

影视导演基础是传媒专业艺术教育的必修课程,其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训练,而加强影视导演基礎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在遵循其专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思政教育为导向,以“项目—情境—育人”为主线,构建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新格局。在具体学习中,其就需要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道德情操,以优秀的电影电视剧作品为案例,让学生在学习视听语言技巧的过程中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在实践训练中,其应将思政教育积极融入学生的拍片活动,既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提升学生导演能力,又可以树立他们的理想信念,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实现“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课程培养目标。

二、建设目标:思政教育为基,打造特色专业课程

任何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进行打磨,使其在不断地反复实践、修正和再实践完善的基础上趋于成熟。影视导演基础课程要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必须理顺该课程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顶层设计,凸显课程建设的思政意识,坚持全课程覆盖,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影视导演基础课程所包含的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设计进行优化与明确[1]。

随着微信、微博、抖音短视频的兴起,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不断冲击和改变着大众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也不再局限于以前课堂上“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传统的知识教授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活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需要加强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到影视导演基础课程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导演思维和导演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在具体的拍片实践中去学习、去实践,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相互印证,在不断地摸索中实现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

在课程定位上,影视导演基础课程既包括理论讲授,又包含实践教学,理论部分侧重于影视导演思维和剧本创作,剧本是故事叙事目标完成的基础,而导演思维直接决定着最终拍摄影片的质量,这两者缺一不可。从具体情况考虑,其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课程理论与实践的顶层架构和设计问题;第二,理论课时的内容、体系、讲授方法;第三,实验课程的内容、体系、操作方法;第四,课程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问题。在该课程教授之初,教师会指定某几个导演以及某几部影片,让学生进行观看学习,并选择其中的某一个导演对其个人风格及其执导的影片做深入分析,最终形成书面文稿,制作成PPT进行课堂陈述。这样的做法着重于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观看经典影片,并通过观看影片掌握部分影视导演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此同时,该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凝练思想政治元素,将思政教育分解到具体的课程内容,教师注重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引导,从而实现思想育人与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打造专业教育一流“金课”

课程思政建设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落实新时代人才培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仅是调换了一下词语顺序,而且其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向,这意味着教育观念、价值导向、育人机制都需要发生改变,逐步实现从专业育人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这也是“大思政课”[2]建设的意义旨归。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使学生掌握自身领域的研究态势和发展方向,易忽视对学生育人观念的培养。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社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其以学生的就业率作为衡量专业建设成功与否的唯一指标,高校根据社会就业需求制订课程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人才培养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是可量化的、可评价的,而价值观念的培养是在潜移默化中才能实现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的是获得更多的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而他们不重视潜在的思想引领,这也导致了当下高等教育思想育人和价值育人机制的缺失。影视导演基础课程的专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以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为躯体,以思政建设为灵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使学生打牢根基,经得起社会实践的检验。

思政教育融入课程专业教育内容带来的是,其对教学理念、教育方法、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的改变。高校将职业技能育人与思想理念育人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影视导演基础课程思政建设中,打造一流“金课”应该以课程思政教育为核心,全面理解深化课程改革建设工作,将思政教育融入艺术教育。该“金课”应以社会上的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授课过程构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内容和育人机制,创建最佳的学习情境,采用案例分析法、模拟情境法、任务驱动法充分体现课程的艺术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要求。其特色应以导演基础为导向,实施项目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工作导向为依托,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建设任务;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实施小组讨论的授课模式,使得学生学习效率显著提升。

四、以师德为基,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高校加强传媒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水平,高校要完善课程思政的授课团队,“深挖编导专业的课程的育人内涵、育人要素与育人功能”[4]。影视导演基础课程建设的意义是让学生树立“导演即灵魂”的观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提高注意力,意识到导演工作内容的重要性,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身拍摄作品,使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环节,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学生的作品,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对导演工作的理解还有哪些差距。同时,教师从学生的作业中选择相对出色的微电影构思及微电影剧本,让学生按照剧本的要求去拍摄、编辑、制作合成,让他们可以真正参与导演工作并制作微电影,学以致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该课程思政建设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回归教育的本质,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度和接受度成为评价一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影视导演基础课程因其本身的专业属性,可以充分利用声画结合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经典影视作品的同时,掌握视听语言拍摄技巧,从而指导自身的专业实践。

作为该课程的高校教师,教师应对自身的使命要求与职业道德规范必须具有更清晰、更深刻的认知:立德树人,不忘初心;慎于思、立于言、践于行。师德是针对教师思想的内在要求,而加强师德建设,不忘初心,牢记教师的使命,这是要求教师的思想道德应内化于心。慎于思,其要求教师时时刻刻都要注重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高尚的教师,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教师,一个有思想、有内涵、有气质的教师。思想是教师的精神追求,教师不能成为行动上的巨人、思想上的矮子。一方面,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应拥有言论自由,拥有学术交流的权利;另一方面,教師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能在思想上放松要求。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其不仅传递课本理论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建构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立于言,就是谨言、善言,把握说话的尺度。教师的言论是其思想品德的外在显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以言论的形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言论成为知识讲授和学习的不可或缺的载体。合格的教师应该是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创造性地使学生获得知识。践于行,教师行为是师德师风的外在延伸,“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师德师风的相关要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信息传递更迅速,知识的获取更加便捷,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搬运工,而是知识的创造者,教师进行知识传授应更加注重与社会实践衔接,教师教授的知识要有用、能用、适用、用得上,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其次,无论是课上、课下,还是生活中、工作中,教师都要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教师不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其更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方法、课堂设计,考虑学生知识的接受度,从而提高知识传递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不恰当、学生不想听、教师自言自语的讲授,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而如何与学生沟通、如何活跃课堂、如何将讲授的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等,这些教学方法和各种技巧都需要教师不断积累和学习。

五、结语

一流课程建设是一流高校建设的重要载体。地方本科高校传媒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只有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前沿,创新思维、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才能实现课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地方本科高校传媒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将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作为推进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立足点,构建适合地方高校的课程学习模式[5]。影视导演基础课程作为传媒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重要的实践类课程。首先,该课程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力图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紧密结合,如指导学生拍摄微电影作品,使学生学以致用;又如以赛促学,让学生拍摄短片参加各种影视艺术节、短片比赛等,以检验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其次,该课程为了提高知识讲授的有效转化率,通过“项目驱动—团队协作—成果展映—教学反思总结”环节进行课程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模式对编导专业实践类课程,如微电影创作、剧本创作、纪录片创作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与推广价值,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毕业求职应聘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易鹏,王永友.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逻辑起点和实践指向[J].中国电化教育,2021(04):54-58,66.

[2]党波涛.在社会生活中讲好“大思政课”[N].人民日报,2021-04-14.

[3]林雪凤,胡承波.以立德树人为本 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144-150.

[4]李建波.推行课程思政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N].河南日报,2019-08-09.

[5]张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视角下高校实施在线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22):50-54.

[基金项目]宜宾学院2021年度课程思政项目“影视导演基础示范课程”(项目编号:XKCSZKC202140)的研究成果;宜宾学院2020年度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任务驱动模式的影视导演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项目编号:JGQ20201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孙孟猛(1990—),男,山东滨州人,宜宾学院文学与音乐艺术学部助教。

猜你喜欢

逻辑起点价值导向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基于价值链导向的会展旅游产业链提升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价值导向分析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发展演变
建构体现学术自由精神的现代大学制度
《琅琊榜》浅评
基于货币视角的“经济生活”的逻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