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
2021-10-23穆丽萍
穆丽萍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妇幼保健院,江苏 灌南)
0 引言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主要发病机制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导致因体循环动脉压显著升高[1]。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表现较多,如头晕、耳鸣、头痛、乏力等,还会使患者发生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升高。研究显示,在有家族遗传史、肥胖、过量饮酒、老龄、高钠饮食、长期熬夜等情况的人群中,具有更高的发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2,3]。高血压的并发症也较多,如心力衰竭、高血压肾病、脑卒中等都是高血压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为了提升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促使患者高血压病情获得较好的康复,有必要加强对患者的康复护理。本文主要对高血压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以及效果实施了分析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这一时间范围6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患者入院之后,接受治疗的同时还接受相应的护理。对患者实施分组对照,具体如下:(1)护理组(康复护理)31例患者,其中包括男性和女性患者人数分别为18例、13例,年龄介于45-70岁,平均年龄为(58.12±5.67)岁;病程最长的为12年,病程最短为1年,平均值为(5.13±1.08)年。(2)参照组(常规护理)共纳入患者31例,其中19例为男患者,12例为女患者,进行年龄统计,最大的患者72岁,最小的患者46岁,均值(57.63±5.19)岁;病程介于1-11年,平均值为(4.72±0.93)年。对比两组的各项一般资料,均P>0.05,符合进行研究的相关要求。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之后均接受监测、控制血压等常规性治疗和护理,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组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 知识宣教
高血压患者多数集中在中老年人,尤其是老年患者,对疾病知识缺少了解,或是固执己见,虽然存在错误认识,却固执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为此,在患者入院之后,护理人员耐心向患者进行高血压相关知识的讲解,并着重强调各类注意事项,使患者对疾病有更为正确、全面的认知,这对于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重要作用[4]。
1.2.2 用药护理
护理人员对用药方法、用药时间、药物用量、用药期间的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全面的告知,着重向患者强调严格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防止患者擅自改变药量或是换药[5]。由于患者用药时间较长,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引起患者对药物疗效以及安全性的担忧。为了避免患者私自调整用药方案,护理人员需要提前进行不良反应的说明,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在出现不良反应的时候能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并掌握应对不良反应的措施。
1.2.3 心理护理
原发性高血压一旦发生,便会持续存在,目前还没有十分有效的根治措施。要想控制病情,患者除了需要持续用药之外,还应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平稳的情绪状态[6]。为了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避免患者焦虑、抑郁、急躁、激动等,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做好耐心的心理安抚,让患者认识到保持积极、乐观、稳定的情绪状态,对于控制血压有重要意义。同时教给患者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如深呼吸法、注意力转移法、心理暗示法等[7]。
1.2.4 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科学饮食原则的指导,如饮食应当清淡易消化,减少胆固醇、脂肪、盐分的摄入,适当增加纤维素、优质蛋白、维生素的摄入,可以多吃芹菜、冬瓜、洋葱、海带等具有降压利尿作用的食物[8]。
1.3 观察指标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的舒张压、收缩压变化情况,同时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2.0版本的统计学工具分析数据;计数资料接受χ2检验,以(n,%)的形式呈现;计量资料行t检验,通过(±s)的形式进行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P<0.05。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血压水平对比
与参照组相比较,在接受康复护理后,护理组患者的血压控制在了更为理想的范围,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血压水平对比(±s)
表1 两组血压水平对比(±s)
?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高血压患者中以原发性高血压居多,此类患者的病程长,并发症多,可导致患者发生残疾甚至死亡,因此应当对高血压的临床治疗引起高度重视。而要想让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升,能够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在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养成健康习惯,还应当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9,10]。本研究通过将康复护理应用到对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中,使他们的收缩压、舒张压均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因此患者对康复护理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综上,在高血压患者中实施康复护理的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