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训练联用肌内效贴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效果观察
2021-10-23通讯作者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辽宁沈阳110000
吴 琼 杜 岩(通讯作者)(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
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包括肩手综合征,其存在较高的发病率。临床对肩手综合征进行治疗的主要手段为康复训练,然而部分患者受疼痛的影响,不接受康复训练,使得临床治疗效果受到影响[1]。在各种运动损伤处理中,肌内效贴布的应用十分广泛,其主要作用包括止痛、消肿等,除了能够对关节和肌肉产生稳定、支撑作用以外,还不会对身体的正常活动产生影响[2]。本文主要探究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运用综合康复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布治疗的临床价值,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于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6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人。其中观察组男16例、女15例,平均年龄(59.35±6.35)岁;对照组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60.38±7.02)岁。2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以予以比较。
2 方法:对照组单纯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包括:运动想象疗法、向心性压迫缠绕、神经发育疗法、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及良肢位的摆放等。1天训练2次,每次训练时间为40分钟,持续训练4周。除上述综合康复训练以外,还给予观察组肌内效贴布治疗,为使肩部疼痛感减轻,应当采用X型贴布。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锚在肩部痛点固定,向两端延展尾。为使手部肿胀减轻,应当选择散形贴布,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手臂在床边旋前放置,在床缘下垂手腕,自然屈曲腕关节;在肱骨外上髁固定锚,沿腕延展伸肌群,从手背延展尾,并从指间绕过。3天为贴扎1次的持续时间,2次贴扎的间隔时间为1天,进行4周时间的持续治疗,贴扎总次数为8次。
3 观察指标:对比2组治疗效果、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状况。其中运用Fugl-Meyer评分对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包括33项,0分为总分最低分,66分为总分最高分。运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包括10项,0分为总分最低分,100分为总分最高分。
4 疗效评价标准[3]: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正常的肢体功能,患者可以正常行走,不会影响生活时为治愈;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恢复肢体功能,可以正常行走,基本可以做到生活自理时为显效;有所改善临床症状,有所恢复肢体功能,勉强可以做到生活自理时为有效;没有改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肢体功能,生活不能自理时为无效。
6 结果
6.1 2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对比(n,%)
6.2 2组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治疗后,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分,n=31)
讨 论
Ⅰ期为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急性期,应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才会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避免病情不断进展。肌内效贴属于防水透气胶带,其具有一定的弹性,通过贴扎可以将皮肤方向特异性牵拉的产生,其物理特性主要有黏着力、张力及弹力等。由于贴布上无药物,因此其存在较低的致敏性。研究发现,肌内效贴布发挥调节作用的机制主要包括:(1)对肌肉的收缩功能进行调整,增强弱化的肌肉,抑制强化的肌肉;(2)对关节进行调整,对姿势进行矫正;(3)通过刺激皮肤表面的感受器,使本体感受的反馈增加,以便对神经肌肉活动进行调整[4]。
本文通过探究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运用综合康复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布治疗的临床价值,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32%,高于对照组70.97%,(P<0.05),表明联合治疗方法的运用能够获得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治疗前,2组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联合治疗方法的运用能够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可能包括:在患者的肩部进行X型贴扎,能够加快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使触觉传入神经的感觉输入增加,对痛觉输入产生抑制作用,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对前臂进行散型贴扎,通过贴布对皮肤进行牵拉,能够将贴布褶皱的方向性和池穴效应的产生,使组织液的流向趋势改变,引导组织液至最近的淋巴结,有利于将肿胀消除,加快血液、淋巴液循环。同时,肌内效贴不仅能够使力学结构得到纠正,还可以利用本体感受的反馈,使上肢的功能增强。该研究结果和王芳,叶金波,赵仕蓉等学者[5]研究的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运用综合康复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布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同时还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因此,应当积极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