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痕迹鉴定应用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相关分析

2021-10-23

法制博览 2021年27期
关键词:印痕事故现场胡某

孟 帅

(安徽龙图司法鉴定中心,安徽 合肥 231600)

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汽车工业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交通运输行业迅速发展,由此带来的交通安全问题受到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在相关数据统计中发现,我国每年交通事故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伤亡人数逐年增加,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巨大,社会影响严重,事故分析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此基础上,主要通过对一例较典型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案件肇事车辆的车体痕迹及轮胎花纹等特征进行检验分析,重点结合人体衣着痕迹比对分析,综合判断该起肇事逃逸案件中车辆是否碾压过人体[1]。

一、案例

(一)检案摘要

2021年某月某日,汪某驾驶无号牌电动三轮车(以下称被鉴定车辆)沿道路由南向北行驶至某处时,与路边行人胡某疑似接触,后汪某驾车离开现场。交警将嫌疑车辆查获后,遂委托对被鉴定车辆是否与行人胡某发生接触进行鉴定。

(二)胡某事发时所穿衣着痕迹检验

死者胡某外衣左侧前襟见上下方向的轮胎印痕,该印痕宽约10cm,该轮胎印痕中间有间隔距离相等的三条直线状印痕,每条直线状印痕宽度相等为 0.2~0.3cm,间隔距离约 0.5cm,在轮胎印痕上部(靠近人体胸部处)见缺损状孔洞痕迹(见图1)。

图1 胡某事发时所穿外衣花纹印痕照

(三)车辆检验

被鉴定车辆车体四周及底板下表面均未见新近形成的异常痕迹。

被鉴定车辆前轮轮胎宽约8cm,其胎冠花纹块磨损严重,胎冠近似为平面状(见图2);左、右后轮轮胎宽均约8cm,胎冠有两条周向贯通且间隔约1.5cm的波浪折线形花纹沟,花纹沟宽约0.5cm(见图 3)。

图2 被鉴定车辆前轮胎冠花纹照

图3 被鉴定车辆左后轮胎冠花纹照

(四)事故现场情况

事故发生于晴天,道路平直,沥青路面,事故路段为南北方向,双向两车道,道路中间用虚黄线分道,道路两侧设置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及非机动车道用实白线分道。事故现场未见被鉴定车辆,死者胡某头北偏西仰躺在东半幅路面上,其左脚位于道路东侧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分道线上,在死者胡某身体南侧的路面上遗留有血泊、挫划印痕及人体拖擦印痕,人体拖擦印痕起点与血泊位置近似平齐并延伸至胡某身体下方,挫划印痕由南向东北方向延伸并穿过胡某身体下方。

二、分析与结论

(一)综合分析

1.被鉴定车辆车体四周及底板下表面均未见新近形成的异常痕迹,说明该车未与其他客体发生过碰撞。

2.被鉴定车辆右后轮轮胎宽约8cm,胎冠有两条周向贯通且间隔约1.5cm的波浪折线形花纹沟,花纹沟宽约0.5cm;左后轮轮胎宽度约8cm,胎冠有两条周向贯通且间隔约1.5cm的波浪折线形花纹沟,花纹沟宽约0.5cm,与死者胡某外衣左侧前襟见上下方向的轮胎印痕,该印痕宽约10cm,该印痕中间有间隔距离相等的三条直线状印痕,每条直线状印痕宽度相等为0.2~0.3cm,间隔距离约0.5cm,通过对被鉴定车辆前后轮轮胎胎冠花纹与死者胡某事发时所穿衣着上的花纹印痕进行比对,分析认为:死者胡某事发时所穿衣着上的花纹印痕与被鉴定车辆轮胎胎冠花纹不相符。

3.从事故现场情况上可知死者胡某身体南侧的路面上遗留有血泊,路面上人体拖擦印痕由南向北,说明胡某身体被其他客体拖移或推移过,说明胡某身体被其他客体拖移或推移过,而被鉴定车辆底板下表面未见新近形成的异常痕迹,故排除被鉴定车辆将胡某身体推移或拖移一段距离。

(二)结论

本案中主要通过死者胡某事发时所穿衣着上的花纹印痕与被鉴定车辆轮胎胎冠花纹进行比对,再结合事故现场情况和车体痕迹,综合判断死者胡某事发时所穿衣着上的花纹印痕是否为被鉴定车辆轮胎所遗留。分析过程中死者胡某事发时所穿衣着上的花纹印痕与被鉴定车辆轮胎胎冠花纹不相符,再通过事故现场情况来还原事故过程,并结合对被鉴定车辆车体痕迹的检验,加以印证事故过程,从而排除被鉴定车辆将胡某身体推移或拖移一段距离。认定被鉴定车辆未与死者胡某发生过接触,且死者胡某事发时所穿衣着上的轮胎印痕不是被鉴定车辆轮胎碾压所遗留。

该起案件综合运用了多种痕迹检验鉴定技术,结合事故现场情况,对车辆与人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做出专业判断,为案件办理提供依据[2]。

三、结语

在痕迹检验的过程中,要求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进行实际操作,正确寻找与事故相关的证据资料,同时还要认真勘查事故车辆,通过痕迹比对、分析并推断事故过程,对事故责任的认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上述案例中,人体衣着上的轮胎印痕因造痕体和承痕体具有特殊性,痕迹形成机理较为复杂,印痕不完整,且边缘模糊残缺,反映的稳定可靠的细节特征较少,在检验鉴定时存在较大难度。但是通过分析人体衣着上的轮胎印痕,结合车辆轮胎花纹,遵循造痕体和承痕体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对细节特征进行比对分析,再通过事故现场情况利用反推思维还原事故过程,更能准确无误把握鉴定结论,保证鉴定的准确性,从而更好地为案件侦破提供合理、合法、准确的依据。这也更加充分地证明,一起交通事故的产生往往是多重因素的组合结果,事故过程也是极其复杂和多样化的,在事故痕迹鉴定分析中,一方面要结合现场的环境状况,包括事发时的天气、路况、灯光等因素,另一方面还要对事故现场散落物、轮胎印痕等逐一标记,并对相互关系、形状形态予以记录。现场环境与痕迹检验工作是相辅相成、不可孤立的,否则最终结果无法为事故责任认定提供客观依据,这对于痕迹鉴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责技能均具有较高要求[3]。

我国的事故痕迹鉴定工作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够完善,因而难免存在鉴定工作不完善和不严谨的地方。尤其是对于复杂的事故案件,鉴定人员既要充分掌握车辆知识、痕迹知识、法律知识,自身同时又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多方结合之下才能够保证鉴定结果的严谨和准确。车辆安全事故无法完全避免,只有通过专业的技术分析了解事故成因,才能进一步做好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总结事故经验、引发社会关注,减少事故量,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4]。

猜你喜欢

印痕事故现场胡某
陈若鹏作品
滑轮
作品(八)
蜗牛的印痕
恋人一方因拒绝分手而自杀,另一方犯法吗
深夜行窃被发现不逃反抢太可恶
靠脸吃饭
幽默大联盟
刻在记忆里的哲理印痕
前夫离婚不久又添子,女子怒而起诉获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