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成语的俗解异构现象分析

2021-10-22严婵娟

关键词:广告语成语防疫

严婵娟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成语俗解异构现象,实质上是成语活用的一种现象。对于成语俗解异构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对成语活用的性质与分类研究:向光忠(1982)[1]提到“成语也可以活用。故意换掉成语中的某个字,就是成语活用的一种方法。”二是对成语活用的认知心理探讨:牛保义、席留生(2009)[2]从认知语用学角度对仿拟构式生成现象进行探讨。三是对某一部文学作品或专著成语活用现象的文本分析:如郭梦晴(2018)[3]对《尚书》中的成语变异现象进行分析,程国煜(2018)[4]对钱钟书《围城》中的成语活用现象进行例析。四是对成语活用价值与影响的讨论:邢福义(1996)[5]先生认为,成语换字活用,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 。比如“一触即发”是个成语,意思是一经触动, 立即爆发,用来比喻事态已发展到极度紧张的阶段,毛泽东《评蒋介石发言人谈话》中用了这个成语:“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然而,《论持久战》中毛泽东用了“一触即跳”:“那些‘一触即跳’的人们,是不足以语此的。”《学习时局》中,又说成“一触即溃”:“胡宗南派到河南的几个师,也是一触即溃”改动一个字, 表意更贴切, 同时又增加了语言的风趣。”李运富(2013)[6]先生认为“这种通过对已有词语的俗解而产生新词新义的方式,不同于一般的词义引申和原创新词,值得汉语词汇史研究者注意。

人们基于字面或字音变化,以新解成语的方式向社会民众普及防疫知识、呼吁培养科学防疫习惯,这类新解的成语被称之为抗“疫”成语。“俗解”是指基于字面或字音而产生的新解,“异构”是指由新解所构成的不同于原成语的新词。[7]我们将成语的俗解异构定义为:特定语境下,通过改变原成语某个或某些构成成分,保持原型不变或产生与原成语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语言形式。例如,“李梅亭这两日窃窃私讲的话,比一年来向学生的谆谆训导还多。”(小说《围城》)原成语“窃窃私语”出自韩愈《顺宗实录·永贞五年》,讲”和“语”有些不同。语,用于人私底下小声说话,如“私语”;而“讲”在公开场合大声讲话,如“演讲、讲课”。”可见,抗“疫”成语,作为新冠疫情大背景下产生的特殊产物,不同于词义引申,也不是原创新词,它是对已有的成语做出的符合时事环境新解释的成语活用的现象。

一、抗“疫”成语俗解异构的类型分析

通过对“学习强国”等网络媒体平台中主要材料的搜集,我们将抗“疫”成语俗解异构类型主要分为原形结构和变形结构两大类。所谓原形结构,即保留与原成语同音同形,不对原成语结构进行改动;变形结构,即通过谐音、换字等方式对原成语进行微调。(以下成语语料与成语新解均来源于“学习强国”平台等媒体平台网络,成语原义释义来源于四川辞书出版社2019出版的《汉语大词典》)

(一)原形结构

1.原形不变,原义与新解义在语义上大体保持不变,新信息结合语境可知。这类主要是出行类的抗“疫”成语,如“按兵不动”、“随遇而安”、“有备无患”、“敬而远之”、“相见不如怀念”等。例如:

(1)“按兵不动”。原义:使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时机。泛指不采取行动;新解:及时掌握疫情地区动态:密切关注国内外高、中风险地区的动态变化和病例行动轨迹,如非必要,不要前往出现疫情的地区。

(2)“有备无患”。原义:事前有充分的准备,就能避免祸患;新解:及时备好疫情防控物资:做好健康监测以及防控物资储备,旅行提前预约避免扎堆,配合工作人员提前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3)“里应外合”。原义:外面进攻,里面配合接应。出自元·无名氏《陈州粜米》:“则这官吏知情,外合里应,将穷民并。”新解:请求往返人员配合防疫工作,做到面上放开、点上精准、关口内置、闭环管理,坚决守牢防输入、防反弹、防复燃底线。

(4)“五十步笑百步”。原义: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轻一点,可是却讥笑别人,出自《寡人之于国也》;新解:疫情期间,大家在家休息或办公,缺乏运动,运动微信步数不多,所以不要笑我,你的运动步数比我多不了多少。

这类成语,在保持原成语大致语义不变的情况下,根据特定语境和抗击疫情的需要,对新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如“按兵不动”的新解义保留了原义不采取行动的语义,强调人们如非必要,不要前往出现疫情的国家和地区这一新信息;“有备无患”的新解义保留了原义的做好准备以备不时之需的语义,强调人们要提前做好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工作这一新信息;“里应外合”的新解义保留了原义“相互配合”的语义;“五十步笑百步”的新解义保留了原义的事情发展程度不同,而实质结果却一样的语义。强调人们处于居家防疫运动健身活动缺乏状态这一新信息。

2.原形不变,原义与新解的语义发生改变,新信息通过语素重音、变换次序、改变语体色彩等手段得到凸显。如“不约而同”、“安身立命”、“有备无患”、“里应外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我们按照疫情防控的个人生活指南分类,将该结构分为出行、饮食、卫生三大类。

(1)出行类。“不约而同”原义中“不约”与“同”是偏正结构,义为“没有事先商量而行动和意见一致”,语素重音落在“同”上;新解:“不约而同”是动宾倒装结构,应为“同不约”,“同”是谓语,“不约”是宾语,义为“(我们)同意‘不约’这件事”,主语省略,语素重音落在“不约”上,通过变换语素重音、改变次序手段使新信息“不约”得到凸显。“别来无恙”原义为状中结构,“别来”指分别以来,作“无恙”的时间状语,是分别后通信或重逢时的问候语,体现对朋友的关心,语气温和;新解中“别来”与“无恙”是并列结构,“别来”指“不要来”,义为“你不来,我就不会生病。”语气上,带有祈使意味。通过语体色彩的改变来凸显新信息“别来”。“安身立命”原义“安身”与“立命”可以改变次序,语义相同,即“安身立命”与“立命安身”相同;新解中“安身”与“立命”不可改变,两者是递进关系,“先安稳住身体,后才能保护生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原义是两个小分句,“一夫当关”主语为“一夫”,“万夫莫开”主语为“万夫”;新解主语只有一个即“一夫”(指说话者本人),即“一夫当关,(就算)万夫(我“一夫”)莫开。”通过主语改变,凸显“莫开”这一新信息。

(2)饮食类。“生米煮成熟饭”本义指的就是做饭的过程,引申义为事情无法挽回。新解放弃引申义,选择本义并根据疫情防控知识(新冠病毒怕酒精不耐高温,56℃,30分钟就死亡了——李兰娟院士接受《都市快报》专访语)作语义的引申,提醒大众食物要烧熟煮透,不要食用生冷食物。“先公后私”对“公”、“私”重新解释,释为“公筷、私筷”也是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呼吁大众养成干净安全的就餐卫生习惯。

(3)卫生类。“通风报信”新解放弃本义与引申义,对成语作字面的解释,“通风”家里勤通风透气,“报信”上报个人健康信息。

类型成语例证出行类①不约而同原义: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新解:在“不约”这件事情上,大家都意见相同。②别来无恙原义:分别以来一切都好吧?新解:你不来,我不得病。③安身立命原义: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也作“立命安身”。新解:在家安稳住身体,就是保护生命。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原义:一人把住关,一万人也攻不下。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新解:一个人在家隔离观察,就算来了一万个朋友都不要给他们开门。饮食类①生米煮成熟饭原义:比喻事情已经做成,再也无法挽回、改变。新解:注意食用进口海产品、冷链食品;关注食品安全信息,生熟食材存放加工要分开;食物要烧熟煮透,不要食用生冷食物。②先公后私原义:先办公事,后办私事。新解:先用公筷夹菜,在用自己的筷子享用。卫生类通风报信原义:把情况和消息偷偷透露给有关的人。新解:家里勤开窗、多通风透气,个人健康信息及时上报。

总之,原型结构的成语,从结构特征上与原成语同音同形,但使用者出于实际需要,根据语素的多义性等对成语含义进行创新性解释。有符合新解意义的保留原义,如“有备无患”;有的对成语进行字面化的解释,如“生米煮成熟饭”释为“食物要烧熟煮透,不要吃生冷食物。”有的保留原成语含义并作范围的限定,“通风报信”原义和新解义都有“把消息和情况告知有关人员”的意思,抗“疫”成语限定为“个人健康信息”上报给“社区、单位等”。

(二)变形结构

变形结构主要以“换字+谐音”形式为主。将成语中的某个字改为表情达意更为精准的字。这种情况,常见于广告语,请看一下实例:一“键”钟情(某网吧广告语)应为“一见钟情”;诗情“花”艺(某花店广告语)应为“诗情画意”;得“艺旺型”(某理发店广告语) 应为“得意忘形”;爱不“湿”手(某洗衣机广告语)应为“爱不释手”;“咳”不容缓(某止咳糖浆广告语)应为“刻不容缓”;默默无“蚊”(某蚊香广告语)应为“默默无闻”;随心所“浴”(某浴室广告语)应为“随心所欲”;胡“丝”乱想(某美发店广告语)应为“胡思乱想”;“牙”口无“炎”(某牙膏广告语)应为“哑口无言”;“食”全“食”美(某饭店广告语)应为“十全十美”;“衣衣”不舍(某服装广告语)应为“依依不舍”。

“防疫”、“口罩”、“消毒”、“聚会”、“公筷”、“洗手”都是疫情期间的热词,人们取语音相近、语义相似的成语进行谐音互换,用于宣传防疫知识,告知防疫事项。这样,既达到了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效果,又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如“薄情寡义”将“义”改为“疫”,释为“在新冠肺炎期间,少聚会少接触才能减少疫情的扩散。”我们将这类成语分为出行、饮食、卫生、防疫知识等四类。

类型成语例证出行类①“罩”夕相处原成语:朝夕相处。保得住早晨,不一定保得住晚上。形容情况十分危急。新解:牢记防疫好习惯,出门记得戴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离。②临危不“聚”原成语:临危不惧。面临危难一点儿也不害怕。新解:疫情期间,少外出、少聚餐、少扎堆。饮食类大“筷”朵颐原义: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新解:疫情过后,朋友们聚在一起使用公筷夹菜,大吃一顿的样子。卫生类①行之有“消”原成语:行之有效。指的是实行这种措施有成效。新解:行到哪里,消毒措施跟到哪里。②“疫”尘不染原成语:一尘不染。尘:佛教称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指修道者身心纯洁,不被六尘所玷污。泛指人品高洁,完全没有沾染坏思想、坏习气。形容环境非常洁净。新解:清洁卫生很重要,垃圾常倒病毒消。③沾沾自“洗”原成语: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很好而得意的样子。新解:疫情期间勤洗手防疫资讯类断章取“疫”原成语: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新解: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不要相信非官方发布的信息。

2020年5月国家发布《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防控工作已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罩”类成语、“疫”类成语、“消”类成语、“洗”类成语、“聚”类成语,作为特殊情境下的应急产物,能否也能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二、抗“疫”成语俗解异构现象的成因

成语是人们长期惯用的固定词组,它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极大的稳定性,但在网络媒体语言中,抗“疫”成语出现情况非常普遍,如“‘罩’夕相处”、“‘疫’扫而光”、“行之有‘消’”。本文试从语用学、修辞学和社会语言学等角度探讨抗“疫”成语俗解异构现象的成因。

(一)表达的空位与成语的补位

美国心理学家格赖斯(Grice P.)其著作《言辞用法研究》提出了交际过程应遵守的四条合作原则。一是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刚好包含所需要的信息,不得多于或少于多需要的信息;二是质的准则:所说的力求保真;三是相关准则:所说的话是相关的;四是方式准则:表达简洁明了,避免晦涩歧义。后疫情时代,防疫健康知识内容如果过于冗长、夹杂过多医学专有名词,违反了交际过程的质的准则和方式准则,势必造成交际的失败,合作原则强调的是语言的高效性和经济性,抗“疫”成语来源于现实生活语言,也应该遵守合作原则。胡建刚(2007)[8]认为,语言的本质功能是交际功能,重点探讨那些人们已经形成了某种认识和情感、但在语言系统中却缺乏相应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这一认识和情感的现象很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从表达出发,我们把人们需要表达的认识或情感在语言系统中却对应着一个零形式的现象称之为“表达空位现象”。追求准确、简洁表达是语言基本属性之一,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达不到人们所表达的最佳效果时,表达空位产生。后疫情时代,由于疫情防控知识宣传需要,表达空位处于急需填补的状态,随时准备迎接适当语言表达的到来。此时,抗“疫”成语应运而生,成功补位。比起长篇大论的疫情防控知识,言简意赅的四字成语更符合交际的高效性与经济性,易于为大众接受。例如:“相见不如怀念”就是“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工作场合保持安全距离,食堂就餐尽量错峰避免近距离交流,减少开会频次,缩短会议时间,鼓励无纸化办公。”又如“公私分明”就是“吃饭时能无障碍转换使用公筷私筷不会弄乱的人。”

(二)成语修辞作用的内驱

黄伯荣、廖旭东提到,现代汉语“修辞”从语言学的角度有以下三种含义,一是客观存在的修辞现象;二是修辞学或修辞知识;三是依据题旨运用特定手段,以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活动。言语表达中有很多修辞方式与词汇(包括成语)有关,如仿词、排比、顶真等,可见词汇修辞是修辞活动的一部分。本文所指成语的修辞是言语交际参与者在特定的语境下,根据表达的需要变更成语的语言形式构建话语以达到交际目的。

运用成语本身就是一种修辞的表达。利用谐音、换字、增字、减字创造成语是汉语中常见现象。“桃之夭夭”到“逃之夭夭”,正是利用谐音创造成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根据可见的文献资料,最早运用“桃之夭夭”表达逃跑情状的时代最晚不迟于明清,例如冯梦龙《醒世恒言》“两个商量出一个计策来, 俟夜静更深, 将店中资本席卷, 双双的桃之夭夭, 不知去向。”比起生造新成语,选用现成的、富于表现力的成语作为表达的语言材料更能达到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的效果。各大新闻媒体、网络学习平台,如《学习强国》,纷纷利用抗“疫”成语进行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如山西学习平台——秋冬疫情防控“成语”新解、中央企业学习平台——中交集团:关键时刻不放松!这份疫情“成语”新释请查收、河南学习平台——《防疫指南“成语篇”》等。

(三)汉民族文化趋利避害的心理

语言学家陈原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谈到“语言往往被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者同某些自然力给人类带来的祸福联系起来。这样,语言就被赋予了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社会成员竟以为语言本身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竟以为语言是灾祸的根源。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谁要是讨好这个根源,谁就得到庇护和保佑。”秦始皇改“辠”为“罪”,原因是“辠”字形近似“皇”;汉高祖姓刘名邦,整部《史记》无一“邦”字,避讳字产生,是汉民族自古以来“趋利避害”的民族文化心理的真实写照。成语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疫情期间,人们对于成语含义的临时改造包含着汉民族的深层次的共同认知心理——疫情消散,安康喜乐。汉民族的趋利避害文化为成语俗解异构提供了心理基础。人们碰到不吉利的言辞会因避讳而改字,同样遇到吉利、鼓舞的言辞会积极地加以利用。“疫”扫而光、一心“移疫”、力排众“疫”、“罩”夕相处、行之有“消”等抗“疫”成语现象的产生,是千百年来民族文化心理在语言上的延伸。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众志成城、战胜疫情的决心,展现了社会大众对早日结束疫情,迎接无“疫”未来的美好愿望。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共同”的伟大抗疫精神,抗“疫”成语的宣传与鼓励也有一份功劳。

三、抗“疫”成语俗解异构的社会效应

作为媒体防疫知识宣传的标语,抗“疫”成语是新媒体环境下为迎合观众,吸引大众眼球、达到宣传目的而做出的一种行为,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语言文化不可避免的一种反映。李运富先生(2013)[9]认为无论是原词义的引申用法还是原词形的异解另构,都是暗含理据的,这是它们能够得到普遍认可而被广泛使用的基础和根源所在。将这类新词新义新用法一律看作原词的“误解误用”显然不合实际,再三要求纠错改正也难以奏效,不如讲清道理,因势利导,承认和规范那些虽不同于原义而有某种理据的新义新用法。我们把成语使用范围的变化和异解另构现象都看作汉语词汇发展的正常规律,可以免除大批被判为“误解误用”的新词新义被扼杀,从而保证汉语词汇的正常健康发展。

抗“疫”成语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从社会层面来看,一是活跃了语言文化生活,是新时代人们将自身生活学习等情况,运用语言文化传播方式的个性表达。二是抗“疫”成语确实起到了鼓舞人心、坚定抗疫信心、宣传科学防疫知识等作用。把抗“疫”成语理解为写错别字是武断的。判断一个词语或成语是否正确运用,我们主要看是否能够对于词与词之间以及词义的关系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能够找出理据,即使它与原义大相径庭,也不能简单地判定它就是误用,和错别字不同。错别字是写字者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主观造成的成语错写,如将“授人以柄”错写成“受人以柄”,将“侯门似海”错写成“候门似海”。中国上下五千年历时,很多成语已经失去其本义,甚至本字被谐音、换字、增字的现象数见不鲜,如“桃之夭夭”到“逃之夭夭”。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将常用成语中的某个字换成同音别字,如超市宣传牌中将“招摇过市”中“招”改为“罩”,以提醒市民戴上口罩才可以进入超市;或直接保持成语原型,如将“别来无恙”作为宣传语提醒市民不要串门走亲戚。这样一些举动,对于那些文化程度不高、语言鉴别能力不强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来说,确实容易产生误导,我们要加以提醒和说明,在保存抗“疫”成语积极意义的同时,避免对大家产生误导。

综上所述,抗“疫”成语是在特殊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时代印记的语言文字现象。它不同于词义引申,也不是原创新词,而是对已有的成语做出的符合时事环境的新解释,这是一种成语活用的语言文字现象。在实际运用中,它以新解成语的方式向社会民众普及防疫健康知识、呼吁培养科学防疫习惯,起到了教育宣传、鼓舞人心的作用,表达了人们对无“疫”未来的美好愿望。“罩”摇过市等抗“疫”成语不但不会扰乱词汇内部秩序,反而更能活跃人们的语言文化生活,丰富人们的成语表达方式,符合语言经济性、多样性原则,是汉语这门语言博大精深的体现。

猜你喜欢

广告语成语防疫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防疫、复工当“三员”
三写广告语
俄罗斯的防疫“宅”假期
拼成语
猜成语
神级广告语
谐音变邪音
广告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