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固始方言体貌助词“上”的分布及语法化

2021-10-22许佳佳

关键词:助词先行方言

许佳佳,王 琴

(阜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体貌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体貌层级的分布,许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李如龙认为“汉语的体范畴和西方语言中的aspect并不完全相同……所谓状态是人们对客观进程的观察和感受,所谓情貌往往还体现着动作主体一定的意向和情绪”,他将前者称为体,后者称为貌,在传统的体系统中分出了两个层级;[1]而以戴耀晶为代表的学者坚持体貌不分,认为体貌都表示动作的时间性。[2]本文认为虽然体、貌两类范畴都和“时间”“事件”密切联系,但在主客观的表达上还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本文关于固始方言时间助词“上”的探讨注意区分体、貌范畴。

河南省固始县地处豫皖交界处,地形复杂,人口众多,虽然固始方言隶属于中原官话区,但方言内部的使用情况复杂多变。以往关于固始方言的研究大多侧重在语音和词汇上,例如《固始话声、韵、调系统及其与普通话对应规律》、[3]《固始话的声调初探及普通话声调的对比》、[4]《河南固始方言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与“俺”》、[5]《固始方言特殊副词研究》、[6]《河南固始方言词汇的变化研究》[7]等,关于固始方言体貌研究类的文献几乎没有,方言语法研究的力度还存在不足,只有叶祖贵在其著述《固始方言》[8]一书中有所涉及,但也并没有对固始方言体貌助词的语法功能进行具体探讨,所以关于固始方言体貌助词的表达及语法化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对固始方言体貌助词“上”的句法分布及语法功能进行探讨,分析总结“上”作为完结体助词和作为先行貌助词二者间的区别;再试着对体貌助词“上”形成的认知机制及语法化过程进行解释。同时,对比其他方言,以期揭示固始方言体貌表达的类型学蕴含。

一、体貌助词“上”的分布及功能

(一)“上”的句法分布

体貌助词“上”在固始方言里使用的场合比较宽广,一般和动词连用构成“v上”结构,该结构既具有某动作在时间上的完结性,[9]又包含动作上的主观先行性,即完结体和先行貌。因此,“上”的句法分布主要包括两大类:

1.完结体助词“上1”的句法分布

完结体表示动作行为或事件在某一参照点的终结。固始方言里完结体助词包括“了、劳、上1”,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作为完结体助词“上1”的句法分布。

1.1 v+上1

完结体助词“上1”可以和动词单独连用,构成“v+上1”结构,表示动作行为在参照时间点的完结。例:

(1)满上1,俺们再喝一杯。

(2)把他们都叫上1,俺们一起去看看。

例(1)表示在继续喝酒这个参照时间前已经完结了倒的动作;例(2)中“一起出去看看”为时间参照,在决定之前人们已经完成了“叫”的动作。该句法分布中的动词一般具有命令或祈使义,后面通常不加其他成分,可以位于句首,也可以出现在句子的其他位置。

1.2 v+上1+o(啦)

除了具有命令、祈使义的动词之外,其他动词也可以和完结体助词“上1”连用,这时后面通常要带宾语。但在一定语境下或当动词具有泛指义时,动词后的宾语也可以省略,省略后句末通常要加语气词“啦”。例:

(3)你们吃上1饭咋不叫俺?

(4)你听,她还唱上1啦。

(5)俺们拿上1衣裳刚回。

(6)他回家就玩上1啦。

例(3)以询问的时间为参照,这时已经开始并完结了上一个“吃”的动作;例(4)中“唱”在“听”之前已经完成,而且听话者通过听可以了解唱的内容,说话者在表述时宾语就可以省略,后面要加语气词“啦”;例(5)的“衣裳”作宾语,表示拿衣裳的动作在回家之前就已经结束了;例(6)中“玩”具有泛指义,玩的对象多样,所以,句中的宾语也可以省略,句末也要加上语气词“啦”,而且动作在事件陈述之前已经完结。

2.貌助词“上2”的句法分布

先行貌表示说话者主观认为要以完成某个动作或事件为前提,再继续其他的动作行为,强调的是事件发生过程中说话者的主观感受。固始方言里先行貌助词主要包括“上2”和“再”,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上2”的句法分布情况。

2.1 v+上2+(o)

先行貌助词“上2”和动词连用时,可以直接带宾语,也可以把宾语提前或者省略。例:

(7)你出去给门带上2。=门,你出去给带上2。

(8)俺们几个叙上2会话斗回。=俺们几个叙上2会斗回。

例(7)表达了说话者主观上认为对方出去前应该先把门关上,宾语也可以提前至句首;例(8)中“回”的前提是“俺们叙上2话”,表达的也是说话者的主观意愿,“叙话”是一组固定搭配,所以句中的宾语也可以省略。因为“貌”主要包含说话者的主观意向和个人情绪,所以通常出现在对话语境中,主语一般都是第一或第二人称。

2.2 v+上2+再

有时候“上2”作为先行貌助词,构成“v+上2”结构后,还可以和“再”连用,用来强调两个动作之间的先后顺序以及条件关系。例:

(9)听俺的,倒上2再说!

(10)你等俺们走上2两回再来。

上述两个例句中的“再”都起到了加强条件的作用。例(9)中“说”的条件是先“倒上2”;例(10)中认为“俺们”应该先来回走动两次,然后对方才可以“来”。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再”如果省略并不会影响句子的先行义,所以它不同于先行貌助词“再”,在句子中依旧保持了副词词性。

(二)语法功能

完结体和先行貌的区别并不是语法意义上的区别,而是看动作、事件是否受说话者主观情绪的影响。固始方言中“上”作为完结体助词或先行貌助词时,二者的语法功能基本一致,组成的“v上”结构,在句中一般都可以充当主语或谓语成分,部分还可以单独使用,作独立小句。

1.作主语

固始方言中体貌助词“上”和动词组合构成的谓词性短语“v上”结构,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例:

(11)戴上2眼镜来。

(12)买上2新衣裳再回。

(13)看上1电影都不对俺讲。

例(11)和例(12)中的“上2”都是先行貌助词,构成的“v上2”结构分别作句子的主语成分;例(13)表达的是完结体义,“看电影”这一事件在说话前就已经完结,谓词性短语“看上1电影”也充当了句子的主语。

2.作谓语

固始方言中完结体和先行貌中的“v上”结构还可以作句子的谓语,例:

(14)他刚吃上1饭,俺就来了。

(15)俺们等会抢上2再说。

例(14)中“吃上1”作“他”的谓语,而且吃的动作在以说话时间为参照时已经完结;例(15)表达了“抢”是主观认为应该先行的事件,短语“抢上2”这时也作句子的谓语。

3.作独立小句

在一定的语境下,“v上”结构还可以单独使用,充当句子的独立小句,其目的主要为了突出说话者想要强调的内容,同时引起听话者的注意。在句中可以位于句首,也可以位于句末,位置灵活,例:

(16)倒上2,等会再说其他的。

(17)听,叙上1啦!

在上述两个例句中,“v上”结构都独立使用,充当了句子的独立小句。例(16)中的“倒上2”位于句首,强调要先完成倒的动作;例(17)表明说话者想要听话者引起注意的信息是“叙上1啦”,这时“叙上1”位于句末。“v上”结构独立使用时,一般出现在对话语境中,通常含有一定的祈使义或感叹义。

二、“上”的语法化动因及机制

语法化实质上就是实词虚化,即实词变虚,虚词变得更虚的一个过程,语法化研究也为词汇发展提供了越来越有力的解释。本节拟通过探讨“上”的语义发展变化,揭示其作为固始方言体貌助词的语法化动因及机制,并总结归纳出了“上”的语法化路径。

(一)语义泛化

语义泛化是语法化的重要手段,是指将实词语义扩大化、一般化和抽象化的一个过程。[10]“上”本来是一个普通名词,在《说文》中释为“高也”,本义指高处、上面,与“下”相对;又扩大延伸出“上天、天帝”义,后来也可以用来指人间的君主。例:

(18)冬时有嗽上气疾。(《周礼·疾医》)

(19)文王在上。(《诗经·大雅》)

(20)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除此之外,“上”还继续泛化出“上级、长辈”义,有时也可以指社会的高层阶级。例:

(21)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宋·苏轼《教战守》)

(22)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23)犹上法,谓准上以为法。(汉·王延寿《鲁殿灵光赋》)

“上”除了可以用作普通名词外,在基本词义的基础上又引申出了方位名词义,即某一物体的表面,有时也可以译为“边、畔”,例:

(24)送我乎淇之上矣。(《诗经·鄘风》)

(25)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明史·海瑞传》)

随着“上”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在名词词义的基础上又逐渐泛化出了动词词义,表示从低处往高处的移动,即上升、前进或呈上、献上。例:

(26)臣乃敢上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7)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8)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楚辞·屈原·涉江》)

还可以表示崇尚、提倡的意思。例:

(29)上农除末,黔首是福。(《史记·秦始皇本纪》)

“上”的动词用法多样,除了可以用作行为动词,有时也可以用作趋向动词,表示动作的趋向或者结果。例:

(30)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刘禹锡《陋室铭》)

(31)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三国·魏·曹操《苦寒行》)

“上”的名词义在发展的同时又引申出了形容词的用法,表示上等、品质高或时间、次序在前。例:

(32)上客从赵来。(《战国策·秦策》)

(3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

(34)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暖肠。(《商君书·算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际交往的需要,人们对双音节词的使用逐渐多于单音节词,“上”也和其他成分结合得更加紧密,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附加成分,语法意义增强,在现代汉语里多表示动作的趋向或事物的方位。当“上”附着在动词后面时,有时也可以用作助词,表示动作或事件的完结;在固始方言里,“v上”除了可以表示完结体,还可以表示先行貌,例如前文中的(1)(2)句和(7)(8)句等。

(二)语用推理

固始方言中“上”可以作体貌助词除了本身语义的泛化,认知上的语用推理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词汇的发展其实也是一个心理认知的过程,是人们从一个认知域转向另一个认知域。[11]“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通过类推或推导的方式,使一些原本的隐含义逐渐变得明确化,在共时和历时的共同作用下,“上”的一些伴随义也逐渐独立,其中助词“上”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过程就是一个心理认知的语用推理过程。“上”最初是一个行为类动词,动作义明显,表示“上升、前进”或“呈上、递上”。例:

(35)其寺盖于高阜处建筑,循石坡迤逦而上。(《安乐康平室随笔·卷二》)

随着“上”和动词结合得更加紧密,动作义开始虚化,附加的趋向义逐渐独立,表示动作的趋向或结果。例:

(36)珠帘卷上还重下,怕东风吹散歌声。(宋·赵闻礼·《西江月》)

对于“上”前后的两个成分,从不同的认知域类推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语义上看二者具有陈述关系,但是从逻辑的角度去观察会发现事件具有时间的前后性。例:

(37)闭上衙门,不去打出!(《张协状元》)

(38)社会状态,俨同隔上几十世,过了几百年一般。(《大清三杰》)

(39)蔬酌不堪供奉,待孩儿出来,劝上一杯。(元·乔吉《玉箫女两世姻缘》)

前句的“上”趋向动作义还比较明显,时间性隐含其中;中句的“上”表示时间上已经过了几十世,是在某参照时间上的完结,句子的逻辑性增强;后句中的“上”趋向动作义已经不明显了,主观伴随义逐渐独立。这表明,在语用推理的机制下,动词“上”已经虚化为具有时间性的体貌助词了。

(三)隐喻:由空间义到时间义

隐喻是指依据两个不同事物间的相似性,将事物特征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源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目标域)投射,它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用一个具体概念来理解一个抽象概念的认知方式。[12]“上”由表示空间的位置到表示时间的前后,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隐喻在认知上起到的作用。

“上”最初表示空间位置,与“下”相对,指物体的表面或事物的上方,也指空间里的向前移动。例:

(40)屯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归潜志·卷一》)

后来,由于人们经常把具体的事物抽象化,以空间位置的上下来对比时间上的前后,所以空间义就和时间义之间有了挂钩。例:

(41)戴上眼镜,他回家了。

上例中的“上”还保留了一定的空间位置,但是下面这个例句中已经完全看不出来空间义,“上”发展成了一个专门表示时间意义的体貌助词。例:

(42)你们先叙上会再说。

由此可见,“上”的本义具有[路径][位移]和[终点凸显]的语义特征,也就是说“上”的使用具有一个明确的空间终点位置,移动的路径具有实在意义,而且空间义明显。在认知域里向上位移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后者是对前者的隐喻,[13]这时空间义就通过隐喻转变成了时间义,“上”开始具备体貌范畴标记的能力。“上”可以在固始方言中作体貌助词,由空间义到时间义的隐喻机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普通话中“上”只能表示完结体的时间义,不含时间上的主观先行性。

(四)“上”:语法化的双路径

词汇的发展从来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蒋绍愚先生曾经谈到词义发展演变的过程和方式,认为:“确实有一些词义演变,从旧义A到新义B的演变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有中间环节的。”[14]所以,在固始方言中“上”的体貌助词的用法也经历了一个语法化斜坡,由不同层级的语义逐渐虚化、演变产生的。具体路径如下:

由该路径可以看出,词汇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上”作为名词时,空间义明显,语义具有[终点凸显]和[空间性]的特征;通过语义泛化和语用类推机制后,“上”在原有的语义特征基础上又增加了[位移]和[路径]两个新的特征,具备了动词词性;后来随着双音节词的广泛使用,“上”和动词结合得更加紧密,[趋向性]特征突出。在人类的认知域里,通过对具体空间位移的抽象隐喻,趋向性不仅可以指空间意义上的,还可以指时间上的趋向,这时“上”就具备了表达体貌范畴的功能,这也是固始方言中“上”可以作为体貌助词的主要动因和发展路径。

三、“上”的类型学比较

由于本文探讨的是关于“上”在固始方言中体貌助词的用法,所以,本节讨论的类型学比较特指“上”在体貌助词用法方面的比较。

(一)普通话中的“上”

1.表示完结

在普通话中,“上”也可以表示完结体,表示动作行为或某事件在具体参照时间前的终结。例:

(43)所有人拿上课本一起去了教室。

(44)他已经骑上自行车走了。

上述两个例句中的“上”已经不再表示动作的趋向,例(43)表示“拿课本”这一事件在“去教室”之前已经完成;例(44)中“骑”的动作在说话人说话前也已经完结,所以这时“上”在句子中表达的是时间上的完结,用作完结体助词。

但是,普通话中“上”不能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情绪,所以,不能用作先行貌助词,这和固始方言中体貌助词“上”的用法明显不同。

2.不作独立小句

普通话中“上”和动词结合后,构成的“v上”结构既可以作句子的主语,也可以用作句子的谓语,都表示动作的时间性,但一般不在句中作独立小句。例:

(45)他戴上眼镜。

(46)戴上眼镜看得清楚。

(47)戴上,不然看得不清楚。(*)

前两句中的“v上”结构都具有时间性,表示句子中的动作已经完结,前句的“戴上”作句子的谓语成分,中句的谓词短语“戴上眼镜”充当了句子的主语。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个句子虽然单从语法或句义上看都可以成立,但这时句中的“戴上”表示祈使、命令或要求,不具备[时间性]的语义特征,所以,不符合“上”作为体貌助词的要求。

(二)临沂方言中的“上”

山东临沂方言中也存在“v上”结构,表示动作或事件在参照时间前的完结,但受语境影响明显,同一结构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示出不同的语义特征。例:

(48)俺们都吃上了。(动作完结、事件完结)

(49)俺们都吃上了,恁们快来。(动作完结、事件持续)

例(48)中“俺们吃上饭了”表示“吃饭”作为一个整体事件已经完结了;但例(49)中的“俺们吃上饭了”却表示说话时只是完成了上一个“吃”的动作,但“吃饭”这一事件仍然还在进行。

临沂方言中的“上”也可以用作先行貌助词,构成的“v上”结构也能表达动作行为在主观意愿上的先行性。例:

(50)恁们先搁螺丝上上。

由前文分析可以看出,固始方言和普通话中的“上”都可以用作完结体助词,表示动作或事件在某一参照点的终结,都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谓成分,但普通话中“上”不具备先行貌助词的功能,也不能单独使用。对比临沂方言,二者虽然都具有完结体助词和先行貌助词的特征,但固始方言中的完结体“v上”结构一般表示动作完结,而整个事件不一定结束;临沂方言中“v上”结构一般表示的是整个事件的完结,特定语境下才可以表示动作完结,而事件还在持续。由此可见,固始方言体貌助词“上”有自己独特的方言类型学意义。

总之,方言语法研究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不断发展,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单点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地域特色不够明显的方言。动词的时间性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近些年来方言体貌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所以,对固始方言体貌助词“上”的探析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固始方言中动词的时间性,而且对于填补固始方言体貌研究的空白,以及对固始方言的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固始方言中体貌助词“上”的句法分布以及语法化机制的探析,可以发现,“上”的语义演变路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逐渐变化,不断丰富的过程,是在历时和共时的发展中多维度演变的双路径。在固始方言中,体貌助词“上”通常和动词结合构成“v上”结构,在句中位置灵活多变,后面可以加宾语,也可以省略,多充当句子的主语或谓语,有时也可以独立使用。在不同的认知域中,人们通过语用推理和隐喻机制将“上”的语义不断泛化,在空间性的语义特征上又增加了时间性;固始方言中“上”还出现了[-空间性]和[+时间性]的语义特征,也就是体貌助词的用法。作为固始方言的体貌助词,“上”既不等同于普通话中的用法,和临沂方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类型学蕴含明显。

正如词汇语义的演变需要一个过程,体貌范畴之间的界限也并不是绝对的,“上”在固始方言中可以用作完结体助词,也可以表示先行貌,这既是因为“上”自身用法的多样性,也说明在固始方言中“上”正处于是非范畴,体现出了语言的包容性。

猜你喜欢

助词先行方言
方严的方言
绿色低碳 节能先行
绿色低碳 节能先行
方言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丹凤“五个先行”推进村“两委”换届
浅析藏汉双语结构助词“的”的共性与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