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丘脑Rosai-Dorfman 病1 例并文献复习
2021-10-22张恩龙张铭李媛
张恩龙 张铭 李媛
Rosai-Dorfman 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是一种临床罕见的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人群中,但以青少年和儿童为多。该病最常累及的部位是颈部淋巴结,较少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1]。因该病临床及影像表现无特异性,初诊易误诊为胶质瘤、脑膜瘤等[2]。本文报道1 例RDD发生在儿童丘脑,通过分析这例RDD 患儿的临床、病理与影像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对RDD 的影像进行总结,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和鉴别。
1 临床资料
病人男,2 岁,无明显诱因左侧肢体无力2 个月余,无麻木、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双眼呈右侧斜视,外院MRI 检查示右侧丘脑中脑占位,考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进一步诊治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就诊。既往无特殊病史,生命体征平稳,心脏、肺、腹部未见异常。
2 影像表现
平扫及增强MRI 显示右侧丘脑占位,大小为3.4 cm×3.5 cm×3.0 cm,T1WI、T2WI 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上均呈低信号且信号均匀,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边缘光滑,病灶突入右侧脑室,邻近脑组织受压水肿(图1A-E)。
3 术中观察及病理表现
病人接受右颞枕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物自丘脑突入右侧脑室,肿瘤呈灰白色,质地硬,血供一般,与脑组织分界不清;仔细分离肿瘤边界,分块切除肿瘤;肿瘤与中脑粘连紧密,无法分离,故切除大部分肿瘤,残留部分肿瘤。镜下可见组织细胞呈弥漫性生长,其间散在多核巨细胞,组织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部分胞浆内可见“伸入”现象,间质内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图1F)。免疫组织化学结果:CD68(+),凝血因子ⅩⅢ(-),CD1a(-),S-100 蛋白(+/-),BRAF(V600E)(-),p53(野生型),Ki-67(热点区域阳性指数5%),胶质纤维酸性蛋白(-),Langerin(-)。病理诊断为右侧丘脑RDD。
图1 右侧丘脑RDD 的MRI 表现和病理图。A-C 图分别为T2WI、T1WI 和T2 FLAIR 的横断面影像,均显示右侧丘脑病变呈低信号;D、E 图分别为T1WI 抑脂增强横断面及矢状面影像,可见病灶明显强化,边缘光滑。F 图为病理图,部分组织细胞胞浆内可见“伸入”现象,间质散在炎细胞浸润(HE,×200)。
4 讨论
4.1 临床及病理特征 RDD 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由Rosai 和Doffman 首次报道及命名[3]。本病好发于青少年及儿童,男性稍多,多累及淋巴结,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者罕见,发生率低于4%[4]。中枢神经系统RDD 主要发生部位为枕叶、鞍区、桥小脑角区[5]。文献[6]报道绝大多数病例与硬脑膜密切相关,肿块多位于硬膜外或硬膜下。本例为2 岁儿童,术中发现病变位于右侧丘脑,发病部位罕见,此前未见报道。该病病理特点为组织细胞弥漫性生长,组织细胞胞浆内可见淋巴细胞“伸入”现象,免疫组织化学中 S-100、CD68(+)及 CD1a(-)有助于确诊。本例病理结果与上述特征性病理特点相符。中枢神经系统RDD 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主要取决于其发生部位。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以及肢体无力、视力视野改变、听力下降、面部麻木等[7-8]。
4.2 影像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RDD 分为硬脑膜型、硬脑膜+柔脑膜型、脑实质型、鞍区型、脑室型5种类型。其中以硬脑膜型多见,MRI 表现为累及硬脑膜的单发或多发肿块,T1WI 呈等信号、T2WI 为等或低信号,增强扫描多为均匀强化,伴有硬膜尾征[4]。国内外文献[9-13]报道的脑实质型RDD 病例总和不足10 例,多发生在大脑半球或小脑半球深部,可单发或多发,大脑半球病灶周围有明显水肿,而发生在小脑半球及脑干的病灶水肿不明显。MRI 表现T1WI 多为等或低信号,T2WI 信号多样,可表现为等或低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本例病变位于右侧丘脑,复习文献未见该发病部位的报道;其在T1WI、T2WI 上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周围脑组织受压水肿,初步诊断时未考虑为RDD,而认为是好发于儿童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回顾性分析本病例影像特点,与典型脑实质型RDD 的影像表现相符。
4.3 鉴别诊断 脑实质型RDD 需要和胶质瘤、淋巴瘤、转移瘤进行鉴别。①胶质瘤:好发于儿童的胶质瘤多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最常见于小脑,尤以小脑引部多发,其次为小脑半球,幕上少见。影像表现可分为3 种类型:最常见的囊实性肿块(以囊性病变为主,伴有壁结节)、实性(不伴有囊变坏死)及偏实性肿块(以实性部分为主,伴有囊变坏死)。实性肿块T1WI 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多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该病与本病例鉴别困难。②淋巴瘤:多数位于中线两旁的深部脑实质、侧脑室周围或脑表面,呈分叶状或握拳状,水肿较轻,占位效应相对较轻,DWI 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斑片状或结节状明显强化,典型者呈“握拳”样或“团块”样;而RDD 于DWI 上呈低信号,故两者易于鉴别。③转移瘤:好发于中老年人,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病灶多为大小不等的结节,多位于灰白质交界部,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瘤周水肿明显。
综上所述,颅内RDD 罕见,而发生在丘脑的病例尚未见报道。本例术前考虑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未曾考虑少见的组织细胞疾病。由于本病发病率低,MRI 表现无明显特异性,极易误诊。如果颅内病变表现为边界清楚、明显强化,建议增加与RDD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