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路径护理在临床输血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2021-10-21王亚君徐遥遥通讯作者
王亚君,徐遥遥(通讯作者)
(1 徐州市中心医院门诊输液室 江苏 徐州 221300)
(2 徐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 江苏 徐州 221300)
输血是治疗烧伤、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大失血等疾病的常用治疗及抢救措施,通过静脉输血,可改善患者缺血状态,使其血压恢复正常,并改善心血管活动及新陈代谢。但在输血治疗时,保障输血安全非常关键,从以往的临床开展情况看,不合理输血、操作失误等情况仍时有发生[1]。研究显示,护理不当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增加治疗难度,甚至诱发其他不良事件。由此可见,在输血治疗时,加强输血护理非常重要。一般认为,加强输血管理,严格输血操作,建立减少输血错误,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关键。输血路径是一种输血护理与临床路径护理结合的护理方式,以往有研究显示,应用输血路径可降低输血差错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因此,本文将在临床输血护理中应用输血路径,并分析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0 月—2019 年9 月,在我院接受临床输血治疗的84例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2 例,男性24 例,女性18 例,年龄19 ~75 岁,平均年龄(43.25±4.46)岁。对照组42 例,男性25 例,女性17 例,年龄20 ~74 岁,平均年龄(44.14±4.52)岁。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输血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应用输血路径护理,具体方法:(1)设计临床输血路径管理流程:遵循循证医学原则,设计临床输血路径标准化流程,提高输血的规范化程度;在设计路径时,应包括输血前评估、输血申请及审批、相容性实验、发血、取血、巡查、不良事件监控及处理、疗效评估等内容,监控区域性输血数据,进行分析、上报;在输血申请设计时,应设置“进入路径”,而一旦完成发血,则设置“禁止退出路径”,对血液制品流向、输血过程进行全程监控血、闭环管理,全部完成输血环节即“路径完成”;若发生意外事件,例如严重输血危害、不良反应,则终止输血操作,设置“变异路径完成”;在急诊抢救状况下,设置为“输血优先路径”,做好各路径节点控制,保障路径的完整性;设计向导式输血申请,在输血申请程序中,应要求明确填写输血类型、紧急程度、目的、输血指征、传染性疾病检测情况、输血品种、输血量、血型、时间、特殊输血需求等;利用系统进行自动、初步智能评估,并设置输血预期目标,生成输血申请单并打印;在审批环节,应采取远程、批量化电子审批路径,所有节点操作人应确保可追溯。(2)临床输血路径实施:①对护理人员进行输血技术培训及考核,确保其正确认识输血路径护理的相关知识,并掌握输血路径护理的相关技能,考核合格后上岗;②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输血的重要性及相关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应对措施,介绍输血路径护理方法,开展输血路径护理;③准备工作:首次输血患者应进行配血标本采集,3 d 内采集标本为有效,应认真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及时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送检验科化验,仔细核对患者的输血信息,检查输血申请单标本信息,确定是否需要抽血,将标本和申请送达输血科,进行电子扫描、交接;准备好输血用品,系统自动发放“取血通知”,应根据通知到输血库领取血液,按照相关标准保存运输,为避免输血不及时造成不良后果,应尽量在取血后尽快输注,室温环境下不超过30 min;④输血前:再次核对患者的血液信息,确认无误后,进行输血操作;观察患者的心理及生理状态,确保其心理、生理均调整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按照输血路径进行输血;发现患者出现不良症状,应立即告知主治医师,并采取相关干预措施;⑤输血后:妥善保管患者的病例、输血血袋等物品,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
1.3 评价标准
(1)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护理效果,显效:不同输血护理措施均无差错执行;有效:输血护理过程有差错,但不影响输血效果;无效:输血护理过程有显著差异,严重影响输血效果。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2)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抑郁心理,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3)对比两组的输血平均准备时间及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用(± s)表示,分别行χ2检验和t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输血护理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73.81%,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输血护理效果比较[n(%)]
2.2 焦虑程度、抑郁心理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程度、抑郁心理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焦虑程度、抑郁心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焦虑程度、抑郁心理比较(± s,分)
抑郁心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42 62.89±4.06 28.78±3.89 67.78±6.55 25.78±5.25对照组 42 63.30±5.15 41.41±4.68 66.67±7.01 37.79±4.77 t 0.405 13.450 0.750 10.973 P>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焦虑程度
2.2 输血平均准备时间及输血相关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输血平均准备时间为(12.89±2.44)min,短于对照组患者的(24.36± 3.60)min,差异显著(t=17.092,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输血相关不良反应3 例,发生率7.14%,对照组发生输血相关不良反应10 例,发生率23.81%,差异显著(χ2=4.46,P<0.05)。
3.讨论
输血是手术治疗中常用的措施,可有效减少失血过多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临床输血过程中,护理方法及输血技术均会影响输血效果及患者预后质量,护理不当甚至可引发不良事件,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目前,临床输血护理的问题主要为护理人员分配不合理、输血技术不过关、操作失误等,不仅影响输血效果,还可能引起其他疾病,影响临床救治效果。因此,规范输血操作、提高护理人员输血技术、完善输血护理路径极为重要。输血路径是指按照预先设计的操作内容开展相关工作,是一种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模式,在临床治疗及护理中应用临床路径,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由此可见,输血路径的本质即预先计划的、具有标准化特征的输血工作流程,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开展输血工作。以往有报道显示[3],应用输血路径后,患者对输血护理满意度、输血知识知晓率均明显提高,且差错率明显降低,可见应用输血路径可使输血工作更加规范、专业、标准,应用效果良好。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输血护理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73.81%,差异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程度、抑郁心理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输血平均准备时间更短,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充分显示了应用输血路径的临床价值。分析输血路径的应用优势,首先,严格按照输血路径开展各项工作,可确保输血的顺利开展,为护理人员工作提供依据,减少工作疏忽所致的工作失误。其次,通过强化输血护理路径,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反复合成输血信息,提高输血质量。此外,通过加强输血程序及细节管理,可提高整个输血过程的专业性,增强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感,减少护患纠纷发生[4-6]。应注意的是,在输血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心理干预,与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沟通工作,避免其过分紧张干扰治疗。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护理中应用输血路径可提高输血护理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