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腔内输液技术在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抢救中的作用分析
2021-10-21周群,吕健
周 群,吕 健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 江苏 南京 210000)
失血性休克是指因大量失血而引发的休克症状。临床上针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前提是快速建立血管通路与液体复苏。当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外周血容量出现急剧下降时,会造成外周静脉发生塌陷现象,从而致使外周静脉的穿刺难度上升,对抢救进程造成的不良影响。此外,对中心静脉进行穿刺插管同样具有较高的难度,而且耗时比较长,容易引发并发症,不适合应用于急救。骨髓腔内输液(IO)是基于骨骼腔内有海绵窦,可经过中央管进行滋养静脉,通向于血循环,受到骨小梁支撑,可保持静脉不塌陷,利于将液体输入至人体内[1]。有研究表明,IO 应用于抢救失血性休克患者可迅速建立输液通道,补充血容量[2]。本研究将选取5 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研究骨髓腔内输液(intraosseous infusion,IO)技术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之中选取5 例作为本研究的对象,选取时间为2020 年1 月—12 月。男性和女性分别有3 例、2 例;年龄20 ~51 岁,平均年龄为(31.48±6.25)岁;致伤原因:3 例交通事故,1 例坠落伤,1 例打击挤压伤;创伤类型:2 例胸腹部创伤,1 例头颅创伤,1 例四肢脊柱骨折,1 例大部积烧伤;创伤TS 评3 分至13 分,平均TS 评分为(6.47±1.52)分;血容量丧失1 000 ~2 000 mL 之间,平均血容量丧失为(1 634.62±217.52)mL;送救时间在25 ~45 min,平均送救时间为(32.58±5.47)min;休克程度:3例中度,2例重度。
(1)选取标准:①经过检查确诊为创伤失血性休克;②年龄18 ~60 岁;临床病历资料完整;③患者或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
(2)排除标准:①凝血障碍者;②心血管疾病者。
1.2 方法
抢救人员接诊后迅速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判断其病情,立即实行IO。先选取未受伤肱骨结节的最突出处内侧或胫骨粗隆的内下方处1 ~2 cm 的平坦位置作为穿刺点,进行常规的消毒与铺巾,应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使用半自动型骨骼腔内注射仪器进行穿刺,穿刺肱骨进针角度应与骨面保持450,穿刺胫骨时可垂直骨面进针,进针至出现落空感,则表示进入了骨骼腔,再进针1 ~2 cm 即可,然后再拔注射器针芯回抽,并立即推注适量0.9%氯化钠溶液;接通输液器,迅速将液体与抢救药物输入。在穿刺部位覆盖好无菌敷料,避免外露穿刺针;注意输液压力保持在60 kPa 之下,输液时间不可超过24 h,以防止骨骼腔的压力过高而造成的组织坏死以及其他的并发症。等患者生命体重趋于稳定且静脉塌陷恢复之后,可以及时将IO 装置撤出,改善用静脉输液。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置管效果、抢救情况、生命体征以及抢救有效率。
置管效果主要包括置管1 次的成功率、穿刺时间及输液滴速。
抢救情况包括首次给药的时间、心率的恢复时间、血压的回升时间及患者在抢救室的停留时间等。
生命体征主要包括输液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与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抢救有效的标准:经过输液扩容之后且在用药抢救的4 h 之内,患者的休克症状得到的改善效果明显,收缩压高于90 mmHg,舒张压高于60 mmHg,脉搏低于100 次/min,尿量每小时超过30 m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患者的置管效果
5 例患者均置管1 次成功,成功率为100%;穿刺时2 ~5 min,平均穿刺时间为(3.21±1.05)min;输液滴速在8 mL/min 至20 mL/min 之间,平均输液滴速为(14.56±5.37)mL/min。
2.2 观察患者的抢救情况
患者首次给药的平均时间为(1.75±0.56)min,患者心率的平均恢复时间为(11.49±2.35)min,患者血压的平均回升时间为(15.14±2.33)min,患者在抢救室的平均停留时间为(23.36±5.13)min。
2.3 对比患者输液前后的生命体征
患者输液后的收缩压、舒张压与血氧饱和度均高于输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输液后的心率低于输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输液前后的生命体征比较(± s)
表1 患者输液前后的生命体征比较(± s)
血氧饱和度/%输液前 5 77.88±6.14 55.76±1.58 134.89±4.26 77.95±1.34输液后 5 98.12±5.30 77.53±3.46 97.55±3.69 96.37±2.64 t 5.58 12.80 14.82 13.91 P 0.00 0.00 0.00 0.00分组 例数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心率/(次·min-1)
2.4 观察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5 例患者均被成功抢救,抢救成功率为100%。
3.讨论
针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抢救工作,应优先输液扩容,缓解组织缺氧情况,恢复其血压至正常范围,所以及时开通输液通道关系着院前抢救效果。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情危急,通常其血容量不足现象严重,外周静脉塌陷较为严重,增加了穿刺开通输液通道的难度,再加上抢救条件较为有限、救护车快速行驶等因素的影响,容易难以有效地开通输液通道,影响抢救时机[3]。
有研究表明,当患者的外周静脉发生塌陷之时,其骨骼腔内因解剖结构比较特殊而存在开放通道[4],可用于输液、用药,随着液体与药物全身循环后,可迅速扩容,改善缺氧情况与生命体征,增加抢救的成功率。本研究5 例患者均应用IO,从文中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患者应用IO 置管1 次的成功率极高,穿刺时间比较短,并且抢救成功率高,输液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与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恢复更加良好。究其原因是IO 的穿刺定位明确,穿刺方法易行,受光线、体位、窗位的影响较小,医护人员能短时间内快速开通静脉通路,可迅速输入液体与药物,从而取得更好的抢救效果。从王红霞[5]的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外周静脉输液与颈外静脉输液,IO 开通输液通道的用时更短,穿刺成功率更高,1 h 输液量更大,以其穿刺快、成功率高、输液快的特点,为抢救工作赢得更多时间。
在IO 操作中,应以轻柔熟练的动作进行穿刺,用力应均匀适中,切勿让穿刺针大幅度地左右摆动或上下摆动,最好由他人协助将穿刺肢体固定好;穿刺时注意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部位,防止损伤组织或造成的感染,避免输液时发生残孔漏液;穿刺成功之后,要注意预防穿刺针出现脱落情况,在穿刺成功之后,应当使用无菌敷料来进行固定好,同时加用纱布进行包扎;医护人员在给药期间应用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与生命体征,注意输液的通畅性,若发生阻塞,应使用肝素0.9%氯化钠溶液进行加压冲洗,以确保IO 操作的安全性[6];当患者的病情逐渐平稳之后,应当开通静脉通道,将IO 停止,防止长时间IO 而引发骨髓炎。
本研究因条件所限,研究选取的病例数量较少,数据结果存在偏差;若有下次同类研究,应选取更加充足的病例数量,以便更加充分地证明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之中应用IO 不仅能缩短穿刺时间,提升置管1 次的成功率,还能缩短首次给药的时间、心率的恢复时间及患者在抢救室的停留时间,纠正血压、心率,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