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诊护理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效果观察
2021-10-21黄彩霞
黄彩霞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 广东 肇庆 526060)
创伤性休克指的受外界强烈暴力或者剧烈撞击作用下,促使患者机体某个或多个部位受损出现大出血症状,不仅易显著降低患者机体中有效循环血量,导致细胞出现应激性缺氧情况,甚至还会由于疼痛、紧张等增加患者心理压力,进而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最终形成多种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1-2]。基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背景下,人们对于护理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常规护理中以疾病护理为主,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由于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故而为了有效提高患者院前急救成功抢救率,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专业护理技能,同时还应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对其实施心理护理也是至关重要的[3-4]。鉴于此,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以院前急诊护理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价值,现展开具体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在本院就医的90 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对象分成两组,每组45 例。在实验组中,患者年龄在22 ~80(51.0±14.5)岁,男性患者27 例,女性18 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重物撞击及车祸受伤分别为12 例、18 例、15例;在常规组中,患者年龄为20~78(49.7±14.2)岁,其中男性有25 例,女性20 例,致伤原因:10 例患者由高处坠落受伤、17 例患者因重物撞击受伤、18 例患者因车祸受伤。对比两组基础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临床研究要求。本组对象均表现出程度不同呼吸急促、脉搏微弱、意识模糊、面色苍白等症状,患者和(或)家属知情同意,满足创伤性休克诊断标准与诊断指南。排除重度昏迷者、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实验组提供院前急诊护理,主要干预内容如下:(1)在挂断急救电话后,快速准备好急救药品与急救设备,于3 min 内完成出诊,在出诊期间以电话方式,指导患者家属展开必要处理;(2)在到达现场后,全面了解患者情况,主要包括受伤因素、严重程度等,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并采取适当护理措施对患者展开护理,尽量不要多次对患者身体进行搬动。如果患者存在呕吐、意识不清等症状,则应当将患者头部偏向于一侧,有利于患者排出呕吐物,并及时将患者口腔分泌物清除干净,确保患者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结合患者病情,松开其裤带、领带、衣领等,以此来改善其通气与循环功能;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如生命体征、瞳孔、意识情况等,并监测其心电、静脉压;遵医嘱为患者应用血管活性、止痛等药物进行治疗;以国际通用的四色系统对患者伤情进行详细分类,有利于入院之后护理人员可及时掌握患者伤情,并选择有效治疗方案;(3)在完成初步抢救工作之后,应立即通知院内急诊科做好抢救工作,并密切监测患者各项指标,对于意志清醒者,应给予患者鼓励,可通过握紧其双手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进一步缓解其不良情绪;对于患者家属也应当适当给予安慰,防止由于患者家属情绪过度激动而对急救工作开展造成影响;(4)在转运过程中,担架员应动作轻柔,尽量减少晃动,以此来降低患者不适感;救护车在到达医院后,应立刻将患者病情与各项指标告知急诊科医护人员,以此来加快患者抢救速度,提高其成功抢救率。
常规组提供常规院前护理,在接诊之后立即出诊,以准确、熟练的操作技术,积极配合急救医师对患者进行救治,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并结合患者病情对其实施护理措施,开展转运工作等。
1.3 指标观察及判定标准
(1)统计并比较两组抢救成功情况;(2)统计并比较两组抢救指标,包括分诊时间、术前准备时间与有效抢救时间等;(3)统计并比较两组满意度,选取NSNS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评估,量表总分值是95 分,分为不满意(评分<59 分)、基本满意(评分在60 ~80分)与满意(评分>80 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 s)表示,行t检验,P<0.05 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统计并比较两组抢救成功情况
与常规组相比,实验组入院前无抢救无效例数,且入院后抢救无效只有1 例,抢救成功率较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抢救成功情况比较[n(%)]
2.2 统计并比较两组抢救指标
相较于常规组,实验组各项抢救指标所需时间均较短(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抢救指标比较(± s, min)
表2 两组抢救指标比较(± s, min)
组别 例数 分诊时间 术前准备时间 有效抢救时间实验组 45 2.11±0.48 26.38±4.27 69.55±2.78常规组 45 3.18±0.92 34.27±2.86 76.15±3.02 t 6.917 10.298 10.786 P 0.000 0.000 0.000
2.3 统计并比较两组满意度
经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后,两组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较高,且实验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3。
3.讨论
创伤性休克也被称为血容量性休克病症,属于临床常见急重症,当患者在受伤之后,受体内酸碱失衡、大量丢失体液及疼痛刺激等因素影响,易导致其出现休克症状,并且在受伤后未及时得到有效抢救,会加重患者病情发展,增加其病死风险[5]。基于医疗事业不断发展背景下,院前急救工作也发生较大变化。对于医院而言,急救抢救护理质量是评判医院急救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而患者急救成功抢救率则与急救护理设备、工作人员护理技能等因素有着密切关联。院前急救效果不仅仅与急救医生专业技术水平有关,同时也与护理人员护理技能有密切关联,护理效果对于患者病情导向与预后康复起着重要作用[6]。对于医院而言,院前急诊是其与急诊患者接触的一个首要环节,在此环节中若能够及时展开有效护理,可为后期对患者开展抢救手术提供有效条件,进而增加成功抢救率。既往少数创伤性休克患者在受伤后,是由患者家属送至医院接受抢救,然而由于创伤性休克患者家属对于急救相关护理知识缺乏了解,在转送期间易造成患者二次受伤或者创伤扩大等,再加上送诊之前,未及时通知院方,最终因延误急救时间而影响到患者抢救效果[7-8]。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由急救车送诊,通过分析常规护理与院前急救护理的干预价值,结果发现相较于常规组,实验组成功抢救率较高,分诊、术前准备及有效抢救所需时间较短,且满意度较高(P<0.05)。与常规护理相比,通过展开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可指导患者家属参与到护理工作中的同时,还能够减少患者出现体液丢失、缓解其疼痛感等,进而降低患者发生失血性休克。在接诊之后,迅速跟车抵达到现场,精确评估患者病情,最大程度上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密切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可有效控制患者发生不良事故;实施体位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时同院方进行沟通,可缩短患者抢救时间,避免因术前准备的时间过长而延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在到院之后,及时将患者的各项指标告知急诊科医护人员,最大程度上争取抢救时间,以此来提高患者成功抢救率。
综上所述,将院前急救护理模式应用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治疗中,可得到显著干预价值,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