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血管通路血液净化对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2021-10-21余强
余 强
(广元市中心医院肾内科 四川 广元 628200)
肾功能衰竭这一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都较为常见,这一疾病会使患者的肾功能逐渐衰退,使患者血液内的有毒物质无法顺利排出体外,最终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健康。临床中最常采用的治疗方式便是血液透析。这能够很好地帮助患者消除血液内的有毒物质,同时还能够帮助患者调节电解质平衡。而要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需要为患者建立起一条有效的血液通路,这是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必要条件。建立血管通路的方法有许多,不同的血管通路产生的治疗效果也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对此展开了研究,对不同的血管通路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于我院接受肾衰竭治疗的患者,共80 例,分为动静脉内瘘组40 例,经皮中心静脉插管组40 例。此次研究中选取的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相关诊断,确诊为慢性肾衰竭并且是第一次建立血管通路,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后,结合医生所给的意见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 名患者。患者的男女比例为39:41,患者年龄53 ~81 岁,平均年龄为(62±2.3)岁,患者的平均透析时间为(13.2±6.3)个月。此研究的开展均是在取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由家属签署研究知晓书后进行,对于拒绝参与实验,患有恶性肿瘤疾病,存在精神障碍以及其他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患者均不纳入此次研究。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首先,在患者入院后,医务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的各项信息进行记录。例如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以及术前患者的血糖,血压等各项内容。在充分了解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后,按医生所给意见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血管通路的建立,在正式开展手术前,还需对所有患者的血压及血糖进行控制,并对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及桡动脉深浅度等各项情况进行了解,以便手术的开展。
动静脉内瘘组的建立方法为:自体动静脉吻合造瘘,在进行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血管的通畅性进行确认,并明确患者血管的走向,对患者进行输液、采血等操作,造瘘需在患者接受术侧肢体的另一侧进行。通过手术使患者鼻咽窝部位的内瘘能够与头静脉和桡动脉相吻合,或是选取与患者腕关节较为接近的桡动脉和头静脉,再起桡骨茎突上方做一个1.5 ~4 cm 的横切口,游离后再对端吻合,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通路在循环,通常对于穿刺点的距离要求5 ~10 cm,施术后内瘘的成熟时间在一至两个月左右。
经皮中心静脉插管法的建立方法为:双腔透析导管插管法。同一根导管需要包括流出道和流入道,选择患者的颈部静脉留置导管。进行手术前,需全面进行消毒处理,并采用静脉穿刺的方式完成全过程。而在对患者进行穿刺后,还需注意对患者进行护理,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是否有出现红肿、出血等现象的发生,及时帮助患者做好消炎处理工作。
1.3 观察指标
本次实验中,主要观察患者在建立血管通道后,切口是否出现感染的情况,是否有出血或血栓的形成,手术的成功率,内瘘的成熟时间,患者在进行手术时的时长,患者手术后出现的各类并发症等情况,并将所有出现的数据进行统一处理,对结果进行探讨。
1.4 统计学价值
本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 21.0 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的对比
在肾小球滤过率对比中,动静脉内瘘组患者稍高于经皮中心静脉插管的患者,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比较(± s, mL·min-1)
表1 两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比较(± s, mL·min-1)
组别 例数 肾小球滤过率动静脉内瘘组 40 14.6±7.2经皮中心静脉插管组 40 13.4±9.6 t 0.633 P>0.05
2.2 两组患者CRP 的对比
CRP 对比,动静脉内瘘组患者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CRP 的对比(± s, mg·L-1)
表2 两组患者CRP 的对比(± s, mg·L-1)
组别 例数 CRP动静脉内瘘组 40 8.2±5.6经皮中心静脉插管组 40 13.2±6.2 t 3.785 P<0.05
2.3 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的对比
血红蛋白对比,动静脉内瘘组患者优于经皮中心静脉插管的患者,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比较(± s)
组别 例数 血红蛋白动静脉内瘘组 40 108.0±9.36经皮中心静脉插管组 40 106.2±8.44 t 0.903 P>0.05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对比
并发症对比,动静脉内瘘组患者优于经皮中心静脉插管的患者,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讨论
肾功能衰竭这一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都较为常见,这一疾病会使患者的肾功能逐渐衰退,使患者血液内的有毒物质无法顺利排出体外,最终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健康。临床中最常采用的治疗方式便是血液透析。肾脏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普遍,而大部分患有肾脏疾病的患者在疾病发展的后期就会出现肾衰竭的情况。肾衰竭是指患者血液中所含的毒素和代谢物不能通过肾脏排出,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因此,在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也可以将其作为一种判断标准。而这一疾病也可分为两种类型,急性和慢性,根据病情的不同,其临床症状也略有差别。急性患者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突然下降,而慢性患者则恰恰相反,其肾小球的滤过率呈现缓慢下降的状态,最终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至不可逆转,这种情况下,只有对患者进行肾脏移植治疗。对于一些因心脏疾病或是其他原因不能接受肾脏移植手术的患者,可以通过血液透析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暂时性的替代治疗。而要进行血液透析并且达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就需要建立起一条可靠的血管通路。在血管通路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其稳定性和可靠性,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开始将其运用到对肾衰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如今学界对于血管通路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且对于促进患者血液透析的顺利开展有着显著作用。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对于血管通道的建立也有多种方法能够被选择。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临时性血管通路以及永久性血管通路。不同的血管通路建立方法,对患者产生的治疗效果也有所不同,具体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选择。而本文展开的研究,也主要是对两种不同方法的血管通路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临床中最常见到的血管通路建立方法为动静脉内瘘和经皮中心静脉插管这两种。在进行动静脉内瘘来建立血管通路时,往往会选用患者的非惯用手腕施术,在找到患者腕关节附近的动静脉后,对其进行异端吻合,形成血管通路,这一方式能够保证患者血管通路中有充足的血流量,能够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而经皮中心静脉插管则是在患者的深静脉下放置双腔导管来进行血管通路的建立,这种方式相对而言较为简单,并且通过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和营养补给,就能快速准确的检测出患者的中心静脉压,能够帮助医务人员进一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疾病的演变发展情况。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譬如形成血栓或出现感染。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医务人员的护理工作加大难度。另一种血管通路建设方式为直接对患者进行动静脉穿刺,这种方式则更为简单和方便,但相比其他两种血管通道建立方法,这种方式更容易引发患者的各种并发症和感染情况的出现,如今已不再使用。因此相比较而言,利用动静脉内瘘建立血管通道具有更大优势,不仅操作方便,其安全性也较高。并且也有相关研究表明,与移植假体动静脉瘘和经皮中心静脉插管相比,自动静脉瘘的安全系数更高,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更低,更加适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而这一说法也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符。
通常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还会有高血压,贫血等疾病,这不仅加大了治疗难度,更有可能在对患者进行反复穿刺的过程中造成血管栓塞,进一步加大造瘘难度,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使患者病情更加严重。所以在对患者施术后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也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从本文的研究中能够看到,在对两种不同的血管通路进行研究和对比后发现,动静脉内瘘的建立方法相比经皮中心静脉插管方法稍好,值得在临床中扩大样本,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