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年龄段非重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特征分析
2021-10-21张婷婷
乔 佳,张婷婷
(1 苏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 江苏 常州 213000)
(2 苏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 江苏 常州 213000)
2018 年数据显示脑血管病是我国居民的第三位死亡原因,同时脑卒中造成的全年龄组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绝对数及百分率也呈持续增长趋势,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约占80%[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可预测患者预后,评分越低远期预后越好[2]。老年人是脑卒中发生的高危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发生率增加。但近年来有研究显示青年人群AIS 发生率逐渐升高[3]。不同年龄段AIS 患者的临床特征存在差异[4-6],本研究旨在探索及完善各年龄段非重型AIS 患者的临床特征,为AIS 预防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7 月—12 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病房收治的非重型AIS 患者266 例,其中男性184 例,女性82 例,男性占69%,平均年龄65.6 岁(30 ~90 岁),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30 ~64 岁)、老年组(65 ~79 岁)及高龄组(80 ~90 岁)。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8》的诊断标准;(2)入院时NIHSS 评分<21 分;(3)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知情并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1)既往脑卒中遗留明显神经功能缺损;(2)伴有神经系统以外的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患者。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收集患者病例资料:(1)人口统计学(年龄、性别)。(2)入院时溶栓情况。(3)危险因素:吸烟、饮酒、心房颤动、高血压、糖尿病、既往脑卒中史。(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所有指标取自入院当日或次日数据。血脂异常定义为满足以下任意一项:TG ≥2.3 mmol/L;TC ≥6.2 mmol/L;LDL-C ≥4.1 mmol/L;HDL-C <0.78 mmol/L。贫血定义为男性Hb <120 g/L,女性Hb<110 g/L。(5)器械检查:颈部血管B 超、头颅MR或CT 检查结果。(6)根据TOAST 分型将缺血性脑卒中(IS)分为5 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小动脉闭塞型(SAA)、心源性栓塞型(CE)、其他病因型(SOE)以及病因不明型(SUE)。记录入院及出院时NIHSS 评分、改良的Rankin 量表(mRS)评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 回归分析,所有检测均为双侧,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本研究共纳入266 例非重型AIS 住院患者,其中中青年组110 例(30 ~64 岁)、老年组126 例(65 ~79 岁)、高龄组30 例(80 ~90 岁)。三组在性别组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04,OR 1.807,95%CI1.212 ~2.694),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占比逐渐下降。TOAST 分型以LAA 最为多见(56.8%),其次是SAA(36.5%),三组在TOAST 分型上存在显著差异(P=0.032),高龄组房颤病史发生率更高(P=0.021,OR 2.309,95%CI1.135 ~4.697),因此CE 分型比例增加。中青年组吸烟比例最高,占38.2%(P=0.001,OR 0.461,95%CI0.297 ~0.717),高血压确诊率最低,占63.6%(P=0.02,OR 1.641,95%CI1.082 ~2.491)。三组患者在饮酒史、糖尿病史、既往脑卒中病史、溶栓治疗占比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
白细胞计数、空腹血糖水平三组无显著差异。高龄组更易出现颈部血管异常(P=0.001,OR 1.942,95%CI1.322 ~2.853),三组在血脂异常方面存在差异(P=0.012,OR 0.598,95%CI0.4 ~0.893), 中青年组血脂异常发生率最高。Hcy ≥15 μmol/L 占比升高与年龄增长并无相关性(P=0.121,OR 0.682,95%CI0.420 ~1.107)。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临床特点比较
2.2 三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评估
三组患者大部分入院时NIHSS 评分≤4 分,中青年组占84.5%,老年组占92.1%,高龄组占80%,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不同组对比入院及出院时mRS 评分,中青年组及老年组患者治疗后均有mRS 评分的显著下降(中青年组Z=-4.473,P<0.001;老年组Z=-2.906,P=0.004),而高龄组无显著差异(高龄组Z=-0.905,P=0.366)。但三组在出院时mRS 评分≥2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3.讨论
目前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正面临巨大挑战,发病率逐年升高,致残率居高不下,增加家庭负担,而AIS 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的必要性。同时了解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临床特征,更能帮助临床医生及早预防和个体化诊治。早在2012 年即有文献比较不同年龄段IS 患者临床特征及结局分析[7],当时溶栓治疗患者占比约2%,本研究溶栓率达28.9%,随着环境因素及治疗方案的改变,不同年龄段IS 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发生变化。
中青年组患者吸烟率较高,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8],不良的生活方式将增加患病风险。高血压病作为脑卒中最普遍存在的危险因素,发生比例极高,本研究显示中青年组高血压比例占63.6%,提示及早预防、治疗高血压病刻不容缓。不同年龄段及性别的老年AIS 患者基线血脂水平及异常检出率存在差异[4],本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在非重型AIS 患者中,中青年患者血脂异常发生率最高,更加验证了中青年组患者卒中发生大多与不良生活习惯相关。
既往研究报道高龄AIS 患者有着更高的住院病死率[9],短期预后结果更差[10],本文高龄组患者溶栓率达36.7%,但对比出入院mRS 评分仍未有统计学差异,如何改善高龄组患者预后值得进一步研究。高龄与颈动脉狭窄、房颤病史存在相关性,高龄组患者更易出现颈动脉的狭窄,增加房颤发生率,因此积极干预高血压、房颤等基础疾病十分重要。
本研究提示各年龄段非重型AIS 患者临床特征存在差异,中青年人群需改变生活方式,加强锻炼、调整饮食结构、监测血压,减少脑卒中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而对于老年甚至高龄人群而言,治疗高血压、房颤等基础疾病可能会降低AIS 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