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与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 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2021-10-21鲁亚君

医药前沿 2021年26期
关键词:椎板内窥镜椎间

鲁亚君

(宜兴市善卷骨科医院骨一科 江苏 宜兴 214233)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指腰椎间盘髓核、软骨板以及纤维环等出现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后,受到外力影响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突出或突出,造成相邻脊神经受到压迫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于中老年群体,近年来呈年轻化趋势,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大、小便障碍,严重者甚至出现下肢不完全性瘫痪[1]。腰椎间盘突出症以L5/S1 段最为常见,通过手术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病情。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与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是目前治疗L5/S1 椎间盘突出症的两种常用术式,为比较两种术式实际治疗效果,我院对2015 年8 月—2020 年8 月间收治的96 例L5/S1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 年8 月—2020 年8 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6 例L5/S1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 PETD)组50 例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approach for discectomy, PEID)组46 例。PETD 组当中男27 例,女23 例,年龄38 ~68 岁,平均年龄(54.22±5.63)岁,病程6 ~20 个月,平均(13.22±3.26)个月;PEID 组当中男24 例,女22 例,年龄36 ~66 岁,平均年龄(52.39±5.14)岁,病程5 ~19 个月,平均(12.78±2.91)个月。两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选入对象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L5/S1 椎间盘突出症,存在较为明显的单侧神经根性疼痛,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感染、腰椎滑脱者;手术禁忌证;凝血功能障碍者;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PETD 组采取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麻醉后患者取健侧卧位,腰部垫上薄枕,常规消毒铺巾后,C 臂机透视定位L5/S1,椎间隙体表正位投影、正侧位穿刺线路体表投影线,参考两投影线交点。于棘突中线旁12 ~13 cm 处定位穿刺点。在影像导向下,由L5/S1 椎间孔入路将穿刺针置入S1 上关节突,并注入5 mL 1%盐酸利多卡因。将穿刺套管固定好,经套管将导丝沿椎间隙定位方向置入,构建切口,长度为8 mm,通过扩张管构建软组织通道,逐级扩孔至L5/S1 侧椎间孔外侧缘,将工作套管置入,并放置内窥镜。镜下采取抓钳将突出物等组织取出,并进行热凝、分离、止血,再进行椎间盘纤维环成形。确认无神经损伤且术区未发现明显出血后,将套管拔除,缝合切口,切口以敷料覆盖,术后给予适当抗生素抗感染。

PEID 组采取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麻醉后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C 臂机透视定位L5/S1 椎板间隙体表正位投影,从棘突中线旁0.5 cm 处定位穿刺点,置入穿刺针至对应节段黄韧带层面,然后拔除针芯,将导丝置入其中,构建切口,长度为8 mm,通过扩张管构建软组织通道,置入工作套管,以C 臂机透视确认套管位置合适后将内窥镜置入套管并将部分黄韧带切除,镜下采取抓钳将突出物等组织取出,并进行热凝、分离、止血,再进行椎间盘纤维环成形。确认无神经损伤且术区未发现明显出血后,将套管拔除,缝合切口,切口以敷料覆盖,术后给予适当抗生素抗感染。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1 个月,采取ODI 量表对两组患者腰椎功能障碍进行评价,量表总分为50 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功能障碍越严重;采取JOA 量表对两组患者腰椎功能进行评价,量表总分为29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腰椎功能越好[2]。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通过Epidata3.1 对相关数据进行录入。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对比

PEID 组手术时间要短于PETD 组(P<0.05);PEID组术中透视次数要少于PETD 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比较(± 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透视次数/次PETD 组 50 78.12±12.33 18.69±4.65 PEID 组 46 67.25±10.21 4.78±1.26 t 4.682 19.629 P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ODI 以及JOA 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ODI 与JO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 周,两组患者ODI 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JOA 评分均有所上升(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ODI 以及JOA 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ODI 以及JOA 评分比较(± s,分)

注:与治疗前对比,*P <0.05。

JOA治疗前 治疗后4 周 治疗前 治疗后4 周PETD 组 50 40.36±5.74 25.32±3.62* 14.12±2.35 22.32±3.98*PEID 组 46 40.97±5.13 24.61±3.78* 14.31±2.51 22.59±4.03*t 0.547 0.940 0.383 0.328 P 0.586 0.350 0.703 0.744组别 例数ODI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中老年群体常见病,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以及下肢疼痛,会对其正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L5/S1 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病变节段,该节段横突间隙较为狭窄,且椎间孔较小,经常会出现小关节突增生、横突肥大,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手术治疗。以往常采取后路开放性椎板减压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但该术会给患者带来较大创伤,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实际疗效会受到限制[3]。在微创手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与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为两种常用术式。

本次研究中,两组分别采取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与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结果表明治疗后4 周,两组患者ODI 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JOA评分均有所上升(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王晓波和雷博文[4]结果相似。可见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与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 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够改善患者腰椎障碍,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两种术式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能够保留腰椎原本解剖结构以及生物力学稳定性,同时能够减少椎管内瘢痕组织形成,术后感染风险较低。PEID 组手术时间要短于PETD 组(P<0.05);PEID 组术中透视次数要少于PETD 组(P<0.05),与郑琎喆等[5]结果相似,由此可见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在术中透视次数以及手术时间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这主要是由于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更便于医生操作,椎板间内窥镜能够获得更清晰的视野,有利于切除突出或脱出的腰椎间盘组织,无需透视,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综上所述,L5/S1 椎间盘突出症以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与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均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椎板间入路术式术中透视次数较少,手术时间更短,更符合医生操作习惯。

猜你喜欢

椎板内窥镜椎间
椎板间隙入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其术后疼痛的影响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一种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电子内窥镜临床评价要求探讨
内窥镜技术研究进展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技术微创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