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改革开放
2021-10-20彭波
彭波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和内涵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2020年5月下旬“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多次重要会议中被提及。
2020年11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纳入其中。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于2020年11月25日在《人民日报》刊发署名文章《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文,系统地阐述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刘鹤副总理总结了3条: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二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三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并总结了双循环的3方面内涵:一是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看,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二是从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看,国内循环是基础,两者是统一体;三是从深化改革和推动发展的关系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全面深化改革。至于推动双循环落实的着力点,也总结了6个政策方向:一是推动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二是推动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实现供需良性互动;三是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四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五是推动扩大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六是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更深度融入全球经济。
总体看来,当前中国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保障经济社会安全发展,二是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的基础上增强国家根本发展动力。总之,构建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适应了改革开放关系的变化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到当前阶段,国内国际形势发展不断变迁的产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既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同时也是必然会出现的。不論国家是否提出这样的政策,中国经济内循环的加强都会发生,而这也是在历史上多次出现过的。
(一)改革与开放之间的关系正在变化
近年来,改革与开放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初,改革与开放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改革支撑开放,开放促进发展。1978年,中国进出口占世界的比重还不到1%,出口只占0.75%。1979年中国进出口和出口占全球比重分别只有0.87%和0.83%。对于那个时候的中国而言,外部的市场近乎无限大,融入国际市场就能取得很大的发展。到2000年,中国出口占世界的比重达到了3.9%2,相对于1978年有了很大的提高,外部市场仍很广阔。
加入世贸之后,中国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2019年,中国进出口、进口和出口占世界的比重分别达到12.0%、10.8%和8.2%。中国的发展及出口扩大已经明显对其他国家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遭遇到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也越来越严重。中美贸易战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中国出口高速增长的反弹。
2020年的疫情冲击之下,中国经济恢复较快。1-10月,中国进出口、进口和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分别达到12.8%、11.5%和14.2%。比历史最高值分别提升0.8、0.7和0.4个百分点,均创历史新高。估计全年占比还会进一步提高。2021年如果新冠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全球生产恢复,中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将受到强烈挤压,要保持当前的水平殊为不易。可以说中国发展到当下阶段,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已经相当困难。
总之,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当中,改革与开放仍应齐头并进,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正在逐渐转变为开放倒逼改革,改革促进发展,改革对于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这个变化是影响深远的。
(二)中国发展动力模式的转换与超越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发展动力发生过一次重要的转换。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采取的主要是进口替代战略,进口长期大于出口,主要依靠内生动力进行发展。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逐渐转为进口与出口并重,但是以出口导向为主。表现在外贸盈余方面,就是中国逐渐由外贸赤字转化为外贸盈余。
根据新古典综合经济学提出的国民收入的四部门模型公式:
Y= C+ I+ G+(E-M) (1)
上述模型当中,Y代表一国GDP,也可以代表国民收入。C代表一国消费总额,I代表投资额,G代表政府支出,E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E-M)为净出口。从上面公式中可以清楚地推导出,如果(E-M)>0,则能够促进一国经济增长,如果(E-M)<0,则阻碍经济增长。(E-M)越大,对一国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就越大。改革开放以来,在出口导向战略的指引下,净出口(E-M)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1950年到1989年的40年当中,中国在对外贸易当中刚好20年逆差,20年顺差。而在1990年之后,仅有1993年出现逆差,其他年份均为顺差。中国的进口依存度曾经长期高于出口依存度。1978年,中国的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分别为4.6%和5.14%。直到1990年,中国的出口依存度(15.99%)才开始高于进口依存度(13.79%)。出口盈余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次贷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出口及盈余虽然仍在不断扩大,但是所面临的压力也在与日俱增。在国际关系当中,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过多依赖净出口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一个国家的净出口就是其他国家的净进口,可能会影响其他国家的发展,对他国的产业造成压力,所以迟早会招致他国的反对。中国的经济规模越大,所遭遇到的反对也会越强烈。中国净出口在2015年达到5939亿美元的峰值之后,出现了持续下降,到2018年下降到3518亿美元,较峰值下降40.8%。因此,为了保证中国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增长模式就必须有所调整。为了解释相应的增长模式调整,笔者提出了价值链增量公式来说明这个问题。
ΔV+(E-M)>0 (2)
上式中,ΔV代表一国从封闭状态进入开放,加入全球价值链所获得的价值创造增量,也可以代表一国因为开放扩大带来的生产改善而获得的价值创造增量。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是:无论(E-M)是否大于0,只要ΔV+(E-M)>0,对一国即为有利。在这个公式当中,ΔV与(E-M)之间并非相对独立,而是存在密切的联系,可能正相关,也可能负相关。如果有可能,一国应该争取Max[ΔV+(E-M)],也就是实现[ΔV+(E-M)]的最大。
如果说新古典综合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四部门模型公式必然会刺激贸易保护主义的话,那么价值链模型则是在根本上鼓励扩大对外开放的。相对于新古典四部门模型,价值链模型更加强调的是内生发展动力,但同时强调开放是内生增长的条件。
价值链增长模型更加依赖于持续的改革。在过去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中国总体上采取的是学习与跟随的策略。通过对标、模仿、引进国际先进发展经验和政策措施,深圳等经济特区和一些沿海开放城市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近年来这条路已经慢慢走不通了。中国可以学习模仿的对象方法、创新突破的范式、改革发展的路径等已不是太多,而是迫切需要重新定位、自我创新、寻求突破,由融入价值链到打造价值链,由融入全球经济到引领全球经济。近年来,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多保持在90%以上,有的年份甚至超过100%。国内大循环的动能明显增强。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中国的改革开放之道
(一)坚持扩大引领型对外开放
所谓“引领型对外开放”,就是不限于融入国际市场,对标国际规则,而是更多地追求引领、整合,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推动全球经济格局的良性演化。根据“引领型对外开放”的内涵,所谓的“开放倒逼改革”,就不仅仅是倒逼国内改革,而且也是推动全球改革。中国要以自己的开放带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开放,以自己的改革引导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改革。2020年11月15日,RCEP签署;2020年12月30日,中欧投资协议签订。这两个协议的签订,都说明了中国以自己的改革开放带动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改革开放是有可能实现的,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增长也是有益而且是必要的。
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支撑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市场是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中国提出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之间不是隔离孤立的,而是协同并进、共同发展的,稳定活跃的国内市场与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互为基础、互相促进,两者缺一不可。习近平同志在第三届进博会致辞中提出的共赢、共担、共治的理念,以及“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信念”“建设开放新高地”“促进外贸创新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等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新举措,必将进一步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高质量构建,有利于全球经济的恢复、稳定与发展,推动全人类更加坚实地朝向建设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前景迈进。这也是引领型对外开放的重要内涵之一。
(二)坚持外贸基本平衡,略有盈余
一国贸易态势跟制造业的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历史经验表明:制造业强大的国家,容易出现贸易盈余。反过来说,贸易盈余也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世界近代史以来的工业强国,如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等,都是长期保护国内市场,实现贸易盈余的结果。
相反的案例同样广泛存在。二战以后,美国追逐美元所带来的快速巨额利益,通过贸易赤字对外输出美元,在满足国际社会需求的同时汲取全球资源,此外还利用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优势地位,有意无意地制造国际金融危机以掠夺他国财富。但是这也导致了美国国内产业的空心化及贫富悬殊。不仅美国是这样,如英国、日本这样的国家,伴随着贸易收支的逆转,制造业同样逐渐衰弱。统计显示,在从2010-2019年这10年中,日本商品贸易仅有三年出现盈余。总之,外贸盈余状况对国内制造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保障国内产业体系的完备及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应接受美元的教训,坚持外贸基本平衡而略有盈余的政策,保证制造业在本国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我国较高的储蓄与制造业之间的相互转化与平衡,扩大投资,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优势地位,更加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这也是实现内循环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深入推进改革,降低交易成本
深入推进改革,提升国内综合治理水平,是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条件。实现内循环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改善国内营商环境,降低国内综合交易成本,提升国内资源配置效率。这样才可能更好地促进内循环的完善,出口转内销才得以实现。只有國内综合交易成本和经济效率高于国际市场,国内循环才可能比国际循环更有竞争力,实现以国内循环带动国际循环。
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开幕全会上致辞表示:“上海自贸区是‘改革高地而非‘政策洼地。自贸区主要进行两方面试验:处理政府与市场、发展与开放关系。”2014年《求是》刊发李克强总理文章《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指出:“自贸区不是搞‘政策特区或‘税收洼地,而是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刘鹤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总结与上述讲话精神是内在一致的。
(四)完善政府与市场有机互补关系
市场并非总是最优,完全的市场化不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必须要强调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有机互补关系。政府不是市场的补充,而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
受凯恩斯三大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性偏好)影响,在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必然过剩。随着中国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储蓄规模也将越来越大,社会储蓄(S)>投资(I)+净出口(E-M)的现象是经常会出现的。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格局当中,外贸基本平衡而略有盈余将会是一个基本格局,但是通过外贸盈余输出过剩供给将会越来越困难。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情况只会日益严重。因此,从社会经济基本平衡来说,单纯的计划经济没有出路,单纯的市场经济同样没有出路。
为维持经济长期平衡高效的发展,比较好的做法,就是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之间进行合理分工:私人部门追求出口盈余,包括国企在内的公共部门保障进口;私人部门重点保障短期利益,国企部门重点保障长远目标,在利用好过剩储蓄的同时提升整体经济效益,兼顾安全稳定,对冲凯恩斯三大心理定律的影响。因此,政府与市场有机互补关系的完善是根本性的,否则全球经济无处可去,中国经济也将无处可去。这也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发展方向。
(五)实现中国发展模式在全球推广与复制
当前,中国的经济模式在全球是最有效率和竞争力的。中国的对外贸易必然会出现盈余。外贸盈余是有利的,可以帮助维持国内供求平衡,同时保障制造业的发展。但也容易导致国际反弹,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难以长期持续。
在保持外贸持续盈余的前提下,唯一可能长期保持全球经贸基本平衡的做法是中国在外贸实现盈余的同时,扩大对外投资、信贷与援助。这既能够保持他国经济的稳定,也能够持续输出购买力,保证中国的出口。
长远来看,输出的购买力应该同时实现中国经济模式及生产能力的输出与移植。扩大对外投资不但能够帮助国内剩余价值输出,平衡国际供求关系,同时还应整合全球资源,提升国际社会的整体生产能力,进而平衡中国的外贸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是内循环体系的外推。做到在全球大循环的体系当中首先分离出一个完整的和更加有效率的中国内部循环,再以这个国内循环为基础改造国际循环,最终的目标还要实现内外循环的统一。
综上所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结果,反映了改革开放已经出现阶段性的变化,中国必须适应新的历史进程,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在这种新时代的需求之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因为既能保障安全性,又能够强化发展动力,促进改革开放,而成为中国当前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