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理综合思维之“要素综合”的教学探讨

2021-10-20边玉欣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综合思维高中地理教学

边玉欣

[摘   要]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其中,综合思维包括三个维度: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区域综合。文章选取“要素综合”进行内涵解析,并与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土壤”中的“形成因素”相结合,提出培养学生要素综合思维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要素综合;高中地理;综合思维;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8-0080-03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这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殊育人价值。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细化为四个方面: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1]。其中综合思维体现了学生对地理事物整体认知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是要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和内容时,能够整体、全面、综合地分析地理事物的各个要素,分析其在不同时间或者空间所产生的影响。

综合思维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区域综合,其中要素综合是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解释各要素的发展、演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特点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并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本文分析要素综合思维的内涵与培养策略。

一、地理要素综合思维的内涵

要素综合思维是指从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接下来从三个方面进行要素综合思维的内涵解析。

1.认识地理事物具有整体性、综合性

地理事物是指地球上的一切自然物体和人造物体,这就反映了地理事物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任何地理事物都是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多种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包括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等[2]。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在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时,不能只考虑单一要素,而是要充分考虑各个要素的影响,例如土壤的形成要素中,自然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见图1 ):

人文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见图2):

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地理事物的时候,要综合自然和人文各个要素进行整体性的分析。

2.认识地理事物内部要素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地理事物不是由多种地理要素简单叠加构成的,其内部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所以在分析地理事物成因时,不仅要分析其内部要素有什么,还要考虑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更要考虑各个要素之间是怎么相互影响的,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内在联系(或是递进关系、平行影响关系,或是相互转化关系),还包括上述要素与人的关系,即人地关系。同时还要注意各要素间随着时间或者空间变化所发生的动态性变化。下面选取土壤的形成要素中自然要素里的生物要素进行具体分析。

土壤的形成要素中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是生物,生物既包括动物又包括植物,其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且积极作用于土壤,转化过程如下:生物残体提供有机质,微生物的活动使有机质转化为腐殖质,植物选择性地吸收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与矿物质,将其储存于生物体中,等待生物体分解以后,营养物质被释放到土壤中,在这一过程中,其内部各要素之间不断地进行循环,把营养带给土壤(见图3)。

3.分析影响地理事物的主次要素和限制要素

地理事物及其成因的各个要素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往往都是不同的,所以在分析地理事物及其成因时,需要分析影响地理事物形成的主次要素或者是限制性要素。表1是成土要素中自然要素的主次分析。

但是,在分析具體案例和针对实际问题的时候,还应该灵活转化主次关系,在分析其成因和发展时,还要针对具体案例分析其限制性因素。

二、培养学生要素综合思维的教学策略及案例分析

1.构建思维导图,整合要素知识体系

地理知识体系复杂,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错综复杂的要素中提取关键要素。如果各个要素简单罗列,学生的思维方式容易混乱,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先清晰了解整体的知识结构,再分清知识结构内部的要素层次,分清主次,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地理事物的了解更加深刻,进而在头脑中构建出知识体系,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有意义的提取。思维导图的运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对综合思维的培养是有促进作用的。当然,思维导图的构建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要素记忆效率,却无法加深学生对地理要素知识的理解,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整合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地构建图形。

2.明确分析思路,把握要素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路的引导,以要素内容为基础,寻找要素间的联系,然后依据要素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思路构建,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地理学科的系统性、层次性、时空耦合性、区域性以及研究内容的独特性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3]。通过思维导图的构建、知识体系的整合,将要素之间的联系与作用一一呈现。

下面通过细化土壤的形成要素中的自然要素,构建思维导图(见图4)来具体说明。

以上思维导图可以整合解释如下: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进而会影响土壤质地,这里要注意,基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钙、铁、锰、镁含量高,酸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硅、钠、钾含量高,最后在这些不同要素的影响下,土壤颗粒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见表2)。

生物要素的循环过程在前文中有所描述,植物、动物、微生物这几个要素之间相互转化,加快岩石风化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了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气候要素中,岩石的风化快慢与强度都和温度高低、降水量多少呈正相关,同时关系着土壤的肥沃程度。在温度高、降水量多的地区,土壤的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贫瘠;在温度低、降水量多的地区,土壤有机质容易积累,土壤肥沃。总体来说,气候这一要素中的内部要素所呈现的状态,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壤的分布规律。

地貌这一要素中也包含几种不同的要素,并且与其他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如表3所示:

时间是一个线性的要素,是以上述几种要素为基础的,一般来说,时间越长,土层越厚。

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想要做到对地理知识点精准掌握,需要对每一个可能产生影响的要素进行分析,综合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把握整体思路,形成综合思维,培养综合能力。学生在对综合思维有了认知以后,不仅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综合思维,今后在学习其他科目的时候也可以运用综合思维去思考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素综合思维作为综合思维的重要组成,在地理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中地理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熟知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构建思维导图,整合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明确地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基于要素综合思维的内涵解读,对学生要素综合思维的培养策略展开了一点研究,希望能够为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提供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陈兴旺.综合思维视角下的地理教材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17):18-21.

[3]  李小妹,景晓菲.地理综合思维素养构成分析及对教学的指向[J].地理教学,2020(13):4-9.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综合思维高中地理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科素养
以整体思维统筹卓越法律人才本科教育
环视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政治之新视角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