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材进行童谣仿创教学策略
2021-10-20曹靓
曹靓
教育呼唤创造力,一线教师的使命是在课堂教学的拼搏中点燃学生创造的火种。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写“几句连贯的话”尚属不易,如何能让他们有创造性的言语表达呢?笔者在参与余志君老师进行言语表达与学生创造力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深切认识到学生是天生的诗意者、探索者、自由者。基于此,我们尊重学生的诗性,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依托教材,在常态语文课中进行童谣仿创教学,以此提升学生言语表达的创造力。
一、熟读成诵,感受儿歌内容美
熟读是创编的起点。在反复诵读的一咏一叹之间,让学生感受儿歌的节奏美,感受儿歌的内容美,无形中就激起了学生创编的兴趣。熟读成诵,可以让儿歌的优质语言以模块的形式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为学生自由创编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达到熟读成诵呢?可以分三步走:初读正确,精读理解,赏读领悟。怎样读才会让低年级的学生保持较高的兴趣呢?首先,每一次读都要有目的、有层次。其次,诵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教师范读、师生对读、男女分读、拍手读、表演读等,也可以让学生有创意地个性朗读,比如想象自己正面向大海深情诵读,也可以变成一位老太太随性朗读,等等。活泼多样的诵读既可以避免枯燥,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实践证明,没有反复的诵读基础,儿歌创编就会成为为编而编的机械活动,还会变成个别学生与教师的“独角戏”。
二、发现特点,感受儿歌形式美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儿歌,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大小多少》这首童谣巧妙地藏着数量词,《比尾巴》通过问答的方式介绍动物尾巴的特点,《影子》每一段的前两行都是重复影子在哪个方位出现的,等等。
记得教《小书包》一课时,熟读后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词串组合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学生读着读着突然跳起来兴奋地说:“我有新发现,每一行前面两个词是两个字的,后面一个词是三个字的!”
“太棒了!你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那你们再读一读,这样的编排读起来感觉怎么样?”我不失时机地引导。
“读起来很顺口。”
“好像诗歌一样。”
“很有节奏!”
引导学生发现儿歌特点的过程,既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又是一个让学生感受儿歌形式美的过程,是创编儿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头脑风暴,打开学生思维
有一次听一位老师讲《四季》,在创编儿歌环节老师感觉有些吃力。儿歌也读熟了,要点也讲清楚了,为什么学生编不出来,或者很受局限呢?究其原因,就是在熟读感受与创编之间少了一座桥梁,一座引导学生跳出儿歌本身的限制,跳出自身思维局限的桥梁。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找到了这座以“联想”做支架,以“头脑风暴”为形式的“思维之桥”,有了这座桥梁,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变得流畅、变通,更具独创性。
比如,在让学生创编儿歌《四季》之前,先让学生联想四季,再仿写。如:“看到夏天,你马上会联想到什么?”夏天—绿树成荫—西瓜—游泳—雷雨—彩虹—风筝—冰淇淋……多角度发散以后,学生再写就变得不那么难,内容也更丰富。就会出现富有童趣的诗句:“冰淇淋凉凉,它对小朋友说:‘我是夏天。”再如《大小多少》一课,教师引导学生跳出儿歌描写自己的生活:“请你观察一下我们的生活,除了比大小多少,还可以比什么?”
在教《影子》一课时,在学生兴趣盎然地背诵完儿歌,课间与影子游戏之后,我问道:“你还觉得影子像什么?”学生一个接一个说,不停顿,因为教师没有立刻评价优劣,一时间他们的各种想法都冒了出来,教师只需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并让他把思维向其他同学呈现出来。
生:影子还像一个大巨人!
师:因为影子变得长长的啦!
生:影子还像一只小黑猫!
师:它总是悄悄地——
生:跟着我!
生:影子还像一只小黑兔,我走到哪里,它就跳到哪里。
生:影子还像一只小黑豹。
师:你怎么觉得它像黑豹呢?
生:(迟疑了一下)不知道。
師:是不是因为豹子跑得很快呀?
生:(站起来喊)你跑到哪里,影子都能追上你!
……
启发学生联想的过程,突破了学生固有的定式思维,有效避免了在儿歌创编中千篇一律的现象,给学生的语言发展创造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学生在一次次的语言表达实践中,言语变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还经常闪动着创造性的火花。这样的联系,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
四、适当辅助,启迪学生仿写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它是创新的起点。在学生自由创编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自身的示范适当辅助,激发学生创编的兴趣,渗透创编的方法,建立创编的坡度。模仿的目的是借鉴,而不是抄袭,是为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做准备,为独立创编打基础。这符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
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让学生自由创编前先通过提问“小鸭的脚印还像什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打开他们的思路,再出示“毛毛虫、小朋友”的图片,让学生仿照课文创编,熟悉不同的表达方式,学生相继创编出属于自己的儿歌。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启而不发”的现象,等待是一种方法,而教师适时示范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教师在教学时要打破常规的思维,在学生“僵”在那儿时,点一下,就那么一下,有些学生会觉得原来还可以这样,他的思维一下就打开了。难怪张耀辉教授在《表达的含义》一书中指出:“你教育别人有创造力,你自己就会提高创造力。”
比如,在教《阳光》一课时,我追问:“阳光还会洒向哪里,带来什么变化呢?”学生们迟疑了一下,课堂短暂的空白正是学生快速思维的表现,需要教师的耐心与目光的鼓励。
“我想阳光会洒向玩耍的孩子,孩子们的小脸蛋变得红扑扑的,更可爱了!”教师的示范让学生勇敢起来。
“阳光会洒向小水珠,变出美丽的彩虹挂在天空!”同学们感觉眼前一亮,都笑了。
“阳光会洒向湿湿的衣服,湿湿的衣服因為有了阳光,变得干干的,香喷喷的!”回答的学生很是自豪,因为好多学生似乎都在闻衣服上阳光的味道。
“阳光会洒向雪人,雪人融化了——(师:变成了——)朵朵白云!”本想搞笑的同学没想到最后也蛮有诗意,乐了。
“阳光会洒向大地,会有影子和我们玩耍!”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仿而思,思而创,创而乐,用他人作品的思维火花激活自己智慧的火焰。
五、自由创编,分享学生创造
经历了 “背诵—发现—联想—模仿”这四个阶段,最后就是学生自由创编,这是学生思绪飞扬的时刻,也是分享他们创意成果的甜美时刻。自由创意可以个人进行,也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分享的形式可以是个别学生读自己的作品,也可以是小组推荐最有趣的、最有创意的学生展示,还可以在个别展示之后,让几个学生上台,每人说一段,组成一首完整的儿歌,做一个较为完整的展示。
除了教材中的童谣儿歌可以让学生创编模仿,我们还对其他文本进行创造性使用,以童谣总结课文、升华主题,用童谣创编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于是学完《棉鞋里的阳光》这样一篇朴实简单的课文后,学生就创作出了这样的童谣:
《棉鞋里的阳光》
棉被里有阳光,那是妈妈的爱。
棉鞋里有阳光,那是小峰的爱。
黑板擦得干干净净,那是我的爱。(吕周鹏)
作业搬到办公室,那是我对老师的爱。(陈
思慧)
阳光照着大地,那是太阳的爱。(沈念成)
我帮爸爸捶捶背,那是我的爱。(郑文刚)
……
如果“依据教材中的童谣,在常态课中进行童谣教学”是日常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开篇曲,那么“选定课外读本或篇目,设计主题式童谣课程”则是学生创造力提升的乐章。我们尝试每两周上一节主题童谣课,围绕“季节、自然现象、儿童生活”等一系列主题,开展了“收集童谣、分类整理、专题阅读、欣赏仿创”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正确朗读、感情诵读和品赏韵律中获得语感,提高内在素养,在欣赏、分析和感悟中创编童谣儿歌,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言语表达训练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我们举办童谣比赛,创办班级童谣周报和《童心》诗刊,创建学校儿童诗社,尽量拓宽学生作品展示的渠道,以此激发学生更大的热情和创造潜能。
放假了,
微风们都跑出来了,
有的帮人们吹风,
有的吹干衣服,
他们到哪里,
哪里就快乐起来。
也许你和我一样不能相信,这是一位连几句连贯的话都写不好的一年级学生在童谣比赛中的现场作品。童谣课程的实践,让我们看到被唤醒的儿童散发的诗性光彩,爆发出创造的潜能。不得不感慨,儿童原本就是富有想象力的诗人,儿童需要诗意的教育,需要诗意的幸福童年。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香洲区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