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邂逅儿童的诗性智慧
2021-10-20余志君
余志君
一
“诗性智慧”的概念来自维柯的著作《新科学》。维柯通过研究处于人类童年时期原始野蛮人的那种率真、袒露无遗、充满旺盛感知力和强烈生动想象力的心智,揭示了人类普遍共有的精神本质——创造。“诗”就是“创造”的意思,“诗性智慧”就是一种“创造的智慧”。
维柯认为,诗性智慧是人类原初的智慧形态,是世界各民族最原始的、最本质的智慧。他依据《圣经》记载,把原初人类的自然本能,如恐惧、夸大、猜测、想象、迷信、好奇等心理反应描述出来,他认为人类的这些自然本能也是人类心灵的诗性特质,而这些心理特质恰恰也是现代人类儿童的特质。在《新科学》里,维柯反复地将原始人与儿童进行比较,他认为原始人和儿童在许多天性、本能上具有相似性,这些本能表现在他们诗性的想象力、模仿力、记忆力等方面。
剔除维柯理论在事实或理性推测中明显错误的观点,我们可以撷取和继承维柯观点中正确而有益的部分。儿童教育应培养好奇心和创造力,这是儿童教育的原点。好奇是一切问题的起点,是对事物意义的探寻和追问;好奇是创造的基础,是对事物本质更深刻的认识能力。这种好奇的能力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发展了,年龄越小、知识越少越容易引发好奇心,越好奇就越容易产生探寻和认知的动力,也就越容易在认知中发现与创造。所以,儿童认知事物的过程,即创造事物的过程,其认知来自于丰富的想象与亲身实践。笔者认为,这是维柯诗性儿童教育观对我们有所启发、有参照价值的基础。
儿童具备诗性智慧的生命,儿童有其生命的内在秩序,儿童依靠先天的生命冲动行事,儿童具有无穷尽的好奇和探索的力量,儿童依照天性自然舒展其生命本来的样子。作为小学语文教育者,笔者致力于儿童诗性创造力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愿儿童的诗性智慧和创造力在有趣的课程学习中“诗意地栖居”。
二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觉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模仿力、创造力和好奇、恐惧、猜想、夸张、乐观、幽默等特质,都生动地、活泼地存在于儿童复杂的心灵层面,蕴含着强大深远的创造力量。当我带着一首首童谣走进课堂,随时都会与学生的诗性智慧相遇。
统编本教材低年级选了金子美铃的童谣《一个接一个》。随着金子美铃的童谣在世界范围内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语文教师也将其引入中小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有一次,我带着一首金子美铃的童谣《奇怪的事》,走进香洲区实验学校的语文课堂。这是一首来自日常生活的童谣,用简单的字眼讲熟悉的现象,表达了儿童对生活的好奇与提问。
奇怪的事
作者:金子美铃 译者:吴菲
我奇怪得不得了,
从乌云里落下的雨,
怎么会闪着银光?
我奇怪得不得了,
吃的是绿色的桑叶,
怎么会长成白色的蚕宝宝?
我奇怪得不得了,
谁都没有碰过的葫芦花,
怎么会自己“啪”地就开了花。
我奇怪得不得了,
怎么问谁谁都笑着说,
“那是当然的啦。”
课堂上学生进行了几遍诵读之后,不做讲解,直接仿写。不一会儿,一张张小纸片上写下了孩子们的诗心妙语:
我奇怪得不得了,
为什么树叶一变黄,
就一片一片地落下来?(陆瑶)
我奇怪得不得了,
黑夜里的萤火虫,
为什么会闪闪发光?(黄嫄淇)
我奇怪得不得了,
地球天天转,
我怎么却感受不到?(郭雨楟)
写这样的诗句,对于刚从一年级升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没有什么困难,就像泉水的清冽自出,一派天真,自然无比。想来,学生的心尚未浸染红尘,因而更能够倾听天籁,更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成长为大人的过程中,我们一点点丢失了孩提时代的奇思妙想,对世界的感觉日渐麻木,面对眼前一颗颗赤子之心,我们的心灵是否感受到一种洗濯之后的清新愉悦?
三
我也曾带着一首诗走进四年级的语文课堂。这一次,我带来一首金子美铃的《知了的外衣》。课堂上我提供了蝉蜕的图片,学生表现得比较兴奋,有的抢着表示见过比这更漂亮的蝉蜕,有的抢着向大家介绍蝉由幼虫到成虫的变化。
我请大家以蝉蜕为对象展开联想:
蝉蜕(空壳)→( )→( )→……
不一会儿,学生争先恐后说出了他们联想的内容:
蝉蜕(空壳)→(衣服)→(出走)→(长大)→(交配)→(衰老)→(死亡)→……
我真的有些讶异。才一个暑假不见,他们就突然长大了。上学期他们是三年级,童谣绘画课上有很多出乎意料的发散思维,然而在今天的课堂上他们却表现出一种理性。这是否真的意味着想象力在人的9岁达到一个峰值,然后迎来理性思维的迅速发展?
我说:“缜密的思维固然好,但我也希望你们永远保有诗人的一面。运用我们的想象力时,不一定要拘泥于科学的概念和常识,天马行空式会让你们更自由,更有创造力。”
然后,给学生欣赏阅读金子美铃的《知了的外衣》。
知了的外衣
作者:金子美铃 译者:吴菲
妈妈,屋后的树荫下面,
有一件,知了的外衣。
知了也一定是热了,
才把它脱掉的吧,
脱下来,忘了,就飞走啦。
到了晚上,
一定很冷吧,
我們该给它,
送到哪儿去呢?
四年级的学生很容易读懂这首童谣,他们体会到诗人的心因蝉蜕而联想到它的主人——知了,并将它拟人化,想象它同人一样怕热怕冷,它像小朋友一样粗心忘掉了外衣,而诗人在这种体察入微中有一份温暖的关切,对知了这样的小小生命也给予平等的注视、关心。
随后,我又给出一个主题:积雪。面对积雪图片,学生展开联想。大部分学生联想到的是白色的杯子、白色的蝴蝶、白色的湖、白色的被子……
我不断追问:“还有呢?”
有个学生说:“篝火。因为寒冷,所以想到了篝火。”
我赞许他因厚厚的积雪而联想到火红的、温暖的篝火。
随后引入金子美铃的童谣《积雪》:“她因为积雪想到了什么呢?”
有学生站起来分享,说金子美铃所写的积雪有一颗孤独的心,一颗无奈的心,一颗绝望的心。
还有学生说,金子美铃写积雪的心,就是写自己的不幸。
为什么金子美铃能把自己的不幸融入积雪,又把积雪的内心传递给我们读者呢?
学生说,因为她有想象,她还运用了替代法。
是的,写童谣的时候,需要我们运用丰富、自由的想象,需要我们用一点替代法——把我们的心放在自然的事物当中,或者把自然的事物当作我们自身。
学生运用“联想+替代”的方法,当场写出了自己的童谣。从模仿到创作,可以感受到一颗颗诗心在课堂上萌动,荡漾出智慧的涟漪。
树
邱高望
榆树你很少吃饭吧,
长得那么高瘦。
槐树你经常运动吧,
身体那么粗壮。
榕树你很年长吧,
胡子垂到了脚底。
邱高望同学模仿了《积雪》的三段式结构,选择“树”为主题进行分解,以拟人的方式道出三种树木的个性特点。完全是学生的口吻、孩子气的想象,说榆树高瘦是因为很少吃饭,槐树粗壮是经常运动,榕树则年长得胡子垂地。在儿童的世界里这样的想象是合理的,但合理中又很有一些“意外性”,这恰恰是儿童诗性的有趣与可爱吧。
猫
宋雨馨
猫的脚步轻轻的,
做坏事从来不让人知道,
像是个“小偷”。
猫的脚步轻轻的,
可能是不想打扰入睡的人吧,
它还真“贴心”。
猫的脚步轻轻的,
走来走去,猛不丁给你一个惊喜,
真是一个小“淘气包”!
也许是有过养猫、逗猫的生活经验,宋雨馨对猫的观察很是入神。猫在她的笔下是“小偷”,也是“贴心的人”,还是一个猛不丁给人带来惊喜的“淘气包”,各种描摹都缘于“猫的脚步轻轻的”,可谓观察得细致入微,也暗含着小主人对猫的喜爱。
很多学生喜欢写云。大抵因为云最自在,也最易带给学生无穷的遐思吧。我们来看看课堂上三个孩子写的《云》。
云彩
邱高望
黑色的云,
你很伤心吧,
为什么在天空中哭泣?
白色的云,
你一定很高兴吧,
在天空中嬉戏奔跑!
黄昏的云儿,
你很淘气吧,
把自己涂成了金色!
云
毛颖
云是个淘气包,
飘着飘着,
就变成了许多好玩的东西。
云是个冒失鬼,
飘着飘着,
就无影无踪了。
云是个勇敢的小孩,
拿着行李,
旅行归来寻找自己的家。
邱高望的《云》显然模仿了金子美铃的《积雪》。《积雪》按空间顺序分解为上层、下层、中层,邱高望则按照色彩来分解,写出了黑色的云、白色的云、金色的云。虽然模仿痕迹重,但也一派天真,仿佛神游云间,与天上的云喃喃对话,语言流畅,情感自然,并列的结构令整首作品充满孩子的纯真。
毛颖与邱高望的写法相类似,但在创造性思维方面更为新奇些,比如把云写作“勇敢的小孩拿着行李”。复沓的“飘着飘着”营造了孩童的梦幻感,每一节的第二行都退后两格,令整首作品在音韵,甚至视觉上都有一种参差错落之美。
四
带一首金子美铃的童谣去跟高年级文学社的学生相遇,看激起怎样的诗性浪花。
我选择了一首同样简单易读的《露珠》,引导孩子们发现金子美铃童谣创作的秘密。
露珠
作者:金子美铃 译者:吴菲
谁都不要告诉,
好吗?
清晨庭院的角落里,
花儿悄悄掉眼泪的事。
萬一这事说出去了,
传到蜜蜂耳朵里,
它会像做了亏心事一样,
飞回去还蜂蜜吧。
这首《露珠》有着典型的金子美铃风格。浅显的字眼,熟悉的事物,她赋予花朵蜜蜂鲜活的“人情味”,让它们有着和她一样的呼吸频率和情感世界,自然纯粹,富有生气。
我给文学社的学生简单介绍了一下金子美铃的背景,出示了这首《露珠》。读了几遍之后,请孩子们思考两个问题:
一是童谣创作用到的替换法。
露珠 ( )
二是童谣中思维的发散,也就是联想法的运用。
露珠→( )→( )→( )→( )
当然,这首《露珠》明白如话,学生十分容易理解,他们迅速揭示了童谣中思维的秘密:
关于替换法:露珠 (花儿的眼泪)
关于联想法:露珠→(花儿的眼泪)→(蜜蜂)→(亏心事)→(还蜂蜜)→(谁都不要告诉)→……
这其实是两个童谣创作方法层面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张融合思维导图与呈现作品的作业纸:
学生当场完成了这次习作。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两份作业。
夜的八音盒
刘瑜
月光下的八音盒,
笼子里的她,孤独地歌唱。
太阳羡慕她那拥有魔力的歌喉。
把万道金光,刺向她。
夜收留了八音盒,
赋予她,暗夜的颜色
并给予她自由。
夜的八音盒,
永远只为夜歌唱。
特别的婚纱
许铨祚
清晨,
一对蜻蜓夫妇,
飞进了树林玩。
途中,
他们没发现后面有,
一大张蜘蛛先生织的婚纱。
他们就这样冲进去,
挂在树上,
穿着婚纱。
赶快,
赶快让他们的妈妈,
过来看一看,
她一定非常惊讶!
这两首作品有惊艳之感。
首先这两首作品使用“替换”,创造了很特别的比喻。用“夜的八音盒”来隐喻“夜莺”,用“婚纱”来隐喻“蜘蛛网”,新奇、独特,超出了通常的想象。
其次,两首作品都在短小的篇幅里制造了一种戏剧感,简洁流畅中充满了紧张、冲突、悬念,牢牢抓住读者的视线与想象,让读者也情不自禁地构想作品中的画面。
再次,不得不承认,两首作品塑造了一些很特别的人物形象,營造了很独特的审美氛围。《夜的八音盒》里,太阳仿佛是一个妒忌、暴虐的神,夜好像是一个宽爱、仁和的主人,夜莺则美丽、哀伤、忠诚、孤独……带给人无限的遐想,感受到一种深情与哀戚。《特别的婚纱》更近乎惊悚,新婚的蜻蜓夫妇游玩时,撞上了蜘蛛先生织的网,“冲进去”“挂在树上”“穿着婚纱”,新婚的甜蜜竟演变成了死亡的气息。
翻看学校童谣社的资料,看到《特别的婚纱》的作者许铨祚在二年级的时候也曾写过一首关于蜘蛛网的童谣。
蜘蛛网
许铨祚
我观察到的蜘蛛网,
就像一张铺在海面的渔网。
有时风轻轻吹过,
它又像一道流动的瀑布。
我观察到的蜘蛛网,
像棉线织的毛衣,
穿在身上的蜘蛛,
一定很开心吧。
我观察到的蜘蛛网,
是蜘蛛精心搭建的家。
我想,
有这样温暖的家,
蜘蛛一定很幸福。
对于教师来说,看到许铨祚同学在不同时段写的同一题材的作品,真是一件有趣而又欣慰的事。他二年级的《蜘蛛网》更有童谣的特质,童言童语,天真烂漫,写出了孩子对事物的观察和想象。六年级的这首《特别的婚纱》非常成熟,诗中的隐喻给人深刻印象,见证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创造力的发展与飞跃。
儿童的诗性智慧需要我们一双善于看见的眼睛。以童谣课程守护儿童的诗性智慧,是我的愿望,也是我的方法。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香洲区潮联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