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芪祛瘀止痛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2021-10-20刘长发袁星星王炳予战晶玉李丹丹
刘长发,袁星星,杨 磊,王炳予,战晶玉,李丹丹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南岗分院脾胃消化科,黑龙江 黑河 150000)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导致胃癌发生的主要因素,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胃痛、食欲不振、反酸等,病情严重可发展为胃穿孔、胃出血等,其发病原因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患者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通过维酶素片、泮托拉唑片、克拉霉素分散片、甲硝唑片等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保护患者胃黏膜,促进肠胃蠕动等为主,但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明显[2]。中医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属于气虚血瘀型,气虚不能行血,瘀血内停,阻滞气机,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治疗当以活血理气、养阴和胃、解毒散结、益气健脾为主[3],丹芪祛瘀止痛颗粒主要成分包括丹参、黄芪、莪术、白芍等,具有散寒止痛、和胃健脾等功效,可对症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4-5],但目前其治疗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采用丹芪祛瘀止痛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7~75岁,平均(58.78±5.69)岁;病程1~5年,平均(2.37±0.12)年;疾病严重程度:轻度13例,中度7例,重度5例。观察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5~77岁,平均(59.23±5.35)岁;病程1~6年,平均(2.41±0.13)年;疾病严重程度:轻度12例,中度8例,重度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慢性萎缩性胃炎西医诊断标准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6],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气虚血瘀型相关标准者;2)无胃部手术史者;3)临床资料完整,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者;4)无精神障碍、语言障碍、听力障碍者等。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胃部疾病者;2)合并严重器官功能障碍者;3)合并恶性肿瘤者等。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维酶素片(云南永孜堂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3021767,0.2 g)、泮托拉唑片(辽宁诺维诺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067,20 mg)、克拉霉素分散片(广东逸舒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139,0.125 g)、甲硝唑片(甘肃中天金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2020417,0.2 g)治疗,维酶素片每次0.8 g,每日3次,泮托拉唑片每次40 mg,每日2次,克拉霉素分散片每次0.5 g,每日2次,甲硝唑片每次0.4 g,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丹芪祛瘀止痛颗粒(黑龙江省中医医院,批准文号:黑药制字Z20100003,10 g)进行治疗,每次10 g,每日3次。2组均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4.1 中医证候评分 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对患者主症(胃隐痛、乏力、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和次症(纳差、嗳气、泛酸、便溏)进行评分,主症各项总分5分,次证各项总分1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中医证候越严重。
1.4.2 胃黏膜组织病理评分 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使用CV150型电子胃镜系统(日本奥林巴斯公司)观察患者胃黏膜,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6]对患者肠上皮化生、炎症活动度、黏膜炎症、异型增生、腺体萎缩情况进行评价,各项总分3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胃黏膜病变越严重。
1.4.3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抽取患者清晨静脉血5 mL,3 500 rpm离心10 min,收集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TNFRI)水平(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4.4 胃黏膜尾侧型同源转录因子1(CDX 1)、尾侧型同源转录因子2(CDX 2)阳性表达情况 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取2组胃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CDX 1、CDX 2阳性表达情况,以细胞之内出现棕色颗粒,染色强度高于背景的非特异性染色者为阳性表达标志。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分别使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例(%)表示,χ2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病理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病理评分比较(±s,n=25) 分
表1 2组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病理评分比较(±s,n=25)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肠上皮化生 炎症活动度 黏膜炎症 异型增生 腺体萎缩观察组 治疗前 1.48±0.67 2.41±0.54 2.45±0.44 1.54±0.68 1.85±0.64治疗3个月后 0.63±0.75#△ 0.86±0.67#△ 1.25±0.45#△ 0.64±0.27#△ 0.64±0.66#△对照组 治疗前 1.49±0.62 2.43±0.53 2.34±0.57 1.56±0.44 1.83±0.63治疗3个月后 1.18±0.56# 1.56±0.62# 1.64±0.66# 1.28±0.33# 1.36±0.39#
2.2 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n=25) pg·mL-1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n=25) pg·mL-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TNF-α IL-6 TNFRI观察组 治疗前 11.88±2.55 41.83±7.76 154.44±17.62治疗3个月后 4.44±1.66#△ 17.68±3.68#△ 120.47±10.64#△对照组 治疗前 11.55±2.64 42.39±6.45 154.76±18.47治疗3个月后 5.63±1.64# 21.75±4.42# 133.72±11.66#
2.3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s,n=25) 分
表3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s,n=25)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主症 次证观察组 治疗前 5.38±1.07 2.75±0.73治疗3个月后 1.53±0.43#△ 0.97±0.15#△对照组 治疗前 5.44±1.10 2.74±0.77治疗3个月后 3.02±0.63# 1.87±0.23#
2.4 2组胃黏膜CDX 1、CDX 2阳性表达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2组胃黏膜CDX 1、CDX 2阳性表达情况比较(n=25) 例(%)
3 讨论
近年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可导致患者胃黏膜固有腺体数量降低,出现不典型、异常增生式纤维组织增生,进而诱发癌变,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重要的癌前病变[9-10]。西医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主要通过抑制幽门螺杆菌增殖同时保护胃黏膜为主,克拉霉素分散片、甲硝唑片是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制剂,对幽门螺杆菌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维酶素片、泮托拉唑片是胃黏膜保护制剂,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补充氨基酸、维生素等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但单独西药治疗在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效果不佳[11]。
中医认为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在于情志不和、饮食不节,主要病位在胃,属于本虚标实之症,以脾胃气阴两虚为本,以气滞、血瘀、热毒为标[12]。丹芪祛瘀止痛颗粒中,丹参活血化瘀,黄芪补中益气,两种药物联合共为君药,具有养血活络、益气生血功效,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气虚血瘀之本;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三七养血活血、化瘀通络;白芍和脾止痛;乌药顺气开郁、散寒止痛;柴胡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厚朴理气和胃、消痞除满;黄连、大黄、地榆、苦参清热解毒化浊、行气散瘀;以上诸药共为臣药,有行气散瘀、健脾和胃、疏肝理气功效;北沙参、枸杞子为佐药,滋阴养血;丁香、桂枝为使药,散寒止痛、散寒止痛、温中降逆、芳香健胃,全方补虚泻实,共奏养胃健脾、理气宽中、补血祛瘀、散寒止痛功效,主次兼顾,正合胃癌前病变“虚”“瘀”“毒”“郁”之病机,可有效改善患者胃痛、纳差、乏力、泛酸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病情转归[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中医证候主症、次证评分、总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丹芪祛瘀止痛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候,促进患者病情转归。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肠上皮化生、炎症活动度、黏膜炎症、异型增生、腺体萎缩评分及血清TNF-α、IL-6、TNFRI水平、胃黏膜CDX 1、CDX 2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说明丹芪祛瘀止痛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有效降低患者机体炎症反应,控制病情进展。
综上所述,丹芪祛瘀止痛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候,促进患者病情转归,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抑制胃黏膜CDX 1、CDX 2阳性表达,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