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街景重构视角下县镇街道更新实践
——以安徽省肥东县背街巷道改造项目为例

2021-10-20陈静

流行色 2021年7期
关键词:肥东县街景营造

陈静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上海 200000

引言: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街道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焦点和重要的公共空间,以上海为例,街道改造与社区微更新营造紧密结合。而乡村建设方面,安徽省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对乡村风貌进行全新诠释,用彩色墙绘、搭建构筑物等乡建方式,营造宜居村庄、和谐乡风[1]。

笔者基于在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景观所实习期间参与的安徽省肥东县背街巷道改造项目,探讨县镇是否可以沿袭城市或乡村的部分发展模式,视觉设计可以为街景重构提供哪些构建方式等内容。

一、国内街景重构概念及发展

国内街景重构的概念最初由美国注册风景园林师、易兰规划设计院创始人陈跃中老师提出:其将街景重构分为六个阶段,以慢行连通、突破红线、多元包容、功能有序、文化表达作为街景重构设计的五大原则,以“以人为本”、“生态和谐”、“文化传承”为设计理念,以设计“保障安全”、“健康活力”、“绿色生态”的和谐街道为目标[2]。

虽然街景重构的概念提出的较晚,但近年来对于街景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相关改造实践一直在进行:武汉大学王江萍、夏晶以文化内涵角度探讨街景改造如何进行,对城市街道作为文化载体这一内容进行了剖析[3];同济大学刘滨谊、邵钰涵提出街道景观美学的评价研究,通过分析街道美学的影响因素、广泛感知,得到大众景观偏好,探讨城市形象建构[3];天津大学王洪成、郭茹基于天津地理背景,关注步行道的设计,探索生活服务型街道所具备的景观特征对步行活动的影响[4];清华大学唐婧娴、龙瀛等对街道品质和空间变化进行评估,基于样本街道的改造进行品质提升分析[5];西安交通大学韩军伟等提出利用心理学方法对街道景观的视觉评价进行研究,量化相关指标(视觉熵、色彩丰富指数、天际线变化指数等)[6]。这些都为探讨街景重构的视觉评价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

二、从肥东巷道改造实践看县镇街景重构

安徽省肥东县“背街巷道改造”建设,由肥东县房管局委托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景观所进行统筹设计,设计实践从2020 年4 月开始至该年年底完成验收。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县镇街景营造有以下三个问题较为突出:①县镇街景建设套路化,照搬城市形式建设;②县镇建设形式化,追求速度,不考虑后期维护和使用后评价;③县镇建设表面化,不能切实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视觉设计在此次实践中对标上述问题,围绕重构县镇景观发挥了三个职能效用:重塑街道品牌视觉形象、加强构建街道形象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本文以肥东县巷道改造的部分点位为例,通过改造前、设计稿与改造后的对比,用具体的图像语言佐证视觉传达相关实践在环境营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图1 邓小郢巷改造后实景(来源: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以肥东邓小郢巷改造为例,该巷道作为项目的试点率先进行改造。徽派建筑以“粉墙黛瓦”的江南名居著称。该巷道改造立足于此,打造“文化之旅”品牌,除了墙体本身构建了灰瓦白墙的造型,墙面也通过一定形状结构,以“同形异构”的手法与墙体造型及形式进行呼应。淡蓝色的墙面与暖黄色灯光产生对比色的冲击,丰富了空间叙事。

定光西巷为县中学后巷,除了对街道外立面进行改造以外,街道地面也进行沥青铺设与道路双线“白+黑”效果的处理。统一、整体的颜色铺设中和了街道两旁的商业店铺。将离地面60 厘米的墙体用深色涂料进行粉刷,其他部分以墙绘形式进行丰富,以“校园文化·探索未来”为主题,绘制相关主题插画,打造校园文化氛围。

图2 定光西巷街道原状(左)及改造后(中、右)、设计稿(下)

同时,“商业”也是本次改造设计的重点主题。肥东县在打造传统商业步行街“老街”的基础上,为保持业态的延续和一致性,将老街对面、商住共用的街道“南巷”进行视觉化统一。设计除了利用视觉传达相关知识制作了场景效果图以外,笔者还通过抽象图形诠释商业经营范围内容,设计总结了多个商业店招图形。以同类型标识效果相对一致、变化细节的方式,营造较为立体的店面形象与街道意象。

图3 南巷氛围营造效果图(左)与改造前实景(右)

结合上述分析,视觉表达在此次街景重构实践中,以建筑界面的改造、导视设计、品牌营造为形式,通过新旧设计思路的融合,丰富了巷道的空间叙事,以基层百姓可以接受的方式,将中大型城市的精心设计与县镇市民文化进行融合,辅以绿植的点缀、墙绘的视觉表达,实验性地探索了县镇大众审美的平衡点,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基层景观实践。

三、实践总结及改进意见

本次项目推进过程中暴露居民认同感较低、施工单位的技术受限等很多非设计层面问题。街道改造项目因为更贴近居民生活,因此要求设计单位更深层次、多维度的去考虑以何种方式去切实满足居民需求。

现阶段设计团队对于探索市民视觉偏好的内容上还欠缺一定的方法和评价机制,无法完全契合县镇街景的地域文化。若再进行相关实践可以依托心理、物理的评价方法,通过“刺激-反应”的关系,借助图片和网络资源对现有的县镇级街道空间与城市建设较为完备的空间进行对比,取得地域范围内尽可能多的县镇居民的评价数据,通过统计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得到其中的相对关系[6]。进而通过相应评价分析,摸清大众的审美,从而让设计涵盖市民文化、贴合大众需求,达到提升居民县镇生活品质的目的,构建符合县镇需求的街道美学。

同时,县镇级单位对街道公共空间的设计,对照城乡建设发展模式来看,一方面城乡建设思路不能生搬硬套到县镇建设中;另一方面依托视觉传达形式,可以开拓县镇街道治理的新思路,通过探索新形式来构建县镇整体形象,达到一定经济效益与品牌营造,并通过居民的使用后评价不断进行调整完善。

结论

本次研究中笔者基于视觉传达视角,探讨了县镇街景重构的方式,分析了县镇城市空间建设不同于城市、乡村的独特性所在;根据实际案例,具体探讨了视觉传达设计在县镇层级街景营造所发挥的作用,展望了未来县镇街景可以依托街景视觉评价体系,对街景设计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开发,从而探索县镇级别街景设计走出不同于城市、乡村特色发展道路的可能。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考察上海时说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设计师具备专业领域知识,从群众中走出,更应该在设计时考虑到人民群众的想法与需求,以形而上的设计理念指导形而下的设计实践,深入基层对大众审美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探寻,营造符合基层百姓审美、接地气的设计精品。

猜你喜欢

肥东县街景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开办“包公家宴职工食堂”安徽肥东县擦亮廉政品牌
炫彩街景看过来
街景
关于肥东县“党建+ 电商扶贫”的思考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3D街景
营造方寸
这是一个深得青年之心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