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备受困扰的色彩大师
——蒙克

2021-10-20关天傲

流行色 2021年7期
关键词:蒙克爱情

关天傲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 100048

顺风顺水地成长千篇一律,备受困扰的艺术家各有千秋。如果没有某一方面的困扰好像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像少年得志顺风顺水的贝尼尼简直就是开挂。而中年潦倒备受困扰,好像才是普遍艺术家的成长方式,像:晚年卖不出去画的伦勃朗;最后住进了疯人院的梵高;火暴脾气、最后死于酒驾的波洛克等等。在我看来挪威的色彩艺术大师,爱德华·蒙克,也是备受困扰中的一员。他的一生,用坎坷都不足以形容他的经历。

一、蒙克绘画风格的成因

这是他在晚年时总结自己一生的一句话:“我继承了人类最大的致命的敌人—肺结核病和精神病的遗传。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着我摇篮的黑色天使,并伴随了我的一生。”这句话不仅概括了他一生的迷茫、困扰,也说出了他对于成为“正常人”的向往。而“病魔、疯狂、死亡”这些词汇背后的经历,则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导致蒙克的作品笔触奔放、色彩浓郁,但画面却充斥着紧张、压抑的气氛。他所表现的是人物内心的心理状态;描绘的世界,是主观的精神的世界,并非现实世界的色彩,充满着诡诞与内涵。

二、饱满的情感和大胆的颜色

对于他的人生经历,依据影响他成长、创作的重大事件以及时间,大致可以把他的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索生命与死亡;第二部分,爱情的纠结;第三部分,向阳而生。

(一)探索生命与死亡

在他生命中的前30 年间,他的父母以及四个兄弟姐妹相继离世,自己又深受疾病的折磨,最严重时,他曾因感染疟疾而饱受病痛折磨,险些丧命。因此,挣扎求生和死亡的场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蒙克的生活里,被他目睹,被他体验,最终被他记录下来。面对死亡,对他来说是一次又一次地折磨。

他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描绘,从具象地表现—在低头哭泣的母亲的陪伴下,病床上被病魔折磨得无力,却又温柔的《生病的少女》,光线柔和温暖,一个暖黄调子的气氛,显示出女孩的温婉,以及母亲的悲伤。

到后来,逐渐变成描绘病人死亡后悼念的现场—《病房中的死亡》,这是蒙克对心爱的姐姐索菲亚的纪念。绿色的墙与红色的地板形成的过分强烈的对比,以及人们身上沉重的灰黑色衣服,呈现出极其压抑的气氛,画中人物的动作向观者传达着寂静、悲伤与压抑。

甚至最终,死亡成了他噩梦一般的存在。《临终(高烧)》,画面气氛压抑,颜色暗沉,用暗红色体现出了高烧的温度,模糊的笔触犹如病人的虚弱的状态,探望者垂头丧气甚至在祷告,画面靠前的人,面如骷髅,更加重了恐怖的气氛。而《临终前(发烧)》,画面气氛更加诡异,画中那些人物脸色惨白、通红、青绿,可能是病人的朋友亲属前来探望,或是来见病人最后一面,却又像是前来索命的死神,身着黑袍面如骷髅,让人恐惧。后面的背景也貌似变成了一个虚幻的空间,充满了如病毒一般的黄、红色斑点,不断蔓延滋生,如瘟疫一般,不由得让人屏住呼吸喘不过气,甚至是紧张、焦虑和害怕。这种反复的经历令蒙克饱受折磨。到后来,他看到被诗人感叹无限好的夕阳,也会有“天空犹如滚动着的血与火,令人震惊和恐怖”的不同感想,从而创作出《呐喊》这一系列,表达他所承受生活中的痛苦与磨难,甚至对世界有一些畏惧的作品。但他喜爱画画,他通过画画来抒发、排解自己心中压抑的不正常的情感,表现在画面上并传达给了观者这种对死亡的压抑感受。

(二)爱情的纠结

他对于爱情的纠结源于他对于自己家族的疾病的恐惧,这导致他憎恨婚姻,却又渴望爱情。他一直在这种矛盾中纠结,每每尝试迈出一步,迎来的却是一次次地伤害。由于他性格过于敏感、多疑,交往时也伴有着各种不适,以及生活的种种经历,使得蒙克对爱情由向往逐渐变成了恐惧。

他早前的作品《生命的舞蹈》(图1),画面中三个女性形象并列排开,左边的白衣少女象征着纯洁无邪,期待着爱情的到来;中间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侣,红色的裙子象征人生中短暂的喜悦;右边是一位面容忧郁的老妇人,黑色的裙子象征着妒忌与丑陋。内容上描绘的是关于爱情观念的变化,但实质上还是在表现人生的过程,从青春理想、天真无邪到青春逝去、落寞伤感的人生。这张画的背景人物也同样表现着不同情况下的人生心态,或恣意快乐翩翩起舞,或左右为难,或被他人强吻摆脱不掉,借爱情的情境,表达他对于人生的感悟。

1893 年创作的《吸血鬼》,表现的是女人在亲吻男人的脖子,画面暗红色调的气氛,让人联想起西方神话中吸血鬼的形象。有人鉴于蒙克对爱情的恐惧,认为蒙克把女人比作吸血鬼,在吸取男人的血液与灵魂。但这幅作品的原名是叫《爱与痛苦》,画面表现得更像是伏在女人的腿上的男子因某件事伤心痛苦,女人则在安慰男子。这个男人有可能在暗示他自己,就像1968 年他的母亲因肺结核而死去,他伤心欲绝,趴在姐姐腿上痛哭,姐姐在安慰他。也有人说是作者在幻想他最爱的妹妹死去时的场景。画面虽然昏暗,但是作者运用一个暖光效果,营造出一个温暖的氛围,似乎在用一种暖性的、有爱的成分表达思念,或是表现爱情,亦或是表现一直贯穿蒙克生命中的,一直带给他恐惧的—死亡。

《马拉之死》是在他与朵拉的爱恨纠葛之后创作的作品。借《马拉之死》这个主题来表现自己的爱情事故,蒙克与朵拉提出分手,朵拉拿出手枪假要自杀,实则想要胁迫蒙克和自己重归于好,蒙克想要抢走手枪,却在拉扯之中手枪走火,蒙克的左手中指被打中,并留下了后遗症—每当蒙克拿着调色盘,看到自己缺失的手指,疼痛感就会让他想起这次可怕的爱情。如同马拉被女刺客刺杀,蒙克被女友伤害,这张画渲染了蒙克爱情中的仇恨与嫉妒。不像大卫的《马拉之死》表现了为革命而牺牲的英雄形象,更像是一个情杀现场,女人好像在宣誓她的胜利,而蒙克从中所获得的只有痛苦的记忆,这更加加深了他对于死亡、暴力的阴影,让他的精神达到了崩溃的边缘。

对于蒙克来说,爱总是伴随着痛苦,他描写的是虽是爱情,但本质还是在通过爱情描写过往生活带给他的痛苦,通过画作抒发自己强烈的苦闷与孤独感,在绘画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三)向阳而生

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坎坷岁月后,在1906 年快要精神崩溃的他,在丹麦接受住院治疗。把因心理焦虑和酒精过量造成的精神崩溃治好后,他改变了自己自虐、苦闷的风格;放弃对自我精神的探索以及对幽暗灵魂本质的追求,不再受精神的困扰。开始尝试用乐观的态度看待周围的现实世界。

1909 年蒙克回到挪威,这时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兴趣,他的作品也变得更加富有色彩,减少了悲观的成分。并在之后争取到了为奥斯陆大学创作壁画的资格,代表作是《太阳》(图2),这幅作品风格完全区别于他以往那种阴暗的画风,呈现出欢快明亮的效果。《太阳》是蒙克少见的亮调子作品,作品里面不再是死亡、阴霾和痛苦,而是布满阳光的自然景观,从大悲大难变为豁然开朗。描绘了太阳升起时的金光四射、璀璨夺目。站在开阔的山丘河面之上,犹如蒙克打开的胸怀,太阳仿佛伴随着雄壮的音乐缓缓上升,光线四射让人睁不开眼,如绚烂的烟火猛然迸发,照进了蒙克的心中。《历史》也是同时期的版画作品,较前期作品用色轻盈明快很多,不再像是他《呐喊》中的场景那样“太阳快要落山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一阵忧伤涌上心头”的压抑感,而像是晨光出现时的清爽与温暖。

图2 《太阳》

《黄原木》是他回到挪威隐居并致力创作时期的作品,此时他开始在风景中寻找安宁,但忧郁已深植在蒙克的心中,即使阳光明媚、风景优美,他所描绘的画面中也透露着一种清冷的孤独感。黄原木色调明亮明快,但周围的环境仍然是清晨那种蓝紫色调,略显清冷。《自画像:在时钟和床之间》是他最后的作品之一。时钟记录着时间的流逝,床榻是人类生命从开始到结束的重要承载,他站在二者之间,独自思考着生命的始终。画面中透露出孤独,在自我表现上也显得强颜欢笑,但环境不再是从前那种阴诡的气氛—像个住满蝙蝠的山洞一样。它的色彩是明亮鲜艳的,是有大量暖色光源的、有人“气”的家。在1944 年二战期间,蒙克家的玻璃被爆炸震碎,患感冒,不幸病逝,坎坷地过完了他的80 年人生。

蒙克给我的感觉就像他故乡的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阴雨,像是北欧那些常年无法接受到太阳直照而略显苍白的花朵,但是,在晚年,他终于治好了他的疾病,他已经能努力摆脱生活带给他的困苦,能从自然中感受到片刻阳光的温暖。

三、结语

蒙克的一生备受生活、命运给他带来的痛苦影响,死亡、病痛、梦魇、爱情事故和冲突时刻围绕着他,以致让他精神异常,但他始终对绘画、对艺术具有着不懈的追求,用作品探索自己的内心,用色彩和笔触强烈地传达出自己对事物、对事件的真挚情感,不加掩饰地表现着自己的内心世界,直观而有力。他是用心在创作艺术,并将艺术与生活连接了起来,为人们带来了不同于他人的艺术效果,为世界美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表现主义的先驱,对现代美术及当代油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猜你喜欢

蒙克爱情
蒙克与《呐喊》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树林里那看不见的稻田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蒙克的《呐喊》
Zhejiang Publishes Chinese Edition of Edvard Munch: Complete Paintings
爱情来了
猴子的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