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师”是这样炼成的

2021-10-20许建峰

阅读(教学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使命感教案读书

许建峰

正如“人之初,性本善”一样,其实我们绝大多数教师从入职的那一天起,心中都有当一个好教师的强烈愿望,只是物换星移,初心亦易,或抱怨环境,牢骚满腹,疲于应付;或指责领导,生不逢时,自甘平庸。可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还有一部分教师,成长路线正如著名特级教师陈文在其新著《边教书,边成长》中所描述的那样:总有一份责任驱使自己不断上进,总有一份良知驱使自己不断努力,总有一份情怀驱使自己永不言弃……边教书,边成长,久久为功,不知不觉中,成了大家眼中的“明师”。

那么,一个普通教师成为明师的“密码”究竟是什么?读《边教书,边成长》,我从书中找到了至关重要的三点:使命感是教师成长的原动力;成为一颗读书的种子;写好自己的教育故事。

一、使命感是教师成长的原动力

什么是使命感?不妨先从历史人物身上感受一下:《左传》中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明代大儒张载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學,为万世开太平。”陶行知的“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由此可见,使命感就是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作为一名教师,更多的是在杏坛的摸爬滚打中,逐步坚定自己做一个好教师的教育信念。诚如于漪老师所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也如陈文老师所说,“对人的成长,内生性的驱动力的作用要远比外部强加的力量大得多。”无数事实证明,教师的这种使命感的觉醒,往往也会受到关键事件、关键人物或是关键书籍的影响。

二、成为一颗读书的种子

正如书中所说:读书是最好的备课。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不读书,读多少书,乃至怎样读书,影响和改变的岂止是自己!文中讲了一个经典故事:一位校长去听本校一个历史教师的课。课堂上,这位教师信手拈来的史料、准确无误的表述,都让听课者获得极大的享受。课后,校长追问,这位老师用了多长时间备课?何以课上得这么好?这个历史老师脱口而出,回答道:“我为这堂课准备了一辈子,我一生都在备课。”的确,教师想要上好每一堂课,就必须一辈子坚持读书、学习。

实践证明,教师不喜欢读书,学生自然也有可能喜欢读书,但教师喜欢读书,那么他的学生喜欢读书的概率绝对会大幅攀升。对这一点,笔者从教的经历完全可以加以印证。记得学习蒲松龄的《狼》这篇课文时,我在新课导入时也以发放材料形式介绍了《聊斋志异》中诸如《好快刀》等其他几篇我认为简短有趣的文章。结果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学习新课的兴趣陡然高涨,而且没过多久我就发现班上的学生几乎人手一本《聊斋志异》了。甚至到了后来,无论我手中拿着什么书,总会有学生跑来问我:“老师,这本书好看吗?”而我也总是一本正经地回应他们:“不好看我能看吗?”于是,不久,同样的书也出现在了学生手中……

当然,在读书、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伴随着教师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随之而来的不只是课堂的改变,还有班级管理的改变、学生精神面貌的改变,等等,真是受益匪浅。

三、写好自己的教育故事

写作对教师的意义是什么呢?几乎没有人否认这样的一条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经验+反思+写作。著名教育家叶澜有一句名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然而真实情况是,我们的许多教师是抄教案,而不是像汲安庆老师那样真正“写”教案——写出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思考。

一个想要不停成长的教师所要做的不仅是写好自己的教案,还要写好自己的教育故事。多年从事教研工作的陈文老师认为,中小学教师最好的科研是写好自己的教育故事。他说:“教师周围每天都有鲜活而精彩的教育故事发生,长期坚持写教育故事,可以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与能力,丰盈自己的职业生命……教师也就走上了教研的幸福之路。”同时,他就如何“用科研方式写好自己的教育故事”提出了三点建议:留心观察,勤于思考;遵循规律,善用情智;及时整理,精于提炼。

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只要有了立德树人的使命感、有了热爱阅读的好习惯、有了勤于动笔的反思力,他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如书中所说的“明辨是非”“明察秋毫”“精神明亮”的“明师”。让我们向着目标前进吧。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小学)

猜你喜欢

使命感教案读书
《触摸春天》教案
Heart to Heart with the CPC与党同心
《立定跳远》教案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雄关漫道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生命带着使命而来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