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和指导策略

2021-10-20张永虎

阅读(教学研究) 2021年9期

张永虎

【摘要】“整本书阅读”已经纳入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课程体系,但是目前在阅读与指导上存在着教师重任务布置、轻策略指导,学生只关注情节、多选择性阅读等问题。因此,在指导策略上,教师要把教授阅读策略作为首要任务,学生要把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变成“阅见文本”和“遇见自己”的过程,对整本书阅读评价应立足于阅读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现状与原因 策略指导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教学主张。受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叶老只对初中、高中阶段语文教学提出了“读整本书”的要求。如今“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已经写进了新课标,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还专门设置了“快乐读书吧”栏目,把“整本书阅读”纳入了课程体系。

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文学性”与“哲理性”,考生们纷纷表示,仅靠平时语文课本上所学的知识显然不够,要想写好这些作文,平时的阅读积累是绝对少不了的。阅读必须从小抓起,从“整本书阅读”抓起。

一、整本书阅读的现状

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情况怎样呢?应该说,小学整本书阅读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学校和家庭都营造出了良好的读书氛围,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指导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家长在孩子的阅读时间上作了周密的安排。但是,整本书阅读的实效仍不容乐观。

1.对整本书阅读的意义认知不足。叶圣陶先生认为,“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整本书”负载着文化,因此整本书阅读对于儿童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接触了大量经典、规范的语言,从而得以发展自己的语言;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猜测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命运、咀嚼语言文字,阅读让他们的思维更加广阔和深入。学生发展语言、锻炼思维的过程,也是获得文化滋养,强健精神世界,获得生命意义的过程。对整本书阅读意义的认知不足,将导致整本书阅读的边缘化。于是只重视课本中的篇章,忽视了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阅读量不足、阅读面不广成为了常态。

2.对整本书阅读的实践定位不清。对整本书阅读的認知不到位,导致整本书阅读的实施出现了“泛化”“窄化”和“形式化”现象。所谓“泛化”,就是不加选择地把每本书都当成是可以指导小学生阅读的“整本书”,认为只要学生喜欢读就可以了。所谓“窄化”,就是指定书目搞所谓的学校特色、表演特色、经典诵读特色等,给学生造成“读整本书就只能读这个”的错觉,忽视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多样性,以及阅读内容选择的自主性。所谓“形式化”,就是没有充分认识到整本书阅读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只注重搞活动,不扎扎实实让学生读书;学生只知道活动的主题,却不明白活动的目的。

3.对整本书阅读的研究不成体系。在今天,不只是在教育界,阅读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讨论的话题。世界各国都把阅读提升到促进儿童生命成长的高度,分级阅读伴随着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达标、攻关等阅读活动司空见惯,还有许多精彩纷呈的活动把阅读和实践相结合。在我国,受传统考试形式的影响,教师们潜心研究的普遍是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如果整本书阅读不在统一考试范围内,那么就不去深入研究;如果是常识性考核,那就梳理条目让学生背会。目前,对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只散见于一些文章著述中,尚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

二、基于现状的原因分析

影响整本书阅读效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整本书阅读工作的推进,其隐藏的深层原因不断呈现出来:

1.教师只布置任务,无策略指导。阅读是周期性较长的过程,从布置任务到看见阅读成效,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当下教师大多是按“快乐读书吧”的要求把阅读任务布置下去,放羊式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分阶段指导一节课,基本形式是:“导读激趣—学生自读—交流感受”,这样所谓的整本书阅读指导任务就完成了。教师对学生没有明确的内容要求和阅读策略指导,简单、草率的做法,带给学生的是阅读的盲目、随意和浅尝辄止。教材中阅读课文的教学效果为什么会那么好?因为平时教师在上面花的时间多,钻研得深,研究得透。整本书阅读仅仅靠教师布置一两次任务,指导两三节课,很难获得良好的收益。

2.学生只关注情节,多选择性阅读。小学生阅读动机的差异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以及兴趣爱好的多样化,决定了他们选择课外读物内容的多元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落实统编版教材“快乐读书吧”中的阅读要求,只简单引读教材中推荐的书目,就连图书的出版社都要统一规定,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只有一个,就是保证版本一致,在将来的考试中答案好统一,教师好批改。书目推荐的单向化,导致学生阅读兴趣大大降低。一般来说,学生对感兴趣的书会多看,不感兴趣的书就象征性地翻几下,所以有些必读书读得并不深入,有的学生仅把书的内容当作故事来读,只关注故事情节是否好玩有趣,至于书中内隐的知识,外显的章法,字里行间渗透的言语、表达的智慧,学生则无意关注,或者熟视无睹。这样,书中丰厚的营养没有很好地被学生吸收和转化。

3.家长常急功近利,只盯着分数。很多家长,包括少数教师,评价学生整本书阅读效果的标准,就是看学生考了多少分、作文写得怎么样。有的家长甚至疑惑满满:老师布置的书都读完了,为什么孩子短文分析还错那么多?作文还写那么差?教材编写专家在解释“读书为要”时,也说过“不大量阅读,高考连卷子都做不完”。阅读被牢牢地打上了实用性和功利性的印记,这是由于阅读评价标准的不科学以及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使然。整本书阅读,就像葡萄酒发酵一样,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在分数上可能一下子看不出来,但它的成效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缺乏指导经验的教师、缺乏深入研究的命题者,极有可能给孩子布置成堆的必读书,要求他们死记硬背一些题型、题目。这种只看分数的急功近利思想,严重挫伤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成为整本书阅读的“隐形杀手”。

三、整本书阅读的指导策略

1.教师要把教授阅读策略作为首要任务。在整本书阅读指导时,有的教师还像教语文书上的知识那样教学生,甚至圈划重点让学生背诵默写,这种做法完全偏离了整本书阅读的宗旨。整本书阅读中获取知识不是唯一目的,学习阅读策略,掌握阅读方法更为重要。什么是阅读策略?詹尼佛·塞拉瓦洛在《美国学生阅读技能训练》中作了如下定义:阅读策略是读者为了完成某一具体任务或者某一具体技能,经过慎重思考后采取的有目的的手段。阅读策略很多,比如预测、自我提问、梳理文本结构、概括、联结、理解监控、图像化、做笔记、联想、比较、推论、找出重点、批注等。统编版教材中就有很多单元涉及了阅读策略,如三年级(上册)的“学习预测”、四年级(上册)的“学习提问”、五年级(上册)的“学习提高阅读速度”、六年级(上册)的“学习有目的地阅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策略,就是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当然比直接“给鱼”更有意义。教师教会了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反过来阅读策略也会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整本书的内容。

阅读策略指导要结合具体的书目进行。现代人特别注重仪式感,阅读也不例外。每本书阅读前,要尽量安排一个与书籍内容相契合的开读仪式,以此给学生带来积极的阅读期待。阅读指导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封面,说说作者,看看出版社,读读目录,翻翻插图,猜猜内容。但仅仅做到这些是不行的,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如果学生没有阅读或者没有读完,之后教师进行重点章节的指导,学生很可能听不懂,或者不感兴趣,那阅读指导就是无效的。其实,对整本书阅读来说,学生读好是关键,教师先读是前提。唯有教师先读了,才能准确获取该书的阅读策略,阅读指导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平时教学任务重,阅读不可能像研读教材那么深入,但“快乐读书吧”里要求学生读的书,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阅读之前先行阅读,这是底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都不读,为何让学生读?教师没读过,如何引导学生读?

2.学生要把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变成“阅见文本”和“遇见自己”的过程。“阅见文本”,就是对整本书内容的感知、故事情节的梳理、谋篇布局的认识、写作意图的领悟、文体知识的回顾等。“遇见自己”,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展开比较,看看哪些是自己之前已经知道的,哪些是自己所不知道的,从而进一步了解自己,弄清自己的优缺点,认清自己的兴趣点,找到理想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可能遇过这样的情况:当你向学生推荐一本书时,学生常扯着嗓门喊早读过了。但问及读书的收获时,他们只能说出书中有哪些人物,哪个人好哪个人坏,发生了什么重要事情,书里哪个地方写得好玩,哪个场面惊心动魄……然而,书读到这种程度还不行,充其量是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而已,不能算作完整意义上的“读完”。整本书阅读不能停留在简单的阅读故事的层面上,需要從头至尾潜心阅读,有时候读一遍还不行,还要读两遍、三遍,才能读出其中蕴含的文化和思想,这才是“阅见文本”。

“阅见文本”与“遇见自己”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教师要积极创造交织的条件与方式。比如读完一本书,让学生写写书中最有趣的几个情节,选用几个词去形容书中几个主要人物,说出对人物喜欢和厌恶的原因,跟同学交流一下你在书中学到的新知识,说明这本书主要表达了哪些意思,读书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问题,能否模仿所读之书写下自己的故事,能否结合读过的书说说某个阅读方法的使用等。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试着让学生做上述一件或几件事情,让阅读内容与学生本人产生联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看见”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明确阅读不是以获取文本信息、体悟情感为终极目的,而是创造性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价值意义,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对整本书阅读的评价应立足于阅读表达能力的综合运用。当前整本书阅读的考查方式大多是闭卷考试,优点是操作方便,但弊端也多:一是把整本书的内容肢解成一道道题目,让原有内容失去了完整的意境与韵味;二是把阅读变成了答题,违背了整本书阅读的初衷。在闭卷考试上常常出现这样的考题:①安徒生是(国家)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②《丑小鸭》故事中,丑小鸭因长得丑被同伴驱逐,最后来到一座简陋的农家小屋,屋主老太太同意暂时收留它的原因是。③《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在(时间)冻死了。考查这些题目的意义在哪里?能考查出什么呢?现实中,为了不影响班级考试成绩,教师干脆出好题库给学生背,学生也就懒得再去读书了。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了“整本书阅读,就这样做”“整本书阅读,知道这些就行了”的误解。

整本书阅读不一定非得以书面闭卷的方式考查,完全可以开卷考试,或者不考试,而用富有灵活性和实践性的作业来代替,把阅读与表达结合起来。比如对阅读策略的考查:给学生呈现一本书的封面,让其结合书名展开预测;对表达能力的考查:给学生一组词语,让学生通过这些词语联想到读过的哪本书,选用其中词语写话;对整体感知与评价、鉴赏能力的考查:给学生一幅图并选摘书中的一段话,要求学生辨别图片呈现的信息与书中文字表达的内容是否一致;对思考和判断能力的考查:让学生进行同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不同作品中同类人物的比较,在比照中进行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对感兴趣的情节做猜测,对人物命运做揣摩,将阅读所获信息与自身情况进行反思、观照。学生要完成这些作业,必须对整本书进行反复阅读,对文本内容整体感知、提取信息、形成解释、使用信息并作出评价,这些恰恰就是整本书阅读要培养的能力。仅仅变换了考核形式,学生却在阅读中完成了作业,在作业中促进了表达,在表达中深化了阅读。

对小学生来说,“有意思”远比“有意义”重要。整本书阅读也是这样。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整本书阅读这件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比如,在导读阶段,引导学生根据封面插图、封底书评获取信息,预测故事内容,激发阅读兴趣;从书中精美片段入手,通过赏析美进入阅读情境;在故事转折或矛盾冲突处戛然而止,鼓励学生猜测情节走向,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在阅读阶段,通过设计“阅读学习单”、构建阅读共同体、开展读书交流会等形式,持续关注学生阅读的整个过程,有机渗透阅读策略,不断营造阅读氛围。对于学习单的设计,低年段的学生以摘录、朗读为主,中高年段的学生以创新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任务为主,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思考,提高阅读探究的欲望。

诚然,整本书阅读不一定能很快地提高学生的成绩,但一定能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整本书是负载着文化的,文化的因子必然会悄悄渗入学生的血脉之中。整本书阅读带来的是知识与精神的双重成长,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遇见的是最好的自己。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