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策略

2021-10-19阮培雯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16期
关键词:高中核心素养

阮培雯

摘要:高中阶段,语文教师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得其能够掌握现代散文阅读的方法,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品味作者的情感,加深对文章语言的理解能力,积累优美词句的同时,也能够掌握一些有效的写作方法,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实现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策略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希望能够对日后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性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现代散文

1高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现状简析

1.1学生普遍对“散文”缺乏兴趣

散文的写作方式极其灵活,是一种记叙性文学体裁。但相较于故事性较强的小说、观点十分明确的议论性文章,高中学生普遍对散文体裁缺乏兴趣,导致散文鉴赏教学的整体质量长期无法提升。现代散文体裁往往被视为新闻学运动,特别是五四运动后,我国社会对于“人”的认知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用于散文体裁的最大特点在于,高度彰显创作者的个性,几乎完全革新了散文的内容。著名文学家郁达夫对此进行了深入评述——传统散文的“散文之心”是“封建礼教下的尊君、卫道、孝亲”,而现代散文是对传统散文之心的完全背离。从行文格式来看,散文可被视为多种体裁的集合,呈现出多样化的同时,创作者可以不拘一格,自由表现。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朱自清的《背影》、《春》等散文集,几乎伴随了整个成长过程。从成年人的视角来看,散文的核心实质很容易解析,任何展现“创作技法”的词汇,均可被视为“添砖加瓦”,为文章增色的“附加段落”,去除之后并不会影响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但对于学生来说,高质量的现代散文均具备深远的创作背景,缺乏足够生活阅历的当代学生,无法对散文体裁进行深入解析。换言之,很多学生面对散文时,往往与面对“无字天书”无异——无法厘清创作者究竟要写什么,或是能够解析出本质的情感,但却无法准确、清晰地回答阅读理解题目。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在中学时代,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无法感知到父爱的厚重;但在大学毕业、踏入社会,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时,一些年少时感到懵懂的情感,无需外力帮助,几乎在一夜之间即可实现“通透”的变化。再次重新梳理后可发现,此种“变化”是永远无法解开的悖论,几乎注定了“中学生不喜欢现代散文”的事实。

1.2鉴赏教学过程过于强调“格式化”,缺乏深度

与上述问题相对应的是,高中语文围绕现代散文的鉴赏教學过程过于强调“格式化”,很多教师似乎缺乏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创作者情感导向的意愿。实际上,在应试教育体系下,教师为了使学生在高考中获得高分,往往会将分析现代散文的思路形成固定格式,即“通读文章→熟知大意→找到关键段落的点题词句→分析一些精妙之处的艺术表现手法→大致分析出作者蕴含的感情(表面)”。在此种教学模式的“助推”下,一些学生尽管会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但对于创作者究竟希望表达出何种深层的实质性精神寄托,几乎无法进行探究。在强调辩证性思维、注重事物发展内在逻辑性的今天,数学、物理等理科已经进入“注重逻辑探寻”的教学新阶段,如若语文教学依然不加变通,仍然缺乏探究现代散文创作实质的有效方式,则教学质量必然会进一步下降。

2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策略

2.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学生放在教学首位

在高中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其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出发,做好相应的教学设计工作。现代散文阅读要求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引入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教学能够强化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2.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对文章的阅读以及相应的阅读行为能够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从高中语文教师的角度,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鼓励其大胆表述自身的观念和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不能只顾自己讲解而对学生的思考形成束缚。

2.3课文讲解,要注重文本的情感特征

以《故都的秋》为例,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情感特征的把握。具体来讲,可以从几个方面着眼:

从标题中把握情感,标题是文章的精华,有着丰富的内涵,通过对标题的品读,能够更好地把握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结合文章可知,作者提到的故都指的当时的北平,那么,为什么不用北平的秋呢?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的同时,进行小组讨论,使得学生感受其中存在的差异:北平仅仅是一个地名,故都则更多的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同时也兼有个人情怀,从中可以深刻体会到作者对于故乡秋天的眷恋。同时,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拓展,如“故都”中的“故”有旧的意思,带有一种沧桑感和悲凉感,通过对文章标题的探讨,能够更好的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把握。

从语言中体会情感,现代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抒情散文尤其如此,通过对文章语言的细读,能够更好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在文章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是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即便是在今天,想要从杭州到青岛再到北平也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而当时作者仅仅是为了感受故都的秋天而不惜辗转千里,由此就可以看出其对于故都秋天的思念和渴望。而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提到“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秋天眷恋和热爱,帮助学生更好体会文章中的情感。

3结束语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极具灵活性的文学体裁,审美对象主要是文学艺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若要深度鉴赏现代散文,教师务必做足准备。

参考文献

[1]高旭.高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低效的原因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6):27.

[2]周杰.高中抒情类散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焦建存.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2):151.

猜你喜欢

高中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