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韵校园 清音流芳
2021-10-19王俊
王俊
摘要:兴趣是清音学习的根本动力和喜爱清音艺术的必要前提。在课堂上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四川清音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其文化素养,丰富其精神生活。
关键词:四川清音 传承 兴趣 创作
说起对四川清音的接触还是在2000年学校的一个表演唱节目《背起书包上学校》听着孩子们用四川方言,明亮的声音演唱,听觉上耳目一新,这时才知道这是我们四川特有的民间曲艺。有了这种认知我才从其它渠道上去了解四川清音这种曲艺艺术。
四川清音,历史渊源上溯至宋元明年间,源自塞北江南的杂曲、调腔和小曲、戏腔,与本土的巴渝蜀川的徒歌俚调交融衍生,有了清音早期词句及曲调的基本形态。在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四川清音”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四川清音几乎是当时"最流行的歌曲。就是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每次重庆举行文艺演出,清音都是主打曲目,半年演出高达500多场。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正式定名为“四川清音”。它以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原来四川清音的历史这么悠长,它是无数名四川老艺人的心血,是我们四川文化的骄傲,做为四川人我们应该让这艺术传承下去。可是现在的孩子们在音乐上习惯追求流行音乐,对这种曲艺是没有任何了解和喜爱的。做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下面我就自己教学四川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这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以清音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以情感体验为目的
兴趣是清音学习的根本动力和喜爱清音艺术的必要前提。在课堂上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四川清音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其文化素养,丰富其精神生活。
学生的认知过程发展包括三个层面: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等是不是得到了发展,更重要的还要问一问学生们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得到的情感体验如何,不能只停留在听到过、看到过的层面上。让学生对四川清音音乐有更深入地认知和体验,使之通过实践、参与、创作,进一步加深对这一古老传统艺术的认同和喜爱。如在教学《布谷鸟儿咕咕叫》这课时,我采用听(播放名家唱段)、看(名家演唱视频)、做(让孩子自己动手敲击竹节鼓和檀板)等教学方法让孩子去了解四川清音,使其四川清音这门艺术在课堂上浅移默化,让种子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
第二、强调清音艺术实践 鼓励创造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四川清音音乐的聆听、演唱、演奏以及综合表演和即兴创编等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分为个人、小组、班级和集体实践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四川清音、获取音乐审美及情感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学生探索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增强其审美表达能力,与此同时也培养其合作意识及创新精神。在教学这节课时我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竹节鼓和一付檀板,让孩子们在学会了歌曲的基础自行进行简单的演奏练习,让他们尝试为歌曲进行表演设计及创编伴奏节奏,使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创编成功获得自信,从而喜欢四川清音,主动去了解认识四川清音。
第三、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乡土音乐文化的情感认同
四川方言是四川乡土音乐文化的载体,四川清音独具魅力的美感是与四川方言紧密相联的。引导学生理解、认知这两者的审美价值,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我们通过“方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听、说、唱、奏的能力,使他们感受到四川方言的音韵美,進而帮助他们发现四川传统音乐中别具特点的审美价值,激发其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听名家演唱的《布谷鸟儿咕咕叫》,让他们听其中的演唱语言与其他作品的演唱语言有什么不同,让孩子们自己去总结,去听辨。并让他们试着用四川方言根据歌曲曲调编创一些简单的歌词。让孩子们从语言上的不同去认知四川清音,了解四川清音的语言特点。
第四、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清音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艺术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主动地参加个人、小组、集体表演,展开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四川清音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清音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参加过四川清音表演的同学分散到各个小组中,让她们的实际演出经历带动其他孩子参与到活动中,带动全班的孩子参与到学习和表演中。让孩子们把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带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从而使四川清音得到传承。
总之,我们秉承“让每一朵花炫出自己的色彩”的办学理念,加强四川清音与小学音乐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孩子们通过学习实践,真正喜爱上这门深入我们四川人骨子里的艺术,在清音艺术实践活动中绽放出独具魅力的个性色彩,找到个人因独特的艺术才能而存在的价值,同时明白自己作为祖国的未来对民族艺术的传承所肩负的责任。将文化遗产的“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