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单元整合的说明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1-10-19冯亚楠

现代科教论丛 2021年3期
关键词:说明文习作课文

冯亚楠

[案例背景]

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统编教材专门编排设计了“习作单元”(每册一个单元),旨在加强习作教学,改变了以往教材以“阅读”为主体、主线的编排思想、思路,力求读写并重,双线进行。阅读是习作的源头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一个个习作单元的学习,不断积累,丰富写作知识、方法等,让这些知识、方法自然地流淌在自己的笔端。

习作单元体现的是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即学习两篇精读课文(感知习作要素)——交流平台(总结习作要素)——初试身手(初试习作要素)——习作例文(领悟习作要素)——实践习作要素。为此习作單元的教学设计要从整体进行考虑,瞻前顾后,一步一个台阶地教学。而我的教学案例就体现了两篇精读课文的设计思路。

[案例描述]

一、解读单元导语,落实语文要素

在前期“单元整合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在解读单元导语、把握编者意图的前提下,还把单元导语作为教学一个单元的首要环节,落实好语文要素,作为学生学习的出发点。

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为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告诉我们写说明文的目的就是要把事物说明白,同时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绍清楚。我的导入以此为基础,发问:“你想了解关于说明文的哪些知识?”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任务:说明文是什么?说明文有哪些类型?说明方法有哪些?说明文的文体有哪些区别?帮助学生落实语文要素,明确重点,帮助学生点拨疑难,把握关键。

解读到位有根基,方向明确有目标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教学。单元导语的教学用时不多,却如同在学习起步之时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前进的道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和帮助学生认知的工具,参与到教学过程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全局和细节,使得学习变得更为高效。

上课伊始,我就给学生设计好预习单,《太阳》这一课先帮助学生画出结构框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和补充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好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课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结合预习单上的思维导图说一说这篇课文围绕太阳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先让同位两人交流,再请学生上台以汇报的形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让教学目标上一个高度,在学生汇报《松鼠》的思维导图的时候,不再有我的扶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和梳理,你会发现学生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而此时可以再次尝试让学生默说一遍思维导图,学生给了我莫大的惊喜,此时的课文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不在话下。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基于学情,教学站在学生的高度上

在教学过程中,完美呈现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可以轻易达成目标,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顺势而教,站在学生高度上继续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只是为了教而教。

基于此,在讲述说明方法的时候,像“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个句子中,学生都知道这个句子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因此老师就不必把时间用在这里,教师只教授学生不知道的内容,在这个句子中,还有一种说明方法是作假设,学生可能觉得很陌生,莫紧张,继续发问:我们可能步行到太阳上去吗?不可能,所以作者用了一个词叫“如果”,这是作者做出的一种假设,在说明文中我们把这种说明方法称之为“作假设”,此时学生一定恍然大悟。别得意,继续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还有没有使用这种方法的句子呢?学生就会找到“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基于此,再给学生总结一下,有“如果”这样字眼的句子,一般里面都隐藏着“作假设”的说明方法,学生就豁然开朗了。

四、对比阅读,以点带面

朱家珑说:“课后习题点名了应掌握的基础,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参透了教法和学法。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研读课后习题,落实课程标准,将更加有效地促进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教与学。

因此,在落实好说明方法以后,直接出示了《松鼠》这篇课文的课后题,让学生去把《中国大百科全书》上的句子去对应《松鼠》这篇课文的句子,发现它们在内容上、说明方法上以及语言表达上有什么区别?预设学生说到说明方法的不同是,顺势指导这种对松鼠的面容、眼睛、尾巴等外面进行具体描述的说明方法是摹状貌。预设学生说到两组句子的语言风格不同时,学生会发现《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语言很平实,而《松鼠》的语言很生动活泼,我便顺势以点带面的引导学生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是大有不同的。

通过这样直接的对比阅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不同说明文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以点带面,为接下来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只有深刻的感受了、理解了,学生才能得以运用。

[案例分析]

一、以学定教,因材施教

教什么,这是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侧重点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教学目标、教学侧重点在教学参考书上已经写得清清楚楚了,但“没有航标乱行船”的做法依然屡见不鲜。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没有真正把握教材,没有真正弄清楚教学目标、教学侧重点,没有真正彻底地分析学情。

教学的本质是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教育的本质是以学生为本,进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于是人们发现“教学研究根本上是研究学生,教学的根本改革应以研究学生为基础。”这就需要老师把握好学情,要知道学生知道什么,会什么,所以我们要利用教学内容“二分法”,把教学内容划分成两种类型,即学生会的和学生不会的。争取做到学生会的不用教,在说明文的单元中,学生会的直接用学习单的形式进行汇报,比如“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只需要用汇报的形式来落实,而那些学生不会的才用到老师来现场生成,比如“作假设、摹状貌”等说明方法是需要我们来引导的。像这样的知识才恰恰师我们的教学之重点。归根结底,面对教材,确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等需要我们去深入的解读教材,需要进行周密的思考,当然更重要的是从学生学习的实际角度来把握。研究学生才应当是当下乃至未来的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我们所有的教学目标都要基于此。

二、以点及面,对比阅读

教学设计,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弄清楚为什么这样教。这也是研究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的问题,这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方向感。作为习作单元的说明文教学方式,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往我们都是从字词入手,再到课文的理解,而本单元我采用的教学策略却大为不同,直接从内容入手,分析说明方法,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它们各自在内容上、使用的说明方法上、语言上的不同,这恰恰是从编者的意图出发的,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我们让学生领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使学生通过这一个“点”的训练,得到最大程度的的发展。

三、以练促学,夯实要点

在教学中,我们的教案设计毫无瑕疵,总是希望学生的回答按照我们的预设去进行,这样才会有最完美的呈现,而这种走教案的教学,水过地皮湿,只是走了个过场,就不会看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拨、引领、指导作用,没有看到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进行训练,训练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练习逐步掌握一种方法,形成一种技能。其训练的过程可以是:思考问题—习得方法—掌握规律—形成能力。以《太阳》为例,“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个句子通过学生的思考、教师的引领,学生知道了“作假设”的说明方法,又知道了句子说的“如果”是判断这种说明方法的关键词,此时就应该立刻作出训练,让学生再去课文中找一找哪个句子中还有“如果”的字眼,判断一下是不是作假设的说明方法,而当学生再次去找的时候,又是一个思考落实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又会得到一个层面的发展,慢慢让学生领会了此类表达,并且能实际形成灵活运用的学习能力。

[结论与思考]

通过对说明文这种文体的教学研究,让我知道了说明文是将事物写清楚,但不等于写具体。通过江老师的评课和点拨,让我思考良久,我们作为老师,要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写、去练,老师要学会适当去放手,把课题的书写放手给学生,把课堂的导入放手给学生,把生字的指导书写给学生。这些细小的环节看似不重要,其实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一节好的语文课,是可以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变得丰满,将语文素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倪彩华,种即飞.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162.

[3] 江洪春论小学语文教学/江洪春著-济南:济南出版社,2020.9

猜你喜欢

说明文习作课文
说明文阅读专练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习作展示
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