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学为中心”的饲料加工工艺与设备课程改革研究
2021-10-19刘珍赵银丽王金荣胡元森
刘珍 赵银丽 王金荣 胡元森
【摘要】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依据河南工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学情和课程分析,基于“以学为中心”,重新设计饲料加工工艺与设备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在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后,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以学为中心 饲料加工工艺与设备 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河南工业大学 2018 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专项项目支持(项目号:GJYJ-ZX3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5-0098-02
“以学为中心”旨在提高学生学的质量,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学会思考,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1]。饲料加工工艺与设备课程进行了“以学为中心”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各方面的改革。本文就《饲料加工工艺与设备》的课程介绍和改革过程总结如下:
1.课程介绍
饲料加工工艺与设备在河南工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已经开设有40年,是河南工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饲料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极具实践性。本课程共有64学时,理论46学时,实验18学时。理论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为主线,内容按照工段的先后顺序展开,各工段介绍主要加工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产品品质控制,自动化控制等,最后再介绍典型的加工工艺流程的特点。实验内容以设备的性能检验和饲料品质鉴定为主线,包括饲料含大小杂量与筛分效果测定、饲料粉碎试验、混合机最佳混合时间试验、硬颗粒饲料质量综合评价试验、水产颗粒饲料特殊质量测定、饲料设备工艺常用测试工具使用等六个综合性试验和验证性实验。随着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的不断升级,课程的内容在不断地调整、更新。
2.“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从“教的质量”到“学的质量”的转变,创造了有意义的学习[2]。“以学为中心”的有意义的学习包括基础知识、应用、综合、人文维度。围绕四个维度,结合行业对毕业生素养的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饲料加工工艺与设备的基础知识,具备发现和解决饲料工程及饲料生产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主动持续关注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对行业的发展动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学情分析
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应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课程特点进行分析,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本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工科基础,先修课程有电工学、力学、机械工程制图等[2],但是也存在不足:第一,课程安排由原来的大四调整到大三,学生专业基础课知识储备相对不足;第二,学生在大二进行专业认识实习,学生深入饲料厂进行参观学习,学生对饲料厂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由于停留时间过短,对饲料厂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本课程具有的特点:第一,本团队有饲料加工工艺机组实验室,学生可以到实地观察设备的外观形状、部分的内部结构及运转时设备的状态,但是不能直接观察到设备所有的内部结构及工作状态。另外,实验室空间有限不能完全展示饲料厂内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空间相对位置。第二,课程实践性较强,学生没有参与饲料厂的生产和管理,不了解企业在人才素养方面的具体需求;第三,行业发展快,知识更新快,仅仅靠教材无法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无法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状况。
4.“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学为中心”主要强调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去。结合学情和课程分析,本课程采用课前、课堂、课后三段式学习方法。课前,学生利用线上资源预习主要知识点,包括课件、视频等,发现问题;课堂,采用多种形式学习,包括讲授、提问、答疑、小组讨论、小组主题汇报等;课后学生利用课程视频等资源复习所学内容,利用线上平台做作业,利用线上图书馆、行业网站、公众号及搜索引擎查阅资料、学习专业知识、了解行业动态,小组组织讨论、准备课堂布置的专题报告,参观工艺实验室等多维度教学活动相结合的策略。多种教学方法体现在学生不同维度能力的培养。提问,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的专注度,锻炼学生随机应变和语言组织的能力,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把控课堂,提高教学效果;作业,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线上观看视频和线下工艺实验室参观学习能够很直观地观察设备的内部结构和工作过程,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图片和解说不能清楚表达设备内部结构的困局;课下在线查找文献、阅读文献、线上查阅行业网站和公众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觉关注行业动态的习惯;采用小组讨论汇报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性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高阶层的能力。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设计,避免一种教学方法连着几节课使用,比如课堂汇报要分阶段进行,需要学生课下利用网络各种平台进行查找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梳理,制作PPT,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过多安排,对于课业繁重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压力过大,反而适得其反。另外,也可以将小组汇报和提问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学生汇报中或者汇报后,老师发现问题、抛出问题或者由其他学生提出问题,由汇报者回答或者其他学生回答,进而引导进行全班讨论,形成师生互动、学生進行讨论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热情。对于饲料加工设备的性能检验和饲料品质的检测综合性试验,采用老师指导,学生分组收集资料、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分工合作实施实验、记录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撰写报告的方式开展,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方法都是“以学为中心”进行设计,重点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习基础知识、应用、综合、人文等,支撑教学目标。
5.考核方式的设计
改变“一考定音”的模式,本课程理论课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考试的方式,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理论课过程性考核(满分100分)主要考核平时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包括在线任务点学习、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主题汇报、作业等;理论课考试(满分100分)主要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对理论课考试的内容进行了调整,除了考核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加强考核学生综合知识运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考核(满分100分)主要考核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程度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开展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讨论时的表现及实验报告的评价。最后的课程成绩由过程性评价(40%)、试卷成绩(40%)和实验成绩(20%)综合而成。从成绩组成上看过程性评价占比较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参与度,有利于“以学为中心”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6.结语
通过课程和学情分析,设计“以学为中心”的多种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行业和创新型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实际执行“以学为中心”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在实践环节,除了个别学生很难改变长期以来被动学习的习惯,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出色完成任务的。实践证明,“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改革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炬明,高筱卉.关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7(8):36-40.
[2]刘珍,张彩云,张慧茹,崔朝霞,刘来亭.动物营养与饲料工程方向人才 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7):153-155
[3]刘献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 33(8):1-6.
作者简介:
刘珍(1979年10月-),女,河南工业大学讲师,博士;主要教授饲料加工工藝与设备、饲料厂设计课程设计等课程;研究方向为动物营养与饲料工程及饲料资源开发。
胡元森(1976年10月-),男,博士,河南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粮食储藏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发酵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