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021-10-19王姗
王姗
【摘要】学前听障儿童由于听力的缺失,无法像健听儿童一样完全在自然的生活中习得语言。但对于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语言来说,想要脱离实际生活对学前听障儿童进行语言康复教学是不理想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为学前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运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开展学前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教学。
【关键词】学前听障儿童 生活教育理论 语言康复教学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5-0009-02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反对以死的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都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需要。“生活即教育”扩大了生活的场景和教育的视野,强调生活本身的教育意义以及教育对生活的能动作用。“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主要解决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的弊病,强调以生活的场所为教育的场所,使整个社会成为学校的教育环境,反对脱离社会生活的“死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有感于传统教育的教与学相脱离、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脱节而提出的主张,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其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
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健听儿童利用出生前便发展起来的听觉能力,在日常生活的不断积累中习得语言,而听障儿童由于听力的缺失,对生活中声音信息的获取受到局限,无法像健听儿童一样完全在自然生活中习得语言。但对于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语言来说,想要脱离实际生活对学前听障儿童进行语言康复教学是不理想的,只有将语言康复教学与学前听障儿童的生活相联系,选择适宜的康复目标、内容和方法,创设生活化的语言环境,并在生活中加以巩固和运用,教学做合一,才能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运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开展学前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教学。
一、从生活中来
(一)源于生活的语言康复目标和内容
学前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听障儿童的语言能力,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表达、运用语言,并不是脱离生活情境的鹦鹉学舌。由听到说、理解先于表达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儿童的语言能力是在充分的听觉积累和语言理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日常生活中学前听障儿童经常接触到的、与其生活和自身密切相关的事物,因已具有一定的听觉和理解基础,与这些事物相关的语言往往被最先掌握。同时,学前听障儿童经常听到或用到的一些实用性语言,如“我要喝水”“我想玩××”,可以促进学前听障儿童与他人交往,帮助其表达自身需求,促使学前听障儿童意识到语言的意义。因此,在对学前听障儿童进行语言康复教学时,应与学前听障儿童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学前听障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制定符合学前听障儿童实际能力水平并能在生活中加以巩固、运用的语言目标,应尽量选择学前听障儿童常见的、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并注意语言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多给学前听障儿童输入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用到、有实用价值的语言内容。如在对刚入园的小班听障儿童制定语言教学目标时,可制定“學习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我需求,如我渴了、我要小便等”的语言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选取与学前听障儿童一日生活,如喝水、吃点心、如厕、玩玩具等环节密切相关的词汇和句子,引导听障儿童理解和表达。
(二)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语言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情境下的语言更容易被学前听障儿童理解和运用。让学前听障儿童不加运用地复述词汇和句子,机械地学说儿歌和故事,是不可取的。这样不仅会使听障儿童失去学习语言的兴趣和积极性,还会造成听障儿童语言和思维的死板。在生活情境中沟通互动是学前听障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方式。在对学前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与学前听障儿童相关的生活情境,在具体的沟通情境中引导听障儿童对语言进行理解、表达与交流。如在《有趣的户外活动》语言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听障儿童熟知的户外活动情境,引导幼儿学习表达“我想玩××”;在《超市大购物》语言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带领听障儿童去超市买东西的生活情境,请听障儿童在扮演导购员和顾客的过程中学习用语言(“请问××在哪里?”)寻求帮助。
2.创设生活化的语言环境
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听障儿童语言学习的必备条件,也是保障语言康复效果的必备条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对于学前听障儿童而言,区角可以说是一个能让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即便是在语言课堂上不怎么发言的听障儿童,一旦到了自己喜欢的区角中,也能毫无顾忌地去表达。因此,教师应构建与学前听障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区角,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理发店等,创设生活化的语言环境,让听障儿童在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中与同伴、教师沟通交流,体验语言交流的意义和乐趣。
语言贯穿于学前听障儿童的一日生活,学前听障儿童语言的习得和发展离不开生活,教师应有意识地在一日生活中渗透语言,利用实际的生活情境引导学前听障儿童理解和表达。如当发现学前听障儿童用手指着嗓子表现出口渴要喝水的样子时,或只用“渴”“喝水”等单个词表达自己的需求时,教师可以询问听障儿童“你口渴了吗?”“你想喝水吗?”然后引导其表达“我渴了”“我想喝水”等句子。在户外活动时,如听障儿童看到球只会说“球”,教师可以用“你看,那里有一个球”“球滚过来了”“我们来踢球吧”等语言输入来丰富听障儿童的听觉语言。
二、到生活中去
(一)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语言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前听障儿童除了在课堂上、学校里学习语言外,学前听障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也是其学习语言的重要场所,教师和家长应充分利用实际生活环境激发学前听障儿童的语言,引导其在实际生活环境中学习语言。
家庭是学前听障儿童的重要生活场所,也是学习获得言语、语言的主要环境。教师可指导家长将语言教学的内容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帮助学前听障儿童在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境中学习语言。如在《快乐的小主人》语言活动中,教师可以请家长引导孩子在家里来客人时当小主人,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请进”“请坐”“请喝水”等祈使句的表达。家长还可以在生活中给孩子创设困难情境,让主动性表达少、习惯眼神或指语交流的听障儿童不得不说,如当孩子在家遇到困难向家长寻求帮助时,如衣服穿不上、东西拿不到等,家长不要还没等孩子张口说,看到孩子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立即帮忙解决,让孩子丧失用语言表达需求的机会,家长要摒弃对孩子的行为默契,充分利用当下的生活情境,引导孩子表达,让孩子形成用语言而不是眼神、手势表达自己需求的习惯。
除了家庭环境外,学前听障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是良好的语言学习场所,如超市、游乐场、水果店、动物园等。如教师在开展《超市大購物》的语言活动时,除了创设购物的情境外,还可以直接带领听障儿童到超市里开展活动,给听障儿童分配购物的人物,让他们在实际的购物体验中学习表达。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前听障儿童主动表达、敢于表达,还能确保听障儿童真正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交流中。
(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
对学前听障儿童进行语言康复教学的目的是让听障儿童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表达、运用语言,学前听障儿童在课堂中学习的词汇和句型,如果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那就是“死”的语言,要想让语言变“活”就必须有激活的环境,让学前听障儿童在学完一些词或句子后,能够及时给予在生活实际情境中练习的机会。如在《打电话》的语言活动中,教师引导学前听障儿童学习用语言“喂,你好,是××吗?我们一起去……”,打电话邀请朋友出来玩,在学完后教师应及时让听障儿童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拓展和运用,如请学前听障儿童回家用爸爸、妈妈的手机给自己的好朋友打电话,邀请他出来玩,让学前听障儿童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指导学前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教师应以生活为教材,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发现教育契机,选取教育目标和内容,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语言康复教学生活化,并能到生活中去,注重对实际生活环境的利用,引导学前听障儿童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运用语言,从而达到良好的语言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向阳.听障儿童全面康复[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33-158.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03-108.
[3]任梨源.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幼儿园语言活动的启示[J].北京:读与写杂志,2018(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