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急先锋”

2021-10-19兰兰

中国服饰 2021年10期
关键词:服装业服装

文|兰兰

搏击市场经济浪潮,创造时代荣光

当时代的车轮驶入20世纪90年代,华夏大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转折。

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大潮”中,广大服装人勇立潮头、迎浪搏击。从1991年到1994年,仅用4年时间就提前完成“八五”计划任务,实现服装生产量和出口量跃居世界首位。整个“八五”期间,我国累计生产服装298亿件,这一数量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年来服装生产量的总和。

在当时,快速发展的服装业犹如中国经济最璀璨的明珠,带动纺织工业为国家累计创汇1 480亿美元,出口额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总额的13%。

这是一个时代的辉煌!从此,服装业逐渐走向时代舞台崭露头角,书写着中国服装的骄傲与自豪。

服装后来者居上

回首这30年来的服装发展,改革开放无疑是推动产业腾飞的最大动力。

在对外开放政策下,我国紧抓世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机遇,果断作出“以扩大出口带动纺织工业全面振兴”的战略决策,使得纺织品出口连续多年保持大幅增长。但到“七五”末期,受国际纺织品市场疲软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速出现放缓回落,反观服装出口贸易额却在不断扩大。

国内方面,从“买布缝衣”到“买服装穿”,改革开放以来搞活的市场经济,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以往单调的“蓝黑灰”穿着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多样化、时尚化服装走进了大众生活。

为适应国内外市场形势变化,国务院在1987年正式将服装行业划归到纺织部门,以纺织为依托促进服装业由手工工业向现代化工业转变发展。

与此同时,组建全国性行业协会来规范引导各地服装产业发展也日渐提上议事日程,经原中国纺织工业部与轻工业部、农业部等19个单位共同发起筹备,1991年10月,民政部批准中国服装协会登记成立。

这是中国服装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举行中国服装协会成立庆祝大会的当天,北京飘起了大雪,但这依然挡不住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领导专家、企业代表等欢聚,庆祝服装人有了自己的家。

作为我国迅速崛起、前景广阔的产业,服装业在当时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出口创汇的重要支柱,到“八五”末期,服装商品成衣率更提高到65%,出口服装创汇占纺织品创汇的比重提高到55%。

20世纪90年代,服装业飞速发展的大幕由此揭开。

出口创汇第一大支柱

得益于“七五”期间,国家将服装业确立为三大重点消费品之一而大力发展。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我国仅有2 000多家服装企业,年产成衣4 000多万件,但到1990年,我国已有3.5万家服装企业,职工300多万人,年产成衣31亿件,产值达500多亿元。

在此基础上,服装业在“八五”时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高增长期,并一跃成为我国出口创汇主力,有力地支援了国民经济建设。

当时,纺织出口创汇的国际市场形势逐渐发生变化,最终产品比重在增加,而初级产品比重逐年下降。对此,我国纺织工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出口,到1991年,服装出口额达89.98亿美元,同比增长31.4%,大大超过纺织品出口值,也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以纺织品为主的格局,成为我国纺织出口创汇的第一大支柱产品。

之后的1993年,在化纤、纱、布、呢绒、毛线等品类产量下滑或微增的情况下,服装依然保持49.27%的高增长,实现年产量63.68亿件,其中出口创汇115.43亿美元,为我国出口商品创汇之冠。

1994年,我国服装出口创汇再攀升至237.32亿美元,达到我国出口商品总值的19.6%。这一年,我国在世界服装出口贸易中名列榜首,并且对17个国家和地区的服装出口额已超上亿美元。

到1995年,我国出口服装的生产占服装总产量的比重已从“七五”末期的33%提高到近50%。不过,也因为过于依赖出口带动服装产值增长,在出口税率波动等因素影响下,原有粗放式经营下的低价无序竞争、企业利润微薄等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导致当年服装出口增长大滑坡,仅比1994年微增1.3%。

究其原因,国际发达国家的服装业发展走的是创新型、设计型道路,而我国服装出口生产从一开始走的就是加工型道路。虽然在早期凭借发展加工贸易方式,我国比较容易承接国际纺织产业转移,且能避开意大利、德国、法国等世界出口强国锋芒,在短期内能迅速推动出口扩大并形成一定规模,但长远来看,这种低廉成本优势并不能长久维系,其市场份额的稳定性也相对较弱。

随着世界服装业开始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在服装生产中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面料、新品种,我国服装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形成效益型增长机制成为服装业应变发展的关键。

发展名牌转变增长方式

事实上,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服装出口销售旺盛的同时,国内服装市场需求也非常活跃。在解决温饱问题进入小康社会建设后,服饰穿着再不仅是蔽体御寒,也成为人们美化改善生活的基本要求。

特别是在党和国家及行业协会的大力引导消费下,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兄弟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服装流行趋势研讨会、服装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的举办,逐渐把一个全新的时尚服装理念传递给大众消费者。短短数年间,服装很快成为全国消费市场的主要商品。

1993年,我国国内服装市场销售总量达30亿件,衣着消费已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17%。也是这一年,在北京国贸大厦皮尔卡丹精品店的一件售价2万元的女式短大衣吸引了众多关注。

彼时,人们或许未必能完全理解高级时装消费文化,但却前所未有地感觉到什么叫世界名牌。这也是中国大众对于时装和名牌意识最初的启蒙。

之后,国际名牌服装竞相进入中国市场,在中高端服装领域“一家独大”。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在市场上打出我们自己的品牌,并改变我国服装业仅靠为他人做嫁衣来赚取微薄加工利润的现状,已成为摆在服装人面前的现实问题。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服装产业开始起步。这一时期,服装业相继取得服装CAD、中国服装号型标准、国家863服装计算机制造与集成系统等一批成果,从而极大促进了服装生产质量的提高。

同时,在1994年4月,我国首次评选推出雪莲、美尔雅、杉杉等中国十大名牌服装。在此引导下,培育名牌服装意识开始萌芽,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行业企业努力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共识。

曾经由于技术落后、规模较小等原因,我国服装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发展缓慢,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持续发展令服装业摆脱了落后局面,进入飞速发展的新阶段,而随着服装战略性结构调整,产业走向了与世界经济的深入接轨,为迎来全球化的新一轮跃进积蓄力量。

时光印记

1991年

10月,历时近两年筹备的中国服装协会,经民政部审查合格后批准登记注册,正式具备了社团法人资格,由此开启了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指导下,振兴和发展中国服装业的全新篇章。

1992年

5月,在北京王府饭店开业近一年的意大利杰尼亚男装门店,已实现营业额达350万元。作为杰尼亚在中国内地的唯一一家门店,其原本是想吸引海外游客和驻京的外国人来消费,却没想到内地顾客消费比例大幅上升,达到43.2%,而中国香港和澳门顾客占19%,西方顾客仅占10%。

1993年

4月,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第7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试办轻纺商品交易会,展品主要包括轻工业品、纺织品、服装、丝织品、农副产品等,并实行省市组团、按团设馆的重大改革,改变37年来以外贸总公司为主的组团方式。

1994年

4月,由中国服装协会、原中国纺织总会经贸部和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联合主办的第一次全国74个大中城市的服装市场与名牌调查中,美尔雅、杉杉、蒙妮莎、雪豹、雪莲、李宁、红豆、乔士、天坛、开开十个品牌被消费者和市场评选为“中国十大名牌服装”。

1995年

2月,在中国服装发展战略座谈会上,中国服装协会理事长、中国服装工业总公司总经理董炳根表示,从1995年起,我国服装行业将实施名牌战略。他指出,名牌的基础在于创,花钱买来的名牌,或者自己吹出来的名牌,都没有立足之地。只有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共同认可,才能成为真正的名牌。

5月,首届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评选揭晓,于泽正、马可、王新元、刘丽丽、刘洋、吴海燕、陈红、罗亚平、张肇达、崔游荣膺“十佳”称号。在业界人士看来,这一评选活动的举办适应了我国服装业的发展需要,有助于推动中国服装设计走向世界,对中国时装设计事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①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飞速发展的服装业成为国家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虎门太平手袋厂作为我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②1991年,知名设计师王新元的新元品牌时装发布会。

③1993年,首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的集服装贸易、技术合作和服饰文化交流于一体的高层次的国际服装展会,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法国的皮尔卡丹和意大利的瓦伦蒂诺、费雷等世界时装设计大师应邀来北京做专场时装表演。

④作为国际服装设计领域的一项重要赛事,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大奖赛在1993年移师中国,由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和日本兄弟工业株式会社联合举办“兄弟杯”中国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作品大赛,自此连续10年在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期间举办,推动了中国服装设计水平的提高。

猜你喜欢

服装业服装
道具服装
迁徙
服装造型!这部片大开眼界!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业如何进行供应链管理
OEM服装业的自主品牌战略研究
论服装供应链中的物流管理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中国服装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刍议数字化服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