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化管理在基层医院院内转运危重症患者运用效果的研究
2021-10-18张功艳张姝琳易倩汤昊雷宇唐丽温万青
张功艳 张姝琳 易倩 汤昊 雷宇 唐丽 温万青
【摘 要】目的:探讨清单化管理在基层医院院内转运危重症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00例危重症展开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50名)与实验组(50名),分别实施常规转运流程转运、清单式管理模式转运,对比两组结局。结果:实验组转运前准备、转运交接以及转运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8.00%小于对照组22.00%(P<0.05)。结论:基层医院进行危重症院内转运时,实施清单化管理,可缩短转运时间,减少不良事件。
【关键词】危重症;院内转运;常规转运流程;清单式管理模式;转运时间;不良事件
如今,医疗领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如何保障安全成为医疗领域的新问题。有研究指出,危重症患者住院期间有44%以上需要外出检查或外出治疗,转运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在31.3%~70.0%[1]。不良事件会影响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做好患者的院内转运工作至关重要。清单别名检查表,是一项可有效预防人类处理复杂事物时,因记忆力不足或是注意力不足造成的失误,现今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分析危重症院内转运期间应用清单式管理模式的效果,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00例危重症展开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50 名)与实验组(50 名)。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6岁~75岁,平均年龄(50.63±7.89)岁。实验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5岁~75岁,平均年龄(50.41±7.82)岁。两组数据对比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流程转运,按照医院指定的转运流程进行院内转运,提前通知相关科室,准备转运所需的各项物品,备齐患者的相关资料,在家属、护士陪同下让患者完成院内转运。
实验组实施清单式管理模式转运,第一,转运前护士需采用转运检查表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转运风险等级、病情严重程度、生命体征状态、管道状态以及引流情况。第二,明确院内转运期间所有需要准备的医疗器械与相关药物,并制定相应清单,每一项物品准备好后在相应指标后打钩,避免物品遗漏或是物品不全现象的发生。第三,护士需和患者、患者家属以及患者主治医师做好沟通交流工作,详细阐述转运风险以及转运必要性,获得患者、家属的理解与认可,促使患者与家属主动参与到准运流程中,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不良事件。第四,护士需安排相应的转运护士,详细患者的科室离开时间,转运期间始终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分析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患者、家属,稳定患者、家属情绪,促使转运顺利完成。
1.3 观察指标
(1)转运时间:转运前准备、转运交接以及转运总时间。(2)不良事件发生率:物品遗漏/准备不全、管道堵塞/脱落、备用氧气不足、输液故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转运时间比较
实验组转运前准备、转运交接以及转运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事件比较
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8.00%小于对照组22.00%(P<0.05),见表2。
3 讨论
危重症患者存在病情变化速度快、院内转运期间容易出现不良事件等特点,所以必须加强院内转运观管控,有效消除院内转运不良事件,提升患者的院内转运安全,预防患者转运期间发生心脏骤停、呼吸衰竭等不良現象,提升患者的生命保障[2]。清单式管理模式是一种简单、好操作、流程简化、护士可动态评估的管理方式,管理期间护士只需要在相应指标上打钩,便可明确准运准备情况,完善院内转运流程,提升院内转运安全性,可缩短准备、交接时间,可提升院内转运效率[3]。该管理方法还可明确患者的院内转运风险,可增加双方沟通频率,可帮助双方详细掌握患者病情,可促使双方充分配合院内转运,可有效规避不必要的转运风险,可提升患者的转运满意度,保障患者的转运安全,预防转运不良事件与转运并发症的发生。
由上可知,基层医院的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期间实施清单式管理模式,可缩短转运时间,提升转运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朱红伟,董应兰,王明明,等.清单式管理在ICU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J].广西医学,2018,40(11):1274-1275,封3.
[2] 廖尧,钱海云,付沫,等.“5P转运体系”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支持下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20,18(6):512-516.
[3] 陈丽.清单式管理在ICU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9):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