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地区汉画像石祥瑞图案研究
2021-10-18李艳芳
刘 伟 李艳芳
(安徽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一、滕州地区汉画像石祥瑞图案产生背景
滕州位于山东南部,是“北辛文化”的发源地,被称为“三国五邑之地”,有“滕小国”和“善国”的美称[1]。滕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东部山区,中部平原,西部湖泊。地处墨子故里,又与孔孟之乡曲阜与邹城相邻,深受儒家的孝悌、君臣、圣贤、忠义思想的影响。自古丰富的盐、铁资源,使得两汉时期该地区农、工、手工业迅速崛起。在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与儒墨思想及察举制的选官制度影响下,厚葬之风在当时十分盛行,其中作为墓室装饰的画像石也不再以单纯的艺术形式存在,而且彰显了墓室主人的身份地位,同时还寄托了生人对理想世界的美好追求。在当时众多画像石题材中,出现了很多祥瑞题的作品。人们认为祥瑞画像石是吉祥的象征,祥瑞出现寓意着天下太平,而祥瑞图案在美化墓室环境的同时,也普遍展现了汉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祥瑞”又名“福瑞,祥瑞的征兆,即为吉兆,有吉祥的征兆之意。古代祥瑞种类繁多,分为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新唐书》记载:“凡景星、庆云为大瑞,其名物六十四;白狼、赤兔为上瑞,其名物二十有八;苍鸟、赤雁为中瑞,其名物三十二;嘉禾、芝草、木连理为下瑞,其名物十四。”[2]其中麟凤五灵被称为最高等级的瑞兆。在汉画像石中对“祥瑞”图像的研究中,开始对非现实主义题材中的神仙、神兽进行归纳总结,早期将其归纳为“奇珍异兽”。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徐州青山泉白集东汉画像石墓》一文中首次使用“祥瑞”一词,虽然只是以“祥瑞”替换了“奇禽异兽”的说法,但却表明学者们对于奇禽异兽这类题材的研究水平己经由先前图像种类的认知深入到关注其背后所折射的文化思想。随后“祥瑞”的提法才开始流行。滕州地区汉画像石主要有两个出土地点:一是龙阳画像石,二是滕县宏道院画像石。该地区出土的画像石题材广泛、主题鲜明,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其中祥瑞图案在各个题材的画像石上都有广泛运用。
二、滕州地区汉画像石祥瑞图案的表现内容
1.人物祥瑞
滕州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有许多有关祥瑞的内容,因为汉代社会生产力不足,先人们把内心的期盼赋予到自然界的事物上,创造出祥瑞,并赋予一定的神性意义,表达对上苍赐予美好生活的祈求。在保护墓室主人趋利避害的同时,希望它们带给后世福泽庇佑。通过对祥瑞图案的深入研究,将滕州地区祥瑞题材划分为人物祥瑞与动物祥瑞,这些被称为“祥瑞”的人物与动物等,既有日常生活中常见形象,还有一些是先人创造出来并赋予神性意义的图像。随着汉画像石艺术整体的发展,祥瑞图案也随之丰富。从早期的单一的“铺首衔环”图像发展到东王公、西王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丰富图案。
人物祥瑞中最为常见的形象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等,这些神话人物大多都成对出现,其中西王母是最受崇拜的吉祥人物之一。神话中西王母半人半兽的凶恶形象,运用到汉画像石中则变成了生活中常见的妇女。鲁迅说:“ 《穆天子传》今存,凡六卷;前五卷记周穆王驾八骏西征之事,后一卷记盛姬卒于途次以至反葬,盖即杂书之一篇。传亦言见西王母,而不叙诸异相,其状已颇近于人王。”[3]但是,西王母在汉画像石中仍旧是长生的象征,并没有因为改变形象而减弱其神性。汉代人民对生命的敬畏,长生的美好期盼,使得西王母成为汉代所崇尚的最高地位的神,这就验证了滕州地区为什么会出现众多描述西王母的汉画像石。作为西王母的配偶,东王公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东王公和西王母的构图形式大多都处于中心位置,体积较大,引人注目,凸显其威严和庄重,东王公和西王母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哲学阴阳观念。除东王公和西王母之外,滕州汉画像石常常出现的另一对神是人类的始祖伏羲和女娲。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尾巴紧紧缠绕在一起,拥有规划着世间万物的超自然能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人们才会对此非常崇拜和依赖,也就决定了他们和其他主神一样,在画面上占据较大的位置。在继两位主神之后,还有一个出现较多的仙人形象即羽人。从古至今,人们赋予羽人“羽化成仙”的重要意义,其也成为引魂圣天的重要祥瑞之一,常常以服侍者的身份出现在东王公或西王母附近,或者出现在风景人物图中,因其所处环境不同,其形象也会随之改变,时而自由飘逸、时而恭敬呆板,但无论是哪一种形态,都表达了人们对生命永存的追求和对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期盼。
2.动物祥瑞
动物祥瑞在滕州地区汉画像石中也占据重要比重,滕州地区汉画像石从西汉初期疏朗发展到东汉后期的物象密集,作为汉画像石附属品的动物祥瑞装饰图案也经历了由单一图案逐渐复杂化的过程。在西汉时期,汉画像石中动物祥瑞种类较少且单一,最具代表的石凤凰图案,而且祥瑞在这一时期画像石中占比较少,大多作为陪衬出现占据较小面积,表现形式也很单一。随着汉画像石的发展,东汉时期动物祥瑞图案日渐丰富,除了凤凰之外还出现了龙、白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麒麟、白兔、三足乌、比目鱼等。滕州姜屯镇后沙胡同出土的《四灵图》,四神是汉画像石中经常出现的祥瑞图案,向人们传达了汉人的“阴阳方位观”。《尚书·尧典正义》:“是天星有龙、虎、鸟、龟之形也,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皆西首而东尾”[4]。汉画像石发展后期出现了单独描绘祥瑞动物题材的汉画像石,如东汉时期滕州姜屯镇后沙胡同出土刻在石室墓门槛的《交龙图》,中间交龙左凤鸟右白虎,龙下两熊共同构成一幅动物祥瑞图。
图1 祥瑞图
三、滕州地区汉画像石祥瑞图案的雕刻技法
滕州地区汉画像石多以青石为材,加工细致,一般先经过打磨,再细致刻画。该地区的祥瑞题材汉画像石雕刻技法大致分成三种:第一种是传统的生动稚拙的阴线刻,还有在阴线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细腻精致的浅浮雕和高浮雕。这三种雕刻技法在祥瑞题材的汉画像石中都有运用。
1.阴线刻雕刻技法
阴线刻是滕州地区汉画像石的最基本的雕刻技法。所谓阴线刻就是在石头表面用线条的雕刻方法来制作画像石,祥瑞图像早期以阴线刻技法为主。如东汉出土的《双鹤衔鱼》,采用平面化的处理办法,将两鹤一鱼形象统一于一个平面之中。画面装饰感强,透视的原理运用较少,注重动物整体的姿态,忽略细节刻画,用流利肯定的线条勾勒出两鹤衔鱼的动态,在结合夸张变形的手法,突出了仙鹤的特色部分,使二鹤衔鱼形象在画像石上活灵活现。其中最具特色的还有人面兽身的人物祥瑞形象,夸张的图形与阴线刻雕刻技法的结合使画面充满韵味,这是浅浮雕和高浮雕的雕刻技法下汉画像石所不能相比的。
2.浅浮雕与高浮雕雕刻技法
随着阴线刻的发展,对祥瑞图像的处理也从平面化向立体化过渡。汉画像石发展中期,在阴线刻的基础上浅浮雕和高浮雕雕刻技法随之出现。滕州地区出土祥瑞主体汉画像石中浅浮雕形式的汉画像石是三种雕刻形式中数量最多的,在当时流传甚广。浅浮雕又可分为剔地浅浮雕、减地浅浮雕、弧面浅浮雕等。这些画像石虽在雕刻技法上归为浅浮雕形式,但其并非是对阴线刻技法的完全抛弃,这两种雕刻技法大多数情况下是共存在一张画像石上的,画面中大部分采用立体化处理,只有在画面上细致的部分仍用基础的阴线刻技法。但在人物、动物的处理上,其与阴线刻相比细节更为突出,结构感也有较大提升,人物面部更加符合透视学的规律。高浮雕与浅浮雕相比,铲地更深,凸起更加耸立,立体感更强,多数情况下出现在墓室门上。浅浮雕与高浮雕的汉画像石虽然是在阴线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通过对比,采用阴线刻雕刻的汉画像石画面更为统一,造型也更为生动,不像中后期立体化的汉画像石过分强调画面立体造型和画面细节,以及图形装饰的对称化,反倒不如早期作品活灵活现。
四、滕州地区汉画像石祥瑞图案的特征
滕州地区汉画像石祥瑞图案的线条勾勒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其不仅凸显了视觉张力,且充盈着灵动的意象美。这些祥瑞图案的考究构图,深刻寓意配置其中,“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线条之间的叠戴罗列,洒脱且气韵生动。
1.祥瑞图像构图
滕州地区祥瑞题材汉画像石最常见的构图形式采用水平线分层构图,每层之间简繁对比,画面有序不乱,通过表现不同场景的画面,向人们传达不同的故事,这种构图形式与中国传统绘画中讲究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绘画思想不谋而合。通常把现实主义题材与非现实主义题材组合在同一画像石中,以表现人间与仙界和谐共处的场景,而祥瑞题材图像则是表现这一场景最重要的图像媒介。这些祥瑞题材汉画像石在构图上非常考究,多采用横构图,画面中的祥瑞图像呈现相同运动方向,处于同一水平线中,形成一条浩浩荡荡的队伍,各种祥瑞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交流,形象生动。除了常见的与现实主义题材相结合的多层分布,也有单独描绘祥瑞题材的汉画像石,这些题材主要内容多以龙凤为题,龙凤在画面中占有主要地位,且在画面中处于中心位置,主体突出,周围辅之其他神兽使与其相伴,加以衬托,使画面饱满、主次分明。
2.祥瑞图像装饰风格
祥瑞图像是吉祥美好的象征,代表了先人对幸福美满的生活的期愿,也决定了祥瑞图像装饰的浪漫主义风格。通过对滕州地区汉画像石中祥瑞图案的整理,从早期的铺首衔环到后期出现的金乌、九尾狐、开明兽等祥瑞图像,可以看出这些图案中的祥瑞已经超越了现实存在,大多都不符合自然生长规律,其以生活中一些真实物象为基本原型,在此基础上加入想象力,采用一定的变形夸张手法,着重夸张人物或动物某一突出特质,呈现一种变异之美,并赋予这一特质一定的吉祥寓意,从而塑造出具有一定神性隐喻的祥瑞图像。滕州地区出土了许多铺首衔环图像汉画像石,“铺首”自古以来有镇宅之意,虽然该地区汉画像石中铺首形象略有不同,但大致都表现为长长的竖立的耳朵,大大的眼睛,鼻子上套一个大圆环,呈现凶猛狰狞之美。创造力与想象力的结合,通过这一系列的祥瑞图案,来祈求生活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除了画面中所描绘的祥瑞图案外,画像石的边饰也值得研究,画像石的四周有很多祥瑞花纹装饰带,这些装饰带的花纹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不少色彩。在早期的滕州地区汉画像石中,装饰带的花纹比较单一,大多为平行凿纹、三角纹、菱形线纹、菱形网纹,以及一些二次方、三次方图案。在中后期随着汉画像石的发展,其图案也随之丰富,装饰效果也越来越强,出现了一些祥瑞装饰边纹,如祥云纹、双龙纹、鸟纹、鱼纹、虎纹等。在边纹的衬托下,汉画像石观赏效果大大增加,画面更加形象生动,也将先人们的祥瑞观体现在汉画像石的各个地方。
五、结语
滕州地区祥瑞题材汉画像石不仅是人们了解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手资料,还是人们了解当时社会心理的重要依据,具有历史意义和很高的艺术价值。从滕州地域祥瑞图像美学特征出发进行深入解读,分析该地区祥瑞图像汉画像石丰富的题材,独特的装饰风格,多样的雕刻手法,探寻祥瑞图像汉画像石在艺术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背后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与价值追求。在当时的社会,祥瑞题材汉画像石的产生并不是为了向人们展示汉代社会状况,而是生者对于亡者在另一个极乐世界幸福生活的期盼,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更以美好的祥瑞寓意向人们展现了汉人改变自然生存环境的决心[5]。虽然在现代社会,墓葬这种形式已经消失不见,但人们仍然能从保留下来的画像石中,穿越古今,探寻汉代画像石祥瑞图像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