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动力分析

2021-10-18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要素高质量制度

何 颖

(中共宁国市委党校,安徽 宣城 242300)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一个常规命题,增长是发展题中之义也是必要的前提,经济发展的内涵更广,更强调科学高效高质量,目前,所追求的增长是在发展基础上的增长,推动经济发展必然会促进经济的增长。二者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协调运行,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1]。

一、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内涵与核心内容

高质量经济发展是与以往相比较而提出的概念,主要从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等角度来区分定义,其中涵盖了经济增长方式,这里需要综合考虑整体结构的优化、环境改善因素、技术创新程度、人民生活水准等方面的内容。

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代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虽然只相差了一个词,但其内涵却有重大变化。经济的增长方式,侧重于以量的多少来衡量,通常需要统计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变化,也要注重各种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或者采取一定方式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以此来实现经济增长。而过去常提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由外延增长转为内涵增长,主要是数量和范围的调整,整体与局部的优化,但这种转变,并没有改变其单纯追求更快增长速度、更多总量扩张核心本质内容。经济发展方式比经济增长方式涉及面更广,含义更深。其核心内容,或者说发展的根本着力点在于全面追求和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和整体协调[2]。

习近平总书记曾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作出重大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不仅指明了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理念,也是向人们阐释了经济增长常态化模式,党和国家高度关切民生发展问题,其最终的落脚点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幸福感、获得感。

二、高质量经济发展转变中的要素动力因素

要素流动的动力是由期望的利益决定的,动力的构成是诸多期望利益的综合,不能也不可能是某一期望利益决定。期望利益的综合影响力形成了要素流动的动力结构。经常会出现一些地区表面上看来有很大利益,但不能吸引要素流入的现象,其原因在于这里的综合吸引力较低,特别是多数人所渴望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完全取决于生产性资源的持续增长,包含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精神及技术[3]。

1.劳动力

劳动力的数量与水平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劳动力的数量取决于工作年龄人口数(15岁及其以上者)与劳动力总人口数的百分比;另一方面则是劳动力质量的问题。人的需求具有差异性,同时对于获得收益所需成本的认同也存在差别。例如,人们更重视子女教育,则要把目前子女入学环境和未来升学的机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考虑,必然会加大这项预期利益的权重。人们预期利益的变化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发生转移的,如果生活水平较低,则吃饭和居住是最重要的消费,一些食品供给较好的地区就会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如果人们收入增加,就会追求生活质量,那些环境幽雅的地区就会成为要素流入的去处。可见,要素流动的动力将会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而不断发生变化。

2.资本储备

改革开放以来,资本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而劳动力与资本相互配合才会最终起到调控经济发展的作用。一个国家投资于资本的能力与该国的国库资金储备能力密切相关。很多相对缺乏资金储备的国家可通过借贷(borrowing)的方式来弥补资金短缺,以达到在段时间内很大程度上缓解资金压力的目的。但现在的借贷意味着未来的负债,因此,要做好债务偿还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市场主体消费和产出的平衡[4]。

3.土地资源

自然资源的拥有量,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却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土地资源是自然界演化的产物,其总量是有限的。由于自然资源复杂,土地资源可以从地形、土地利用类型来分类。包含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镇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等,还包含戈壁、滩涂、荒漠、冰川等。土地资源必须与劳动力及资本结合才能保证商品有效产出与劳动关系水平的提升。

4.科技进步

21世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的进步使工业革命迅速进入了4.0时代。而新时代全球工业正发展着向工业5.0时代迈进。科技进步就意味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因此,在额定业务前提下,利用科学及创新的技术进步代替使用等量的资源,制造商可输出更多的商品与劳务,最终创造更多的收益。在劳动增长率与资本增长率固定不变的前提下,技术进步可以加速经济增长。新技术的来源,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主要来自于R&D,相关创新路径及策略等投入一般每年约占该国GDP的2%—3%左右;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一部分来自于R&D;另一部分则是采取从先进国家引进技术来带动相关发展。因此,技术进步是改变劳动及资本品质的最佳路径。产出增长不是由于资本投入的增加,而是每单位投入所产出的效率因技术的进步而增加,相关生产函数如下:

Qt表示产出,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T 表示技术变动。其中Qt与Qt+1的参数是不一样的。

技术进步体现于新的投入因素中,例如,新的技术体现于新的设备中,与旧机器的生产效率不同,也就是不具同性质,新技术的引进必须通过毛投资的增加才行。而非体现行技术的进步,使新旧投入因素的效率一样提高,其要素被视为同性质[5]。

5.数据

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大数据资源越来越重要,成为非常重要的要素资源。当前,大数据作为新动力在经济转型发展中作用愈发重要,数字经济对各行各业的赋能作用愈发显现。从工业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角度看,依靠大数据实现制造业高端化、网络化、智慧化发展已是必然趋势,大数据在工业领域的深度运用,正在改变着制造业生产方式、运行模式、乃至生态体系。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1.落实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一新阶段,可以看出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等都是阶段性的重点任务,需要通过加快改革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配置效率,从而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市场活跃度,这也是经济发展中三大变革即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内容。2020年3月30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对于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部署。这一部署对当下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要素市场制度建设、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导航。从经济周期演变转换增长动力的规律来看,要持续保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必须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大变革,以变革提高要素生产效率,以变革实现动力转化、结构优化升级,增加中高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通过提高产品服务的附加值含量和水平,形成新的竞争力,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结构的动态有效均衡。高质量发展的提出首先是顺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矛盾转换的客观实际,因此,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是要转换发展理念,没有正确的理念引领,谈均衡、充分、高质量发展都是徒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框架的构建,提供了一个重要维度,即要素投入维度。根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需要通过结构调整减少或消除无效的、低端的供给,通过存量的优化调整,实现由体量总量的增大变成整体竞争力的加强。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需要不断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通过配置结构优化高效实现供给体系质量提升,以期实现新的供求均衡。

2.加快产权制度改革进程,形成制度均衡的经济制度

当前,我国产权制度的诸多不完善因素客观上制约着经济制度的均衡运行,如体制内职务科技成果的产权界定模糊,缺乏统一标准,究其原因还是产权界定规则没有建立。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科技、数据、信息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且缓慢。所谓制度变迁,实际上是指制度自身发展变革推陈出新的过程,也就是制度从停滞阶段通过创新,从而到达均衡阶段的循环过程,是经历僵滞、创新、均衡的完整过程。利益集团要增进自身利益,必然会在相对稳定的制度保障前提下,不断增加集团新增利益,众多模式下,回报率最好的选择是从现有制度的总收益中,争取更大的分配份额。经济行为具有利己排他性,往往是以损害他人、集团的利益为代价,这种特质极易降低制度收益总体水平。制度状态称之为僵持阶段,这是制度变迁的起始阶段[6]。在这一阶段,制度变迁的收益已不能维系其生存需求,必然带来各种要素相对价格的波动,这种资源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使行为主体要求掌握该要素的所有权控制权,也就是对要素具有产权,新的产权规则的出现,打破僵持阶段的原有产权规则,促进经济出现新的增长。而制度创新阶段合乎逻辑的演进规律,是将创新的制度变成国家社会认可的制度进而成为基础性制度,如此,新制度完全替代旧制度才是真正完成制度变迁。纵观历史及现实,一种新的制度出现不是偶然也不是轻易就能形成,往往是众多利益集团充分博弈的结果,是各集团最优战略选择、最佳利益结合的集合,这一阶段的制度变化过程称为制度均衡阶段。可见,一个完整的制度变迁过程是由制度僵持、制度创新、制度均衡构成的综合体。但一个变迁过程完成后,并不意味着制度的变化发展就此停滞不动,实际上,已经达到均衡的制度,会随着创新性收入降低而不断变化,因此,在这个阶段要想获得更多收益,需要通过适合方式在总收益中占据较大份额。从这个角度看,每个均衡制度自身也隐含着向僵持阶段过渡的趋势[7]。

3.提高要素宏观配置效率

从培育新动能角度来看,要不断扩大优质的增量供给,需要不断促使要素自主有序流动,这种流动需要客观科学的机制来保障,当下以市场配置各类资源要素,实现科学技术、创新素质能力、现代金融元素、人力、信息、大数据等现代生产要素自由有序高效流动,能够有力实现低质低效向优质高效转变,即为要素宏观配置效率提升,从而有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构建更加科学协同的产业体系,是当下提高要素宏观配置效率的重中之重。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治理产能过剩

过剩的产能以“僵尸企业”为例,这实际上就是要素配置中错位、扭曲的一种反应,清理“僵尸企业”,主要途径是通过市场。换言之,就是改变要素的配置方式,由市场决定要素配置,解绑盘活错配的资源。这当中需要建立起一系列机制,如要素初始配置的纠正机制,形成合理有效的体制体系,为要素公平、合理、科学流动提供支撑。中国钢铁产业目前因为中国踏入经济转型阶段,由投资带动经济增长转为内需消费驱动,使粗钢产量成长率由过去的双位数成长,减缓至近年的个位数增长。过去,包括美国、日本都经历过人均用钢量达到高峰、停滞成长、减少的产业规律。比较中国与美国、日本的钢铁发展情况,并考虑中国钢铁产业特有的结构性问题后,能更精确地预估未来中国用钢需求量,而非仅依靠过去数据进行预测、却犯下未能考虑钢铁产业发展规律的逻辑错误[8]。

总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包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需要实现整体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积极稳妥去产能,还包括智慧财产权的保护政策、技术移转政策、质量与规模标准化政策,以及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等,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要素高质量制度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某些单位的制度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