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胜任力研究现状及趋势探析
——基于Citespace分析
2021-10-18唐佳豪
夏 婧 唐佳豪
(1.汉江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2.兰州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教师胜任力是将教师工作中绩效优秀者与一般者区分开来的知识、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等多个潜在个人特征的组合[1]。教师胜任力水平是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考察指标,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了迅速梳理研究历程,把握该研究的研究主题和趋势,使用可视化分析软件对CNKI平台上期刊文献进行整理,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支撑和参考论据。
一、研究工具及数据来源
Citespace软件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研发,该软件基于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普赖斯的科学前言理论、结构洞理论、最佳信息觅食理论、知识单元离散与重组理论等进行设计[2]。Citespace利用信息可视化方法,分析出研究对象之间的共现及共引关系,帮助研究者有效厘清研究脉络,把握研究热点及趋势。
文献数据来源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文献期刊数据库,在高级检索中以“教师胜任力”为检索条件进行主题检索,并将文献年限设置为2000年至2020年,检索时间为2020年6月20日,共获得1671篇文献,在此基础上,逐一对文献的摘要和关键词进行对比,剔除新闻、会议、书评等无关文章、重复文献,最后获取722篇有效文献,将其按RefWorks格式导出并转码,得到研究样本数据库。
二、教师胜任力研究分布态势
(一)文献量分布态势
图1显示了近二十年教师胜任力期刊文献量变化情况,2004年第一篇教师胜任力文献刊登,随后直到2008年,发文量较少,2010年出现了发文量的小高峰随后下降,2012—2019年逐渐增多。换言之,关于教师胜任力的学术探讨呈现逐渐增多趋势。
图1 教师胜任力期刊发文量统计
(二)研究者分布态势
图2为作者贡献知识网络图谱,运行Citespace软件,设置时间跨度为2000—2020,时间切片为1year,节点类型为作者,TOPN=50,三组的最低共引次数c,共被引次数cc,规范后被共被引次数ccv等值均被设定为1、2、20,其他参数为默认参数,最后得到节点数352,连接数155,密度为0.0025。如图中所示,整体看来,单独的节点多,节点之间的连线较少,暂未形成明显的子网络图,说明作者间合作较少。邢强、孟卫青、何宗齐、罗小兰为较早研究教师胜任力的学者,周榕、邓林园、方向阳,王强等学者发文量略多。
图2 作者贡献知识网络图谱
设置节点类型为机构,其他操作与作者参数相同得到图3——机构共现图谱,得到节点数312,连接数78,密度为0.0016。节点形状并无明显大小,节点之间的连线数较少,武汉理工大学、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和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等机构节点略大,发文的数量也略多。
图3 机构共现知识图谱
(三)教师胜任力研究特点
研究采用关键词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将citespace节点类型设置为关键词,三组c,cc,ccv均被设定为1、1、20,其他参数设置与机构参数相同,运行后在关键词知识网络图谱的基础上,选取LLR算法,得出“中学心理教师”“教师胜任力”“胜任力模型”“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特征”“高职教师”“双师型教师”“胜任特征模型”10个聚类,均在图4中显示,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 Q,即 Q 值)为 0.6874,聚类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即 S 值)为 0.4547。一般认为 Q>0.3 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S>0.5 聚类就是合理的,表明本次聚类效果能接受。
图4 关键词聚类网络图谱
在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基础上,在“ClusterExploretr”中得到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如表1呈现,10个聚类研究内容存在相互交叉,总结起来,可将教师胜任力研究主题归纳为:教师胜任力特征,教师胜任力模型建构,胜任力模型应用。
表1 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
已有研究不局限于对各级各类各学科的教师胜任力,还有对在职医生胜任力的研究,但这里不做具体探讨。
1.教师胜任力特征及模型
胜任力模型与应用是相关研究的焦点,总结来看,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总结来看教师胜任力模型主要分为冰山、洋葱和梯形模型三种,还有雨伞模型等。
(1)幼儿园教师
幼儿园教师胜任力特征及模型的研究对象涵盖范围较广,包括支教实习大学生、幼儿园园长、幼儿园主班教师、农村幼儿园教师、早期教育教师,培训者等,但多以借鉴前人已有模型建构的基础上完成研究。
冰山模型是胜任力模型早期研究的共识,该模型表示浮在海面上能观察的是个人的知识与技能,藏匿在水底下不容易察觉的则是个人特征与动机。秦旭芳指出幼儿教师的胜任力模型应该包括德、智、体、能的四维结构[3]。董圣鸿等指出幼儿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由 9 项基准性胜任特征和 34 项鉴别性胜任特征构成[4]。比起冰山模型,洋葱模型对于个人特质的诠释更为丰富和有层次感。刘钦瑶指出幼儿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由包括教学技能、反思能力、情绪管理、教育理念独立、自我提升、职业情意、科研能力维度、工作价值观在内的 8 个维度构成[5]。李昌庆认为幼儿教师胜任力由进取心、观察力、家园合作等13组指标组建模型[6]。
梯形模型将个人特征进行层级分类,每层之间都有递进的关系,越稳定和隐性的特征越在底下,为上一层做铺垫。王强,宋淑青指出幼儿教师胜任力模型由包括对幼儿的观察与研究力、幼儿课程开发与应用力、专业与组织承诺度、丰富安全学习环境营造与监控力、幼儿多元个性理解与引导力、专业实践反思与调控力等在内的鉴别性特征和包括多种评价手段灵活掌握度、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活动整合力、对幼儿的爱心和细心、教育服务意识与能力、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积极而稳定的情绪等在内的基准性特征组成[7]。
近期,幼儿园教师胜任力研究中出现了对融合教育、steam教育等跨领域探讨趋势。此类研究加强跨领域和学科之间的合作,既能丰富各学科的前沿理论,又能切实地指引实践。
(2)中小学教师
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研究对象主要分布在心理健康教师、steam教师、教师培训者、少数民族中小教师、初任或是非师范专业背景的教师等。
李英武等学者探索出情感道德特征、教学胜任力、动机与调节、管理胜任力这四个维度来描述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特征[8]。徐建平的教师胜任力模型包括11项鉴别性胜任特征和11项基准性胜任特征,认为不同特征的应用范围不同,但这些特质经过聚类分析后可分为服务特征、自我特征、成就特征、认知特征、管理特征、个人特质[9]。邓林园等学者研究的是中学心理教师的核心胜任力特征:自身素质、工作态度和工作技能[10]。
不同于“冰山模型”,王强建构了K-12教师九项胜任力分工协作的“雨伞模型”,伞柄为学科体系的熟练掌握度,伞环是专业实践反思与研究力,支撑按钮为专业承诺与组织融入度,伞夹是学生心理的理解与引导力,伞骨有多学科教学环境营造与调控力、多种评价手段的灵活掌握度、教学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度、课程深度开发和实施度,伞布为学科融为学生实践理解的促进力[11]。刘海燕以新疆伊宁县为例,构建少数民族农村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因子,其包括个人特质、教学知识与技能、职业态度、关心学生、管理能力和政治素养[12]。
(3)高校(含中、高职)教师
根据高等学校不同的类型和办学性质一般分为普通、中职、高职三类研究,也有探讨民办高校教师的研究。从教学、科研、德育等不同侧面探讨的教师胜任力,在这些研究中,对双师型、在线教学、创新创业等方面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成果值得重点关注。中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其需求更倾向于选择和培训“双师型”专业教师,方向阳对专门设计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胜任力特征因子模型:自我管理、科技素养、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13]。郝永林则关注涵盖学术支撑能力、教学转化能力和教师个性态度三维度的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14]。
赫兆杰认为翻转课堂胜任力只是教学胜任力的一个方面,所以,模型应既包含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也拥有翻转课堂所需关键能力。所有其研究的胜任力模型包括知识、技能、特质与动机、态度和价值观四个维度,每个维度下面包含通用胜任力和核心胜任力,例如翻转课堂理论知识、信息化教学知识、创造性思维等[15]。杨慧发现创业教育教师胜任力模型分为显性和隐性特质,每种特质从创业教育内容和教师胜任特质几个方面来建构,显性特质的创业教育内容有创业技能和知识,隐性特质有创业意识和动机,显性的教师胜任特质有创业实践指导、基础教学能力,隐性特质有创业思维训练和创业精神塑造能力[16]。郭丽莹课题组基于全国1231所高校的调研数据得出高校创新创业教师胜任力logistics模型,模型中创新创业教师胜任力主要包含教育教学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17]。
2.教师胜任力模型应用
(1)教师评估与绩效考核
教师胜任力评估与绩效考核的侧重有所不同,不宜使用完全相同的指标体系来测评,胜任力评价是对教师已有专业知识与技能体系、个人性格或是动机等的综合评估,而绩效是对教师工作取得的实际成果的考核,考核的结果受教师胜任力水平的影响较大。黄杨杰提出高校教师创业教育绩效要统筹考虑创业教育教师胜任力模型因子,对不同胜任力类型的教师进行分类统筹培训考核,关注教师个人需求和水平层次,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18]。
(2)师资培训与继续教育
李更生探讨的是教师培训者胜任力模型的建构,认为应根据教师培训师之角色定位从而构建教师培训师之胜任力模型,并在培训师培训研修的实践中改进和提升教师培训师的胜任力。赵新顺等学者认为中学新教师入职培训的方法应该根据胜任力测评的结果合理安排,论述了胜任力测评的培训具有明确的学科知识和能力标准、有明确可期待与测评的培训结果、有持久巩固的长期作用[19]。王荣山等学者主张在教师胜任力模型基础上建构Mooc教师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学科背景、所处地域特点、不同学段的教师应有不同的模型,在此基础上严谨搭配课程资源,建立本土化教育平台[20]。
(3)与职业幸福感等关系
胜任力测评是对教师个人专业性水平的基本判断,研究关注点不仅应关注如何建构适宜的模型及完善针对不同教师群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更需要把胜任力研究放在教师教育生涯研究的格局中,关注教师个人心理特征与其职业状态的关系,如教师胜任力与职业幸福感、职业认同感等因素的关系。
王钢对幼儿园教师进行了职业幸福感、胜任力、工作压力源、职业认同和职业倦怠等问卷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是胜任力提升职业幸福感的中介,教师胜任力能缓解职业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还探索了政府支持、组织支持、胜任力和职业认同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21]。
罗小兰对中学教师发放胜任力、职业幸福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三类问卷,结果发现,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在教师胜任力与职业幸福感之间其部分中介作用,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22]。
3.教师胜任力研究路径
胜任力模型建构的研究在已有研究中占据主体,建模主要有三种研究思路,但这些研究思路并不孤立使用。较为常用的是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优秀和普通教师分别进行访谈,再根据《教师胜任力词典》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归纳出胜任力模型,也有基于扎根理论,将访谈资料、网络或是纸质媒体的文本资料等相结合的方法搜集原始数据,然后依次进行三个级别的编码:开放式登录、关联式登录和核心式登录,完成初步建模后再进行饱和度检验,最终完成建模,也有通过访谈权威专家获得支撑资料建构相关模型。如图5所示,建立胜任力模型后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胜任力现状调查、能力评估体系、招聘或绩效考核等方面,而受研究者学科背景的影响,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例如,灰色系统理论用来尝试解决胜任力模型中内隐心理活动这些经验性、情景化的心理特征分析和预测;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应用层次分析法挖掘深层次的职业个性、求职动机等特征,建构招聘的胜任力评估指标体系。
图5 教师胜任力研究路径
4.教师胜任力研究趋势
关键词突现图能反映出一段时间段内被引频次突然增多的关键词情况,能供研究者预测和判断这段时间内的研究趋势。如图6所示,运行citespace后,参数设置“Burst terms”得到胜任力前15个关键词突现图。2005年到2011年突显词为“胜任力特征”“评价”等;2010年到2014年突显词为“胜任特征模型”;2014年到2018年突显词为“高校教师”“刷翻转课堂”等;2018年至今突显词为“专业能力”“互联网+”。
图6 关键词突现图
此外,为了更进一步分析研究趋势,如图7所示,在关键词共现分析基础上,设置1年为时间片段,生成2000—2020年有关教师胜任力研究的关键词时序图谱,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这段时间相关的研究趋势。从图可以将研究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
图7 关键词时序图谱
(1)起步阶段(2000年—2010年)
可以看出,2010年是起步阶段分水岭。我国学者在研究初期受国外胜任力已有研究模式的影响,对教师胜任力研究问题侧重胜任力模型和特征,研究对象聚焦于高校教师等,相关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多。这个阶段的研究可以说是以模仿为主,暂未对本土教师的胜任力情况做深入的探讨。
(2)平台阶段(2011年—2015年)
这一时期,明显看到研究热情的“降温”,有别于起步阶段全面铺开的研究态势,整体处于相对沉寂的阶段,零星研究分布在胜任力模型的应用上,暂未形成系统。
(3)恢复阶段(2016年至今)
这个阶段随着国家政策对教师教育的日益重视,各级各类教师专业标准及课程标准的出台,“双师型”“双创(创新创业)”“融合教育”“慕课”等热点词汇的出现等综合因素正唤醒学者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热情。
三、结论与启示
教师胜任力研究是借鉴国外胜任力研究的大背景下,丰富本土教师教育研究的拓展,促进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领域的实践合作与探索,这些研究成果能为教师队伍建设及管理提供可用模型,奠定胜任力研究的基础。基于Citespace软件,对近20年相关研究的期刊文献发表数量、作者分布、关键词突显等可视化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期刊论文发表先增后减,再缓慢上升
在2010—2012年国家陆续颁布各学段教师专业标准前后,教师胜任力从上升期进入研究稳定期,这段时间关于教师专业理念、专业水平和师德等问题的标准如何建构的研究成果较多;近些年,由于“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教育变革,例如,在线教育,人工智能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等给教师提出新要求,也为胜任力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期刊文章发表的数量正缓慢上升。
(二)研究合作性增强,持续性待加强
一方面,胜任力源于管理学,随着其应用范围的扩大,特别是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背景下,跨学科、地区的合作是未来研究的趋势;另一方面,梳理文献时还发现研究的持续性不够,且探讨问题视角相似,究其原因,或许跟胜任力研究涉及统计建模、计算机技术等知识体系有关,这些知识体系是人文社科类学科中需要加强的,能帮助研究者拓宽研究路径,以此增强研究的持续性。
(三)深挖研究主题,研究需本土化
首先,不同类型的教师胜任力研究“各起炉灶”,但教师胜任力特征既有相似也有差异,而已有研究中除了综述类的文献,还暂未有学者横向探讨这些问题;其次,一直以来,胜任力的建模是该领域研究中涉及最多的主题,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教学胜任力模型,这样略显单一,还值得注意的是建模后如何进行本土化的应用和推广就相对较少,研究体系尚不完整。
为此,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未来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加强合作,丰富理论积累。网络为跨领域合作提供了便利,研究者可以根据自身资源条件组建长期的研究团队,以便开展长期深入的研究。第二,基于实践,拓展研究深度。把握和预测社会发展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比如,融合教育、双创教育、人工智能等对教师胜任力的改变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第三,推广应用,满足本土需求。胜任力模型应用集中在职后教师招聘、绩效考核、继续教育培训等方面,亦可推广到职前阶段,针对教师资格证,或是纳入到师范生专业认证体系中,把胜任力模型转化为具体测评指标,服务于本土化教师教育的测评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