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10-18贾敬选苗彦永金杰
贾敬选,苗彦永,金杰
(1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急诊科,河南 郑州450015;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郑州450002;3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郑州450014)
急性脑梗死(ACI)是指脑血供突然中断后导致的脑组织坏死,其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相对较高,尤其对于中老年患者而言,危害性相对较大,给社会及家庭均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1]。研究[2]显示,采用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改善其预后,但该方案受发病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致使部分患者在就诊时已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因此,目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仍以改善微循环、抗凝以及神经保护为主要治疗方案。本研究观察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51~70岁,平均年龄 (59.0±2.3)岁;发病至入院4~25 h,平均(9.1±1.5)h;发病部位:颈内动脉系统血栓20例,椎动脉系统血栓11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0例;年龄53~72岁,平均年龄 (59.3±2.5)岁;发病至入院5~26 h,平均(9.3±1.6)h;发病部位:颈内动脉系统血栓22例,椎动脉系统血栓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入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②发病时间均<48 h;③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临床资料较为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高血脂、高血压及糖尿病者;②存在短暂性脑缺血及脑出血者;③肝、肾等重要功能器官严重障碍者;④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抗氧化应激、降低颅内压、抗感染以及脑神经保护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阿司匹林注射液治疗:将100 mg阿司匹林加入浓度为0.9%的250 mL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时间为7 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治疗初始将60 mg阿加曲班加入500 mL生理盐水中稀释,静脉滴注并在24 h内完成,1次/d,在治疗的第3 d将20 mg阿加曲班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稀释,分早晚两次经静脉滴注,滴注时间3 h,治疗总时间与对照组相同。
1.4 观察指标①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活动能力进行分析评估,前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对患者的上下肢活动、肢体感觉、意识状态以及眼球活动等进行评估,总分42分,分值越高表明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后者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rathel指数)进行评估,评分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日常活动能力越好。②比较两组的疗效。采用NIHSS量表,治疗后患者的NIHSS评分降低90%及以上则为基本治愈,NIHSS评分降低46%~89%则为显效,NIHSS评分降低18%~45%则为好转,未到达上述标准甚至病情加重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N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的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NIHS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1 13.8±2.6 4.5±3.0 34.6±5.1 71.9±4.0对照组 31 13.3±3.5 7.6±1.5 34.1±5.4 56.0±4.4 t值 0.638 5.146 0.375 14.888 P值 >0.05 <0.05 >0.05 <0.05 Barthel指数评分
2.2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5%,高于对照组的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渐呈递增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恢复其血流再灌注并对其缺血半暗带进行有效挽救是治疗的关键,其中溶栓治疗是目前应用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案[3]。但该方案极易受时间窗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致使大部分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临床中需选取一种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以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显著改善。目前,降低机体血液黏稠度以及改善血液流变学等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主要方案,其中肝素、阿司匹林等均是普遍应用的抗凝药物。采用肝素进行抗凝治疗,虽然能够促使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得到显著改善,减少病情复发,但肝素的抗凝效果具有不可预知性,其效果主要依赖于抗凝血酶水平,并且由于肝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等增加了颅内出血的发生,不利于患者预后[4]。阿司匹林则能够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有效抑制,清除自由基,使病情复发率及病死率显著降低,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临床中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患者预后改善较慢,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Barthel指数评分较对照组高,表明采用阿加曲班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有助于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升其日常活动能力,应用效果较好,利于患者预后。阿加曲班属于一种合成的左旋精氨酸衍生物,是目前以凝血酶为第一目标的抗凝剂,能够对凝血酶进行有效抑制,且其抗血栓作用无需借助抗凝血酶因子Ⅲ进行辅助[5]。阿加曲班治疗能够对凝血酶催化或者诱导反应进行有效抑制,达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加曲班治疗的主要特点为:①无需与抗凝血酶进行结合,并不会对凝血酶的调节过程造成直接影响,能够迅速发挥其抗凝功能;②不但对液相凝血酶具有灭活功能,对与纤维蛋白血栓相结合的凝血酶也能够发挥其灭活效果;③有效阻断凝血瀑布的正反馈,对凝血酶的产生进行间接抑制;④不具备免疫原性,与肝素抗体无任何交叉反应;⑤在应用期间不会产生抗体。阿加曲班不仅能够对凝血酶活性进行有效抑制,减少纤维蛋白的形成,还能够与微血栓中的凝血酶进行有效结合,使凝血功能得到有效抑制[6]。因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加曲班治疗期间,在改善机体血液流变学的同时能够提升脑部供血,有效预防血栓的出现,还能够对微血栓进行有效清除,有效预防脑梗死复发。需注意的是,阿加曲班属于强抗凝药物,在使用期间应小剂量应用,并对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密切关注。
综上所述,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升其日常活动能力,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