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1-10-18陈艳
陈艳
(广州市番禺区化龙医院 外科,广东 广州 511434)
0 引言
急诊颅脑损伤是急诊科的常见外伤病症,其致病因素多样,且导致疾病出现危重变化的影响因素也较多,在常规的护理模式中很难准确而全面地对出现的病情变化及其他意外事件做出预防性措施,导致危机事件出现时让医护人员无法做出快速而有效的应对,耽误对患者病情的控制,从而导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效果均不理想[1]。因此对传统急诊外科的护理模式进行改善对于患者及医护人员都有着重要意义。危机管理模式[2]通过专业的培训、学习,达到可以提前分析和预测各种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从而提前做出有效应对,减少疾病病情恶化或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因此,如将危机管理模式加入到传统急诊外科护理中,或可有效减少该病的并发症、提升护理效果。本研究旨在探究危机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1 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诊颅脑损伤患者50 例,按照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 例。本研究已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和其家属签署的知情同意书。对照组中男18 例,女7 例;年龄19~47 岁,平均(32.53±6.72)岁;损伤至入院时间1~21h,平均损伤至入院时间(5.42±1.43)h;CT 检查结果:脑内血肿7 例,脑挫裂伤9 例,硬膜外血肿7 例。研究组中男17 例,女8 例;年龄18~49 岁,平均(32.56±6.69)岁;损伤至入院时间2~19h,平均损伤至入院时间(5.45±1.46)h;CT 检查结果:脑内血肿8 例,脑挫裂伤8 例,硬膜外血肿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18~50 岁;②损伤至入院时间≤24h;③CT 检查可见患者脑部损伤而出现的血肿、骨折、骨裂等情况;④患者未发生意识障碍。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造血系统或凝血功能障碍者;②合并肝肾等脏器扬中功能障碍者;③合并严重脑干损伤者;④合并精神或神经方面疾病,无法有效配合抢救者。
1.4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急诊颅脑损伤治疗措施,包括去骨瓣减压、通气治疗、脑脊液引流、抗炎、抗感染等。
对照组予以常规外科急诊护理方案。①立即对创面进行消毒、清洁等处理;②通知医生准备相应治疗,并根据医生的指示准备好药物及治疗所用医疗器械;③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变缓;④向患者家属告知手术的相关事宜;⑤术后根据医嘱,按时为患者用药;⑥告知患者术后的注意事项。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危机管理模式。①在医院急诊科建立危机管理团队,成员包括急诊外科科主任、麻醉师、护士长及其他相关护理人员,所有人员均由医院统一组织学习和培训相关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并培养组员的危机管理意识,学习完成后需通过考核才可正式开始临床实践;②定期通过微信、视频、讲座等方式向组员们推送、传达危机管理理念的相关文章和视频,以强化组员们的危机意识;③制定相应的危机管理护理措施。a.院外急救危机事件,主要针对出诊抢救时所出现的救护车无法按时到达、现场救治不规范、患者在来医院路上发生休克等情况。设立院外急救报警系统,当救护车和相关人员接到患者后,立即将现场及患者的相关情况详细报告给危机管理团队的相应负责人,危机管理团队成员根据培训内容及患者的相关情况,迅速判断出其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b.院内抢救危机事件,主要针对医患沟通出现问题、医护人员操作失误、医生与护理人员配合出现差错等。将急救相关的医护人员进行明确分工并成立小组,包括评估病情组、体循环支持组、通气治疗组、心理疏导组、科室联络组等:联络组成员在最短时间内由迅速联系治疗相关科室,并为患者准备好绿色通道;心理疏导组详细而耐心的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治疗相关事项,并疏导患者及家属紧张、焦虑的心情;督促相关护理人员规范、按时的书写患者病历,并每日对当天的病历进行检查。c.转诊和病情交接危机时间,主要针对患者转诊过程中出现碰撞、摔落等情况和护理人员交接病情时出现对记录的缺失等。团队中的相关护理人员在帮助患者转诊时提前准备好相应物品,并注意对患者头部及其他部位的保护;护理人员和医生共同完成病情的交接工作。
1.5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管理评分。
护理效果[2]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情况进行评估。病情控制:患者颅脑损伤的临床症状消失,生命体征平稳且正常:患者颅脑损伤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生命体征情况明显改善;有效:患者颅脑损伤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生命体征较治疗前好转,并未出现明显波动;无效:患者病情未得到控制,生命体征情况波动较大。总有效率=(病情控制数+显效数+有效数)/ 该组总患者数×100%。
并发症情况主要包括肺部感染、颅内感染、电解质紊乱等。
护理管理评分[3]由医院护理部对急诊科所有护理人员进行评定,主要包括3 各方面,分别是护理操作、危机意识、护理病历书写、与患者沟通情况,每项分值0~20 分,分值高则护理管理效果好。
1.6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涉及数据均通过SPSS 22.0 版本的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病情处理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以% 表示,采用χ2检验;护理管理评分以()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 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病情处理效果对比
研究组护理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病情处理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干预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2.3 两组患者护理管理评分对比
干预后,研究组护理操作、危机意识、护理病历书写、与患者沟通情况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管理评分对比( )
表3 两组患者护理管理评分对比( )
3 讨论
急诊颅脑损伤的发病原因较多,病情多危急且多变,且因为涉及手术,因此常因为护理人员操作失误或不规范、对突发情况处理不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畅等原因,导致病情无法得到有效而快速的控制,从而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甚至患者死亡。因此,提高护理人员危机意识和操作水平、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等措施对于该病的救治尤为重要。危机护理模式下的护理,强调危机意识的培养、专业操作和知识水平的学习和实践,并优化护理流程,因此如对急诊颅脑损伤患者予以危机护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或可取得更为显著的护理效果。
危机管理模式下的护理以预见可能出现危机事件、妥善而快速的处理危机事件为核心,以提升护理效果、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为宗旨[3]。通过组建专业的危机管理团队,并对团队成员做出明确分工,可有效避免突发事件发生后,人员之间配合出现漏洞,而导致处理不及时,甚至没有人去处理的情况;通过对团队人员进行危机管理专业知识和护理操作的培训和考核,可极大的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水平和对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从而避免患者因处理不当而出现的并发症及其他情况;通过优化护理和诊治的流程,减少因为流程而浪费的时间,从而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抢救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加强对于护理病历书写的管理,可防止转诊和交接病情的时候出现病历的缺失,从而造成转诊后的主管医师和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病情的误判。
研究显示:研究组护理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0%)(P<0.05)。这说明危机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应用于急诊颅脑损伤中的护理效果显著。在吴月峰[4]等的研究中,危机管理模式结合传统外伤护理应用于该病的护理有效率(98.37%)明显高于传统外伤护理(88.62%)。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保持一致。
急诊颅脑损伤的并发症除了与患者颅脑的损伤程度和自身身体情况有关以外,还与治疗中的护理措施的及时性、正确性、有效性密切相关,而让护理措施更具的及时性、正确性、有效性是护理管理的目的[5-7]。研究显示:干预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操作、危机意识、护理病历书写、与患者沟通情况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危机管理模式结合传统外伤护理可有效提升对于急诊颅脑损伤的护理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危机管理模式下的护理管理主要包括危机意识、护理操作、护患沟通护病历书写等内容[8-10]。而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与是否提前预见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护理措施中是否存在不恰当、护理措施是否及时等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提高护理的护理效果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11]。危机管理模式下的护理通专业培训和考核以提升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和危机意识;通过实施专业的心理护理,以加强医护沟通程度和沟通的效率;通过每天对于病历的检查,可督促护理人员按时、保质的完成病历的书写[12]。
综上所述,危机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颅脑损伤护理中的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护理效果,降低该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