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保守治疗高龄老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2021-10-18贠党华
贠党华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人民医院,山西 运城 044000)
0 引言
老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指具有典型的缺血性胸痛持续时间超过30min,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浓度升高并有动态演变的一类心肌梗死。老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目前临床常见的心肌梗死类型,患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且由于患者多数为高龄,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疾病治疗增加了难度[1]。药物保守治疗是在患者手术治疗后需要常采取的治疗措施,通过药物治疗帮助控制疾病发展,以达到改善患者治疗预后的目的。但为提高患者治疗预后,了解分析患者在药物保守治疗后的临床特征,并对其治疗预后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医师治疗该类患者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十分关键[2]。对此,本次研究针对本院采用药物保守治疗的老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预后效果进行分析,详见下文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于2015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收治的高龄老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8 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0 例,女性38 例,年龄78~90 岁,平均(85.2±2.1)岁;所有患者均经由临床确诊为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均采取药物保守治疗;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呼吸衰竭症、缩窄性心包炎、心绞痛等疾病者;排除合并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扩张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正式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前需分析患者是否可能存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明确患者全因死亡问题的发生几率;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血凝、生化、胸片以及心脏彩超等常规检查;在检查确诊后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对患者采用心肌梗死常规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β 受体阻滞剂、ACEI/ARB、利尿剂等药物治疗,在用药后1 周内所有患者均需卧床休养,在此期间对患者各项生命指标严格监控,并观察患者心功能变化以及心血流量等,记录患者在用药治疗后2 年内发生的相关事件信息,记录患者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再入院等的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既往疾病史(高血压病、心室、心房颤动、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消化疾病、高脂血症、陈旧性脑梗死),记录患者心肌梗死类型,包括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下后壁心肌梗死、侧壁心肌梗死、前臂下壁心肌梗死;分析患者治疗药物使用情况,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β 受体阻滞剂、ACEI/ARB、利尿剂使用情况;分析患者用药治疗预后,包括预后良好、院外死亡、再次住院、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以及脑出血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的处理由软件SPSS 20.0 执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患者既往病史
研究可见,老年患者既往病史患病率最高为高脂血症,占70/78(89.7%),其次为高血压病,占50/78(64.1%),剩余既往病史包括心室、心房颤动、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消化疾病、陈旧性脑梗死,详见表1 所示。
表1 患者既往病史分析(n,%)
2.2 分析患者心肌梗死类型
患者心肌梗死类型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占比最高35/78(44.8%),其次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23/78(29.4%),剩余疾病类型包括下后壁心肌梗死、侧壁、前臂下壁心肌梗死,详见表2 所示。
表2 患者心肌梗死类型分析(n, %)
2.3 分析患者临床用药
临床用药中,除常规用药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外,他汀类药物使用最多70/78(89.7%),其次为β 受体阻滞剂40/78(51.2%),剩余用药包括ACEI/ARB、利尿剂,详见表3 所示。
表3 患者临床用药分析(n,%)
2.4 分析患者用药治疗预后情况
在所有患者采取药物保守治疗后,治疗预后良好30 例,占比38.4%,院外死亡率为15/78(19.2%),剩余患者出现再次住院、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以及脑出血等情况,详见表4 所示。
表4 患者用药治疗预后情况分析(n,%)
3 讨论
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出现的心肌缺血坏死,导致心脏功能严重受损,其发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范畴[3-4]。有关文献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等的不断变化导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率逐年增长,其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农村地区患病率明显增长,且随着群众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逐渐上升[5]。研究认为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主要是由于心脏自身供血渠道由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长时间作用阻塞,失去供血的心肌仍旧工作导致耗氧量不断增长,出现供氧和需氧失衡,引起心肌坏死。在临床治疗中,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其中以镇痛药物、扩张冠状动脉药物、减少心肌耗氧量、抗血栓、调脂等药物为主[6]。一般情况下,如患者伴随着高脂血症也可需给予患者调脂类药物治疗,主要采用他汀类药物,包括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治疗后仍不达标患者也可采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7]。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等抗血栓药物是最主要的治疗药物,在患者保守治疗中不可或缺,同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和疾病史等对患者采用利尿剂、ACEI/ARB 等药物进行治疗[8]。有研究可见,保守治疗药物在对患者使用治疗后治疗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仍存在较多患者在住院或院外治疗期间死亡,因此,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分析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特征,并观察治疗预后,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降低患者死亡率至关重要[9]。
本次研究针对本院采用药物保守治疗的老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预后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可见,老年患者既往病史患病率最高为高脂血症,其次为高血压病,剩余既往病史包括心室、心房颤动、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消化疾病、陈旧性脑梗死,可见,高脂血症、高血压病是影响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患病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临床需加强对该类患者的管理和排查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此外,患者心肌梗死类型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占比最高,其次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剩余疾病类型包括下后壁心肌梗死、侧壁、前臂下壁心肌梗死,可见,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患病主要以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为主,临床需根据多项检查结果准确诊断患者疾病类型,以便于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此外,在本次临床用药中,除常规用药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外,他汀类药物使用最多,其次为β 受体阻滞剂,剩余用药包括ACEI/ARB、利尿剂,可见,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仍是目前治疗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最主要的药物,同时需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其他合理的治疗药物,帮助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老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主要以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为主,且受到患者既往疾病史包括高脂血症等的影响,保守治疗药物除常规用药外更倾向于采用他汀类药物,但保守药物治疗下患者治疗预后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临床应加强对患者的随访工作,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降低院外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