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对生物学实验创新的探索
2021-10-17孙明月
孙明月
[摘 要]根据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结合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文章在教材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的基础上,从观察血样的选择、不同动物血涂片的观察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实验创新的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命观念。
[关键词]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实验创新;血涂片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9-0090-03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蕴含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一些特有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过程[1]。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涵盖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4个方面[2]。“制作并观察动物的血涂片”实验可追溯到1993年10月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实验题目为“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实验要求为“练习制作血涂片,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在2001年10月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中,实验题目改为“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实验要求为“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本节课基于“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实验进行以下创新:(1)带领学生制作血涂片,学生对人血永久涂片的制作过程非常感兴趣,故在原实验基础上添加了制作动物的血涂片;用兔血和鸡血替代人血,避免了学生现场采血的危险性。(2)用瑞士染液对血涂片进行染色。在原实验中,学生对人血涂片中白细胞的细胞核为蓝色很感兴趣,故本实验添加了染色环节,使学生了解染色过程。(3)将兔血涂片与鸡血涂片做对比,观察到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鸟类的红细胞有细胞核。
一、教材分析
本节实验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第四章依次编排了四节内容分别介绍血液、血管与心脏,以及输血与血型,以帮助学生建立血液循环的完整概念,并体现生物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感性思维强烈,喜欢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理性思维的基础,可以通过现象进行对比和思考。在教材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的基础上,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原理都已经掌握,课后学生对血涂片的制作过程和其他動物的血液组成十分好奇,对动物血涂片的制作过程产生极大兴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2.比较哺乳动物与鸟类血液中红细胞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看教师示范操作,了解制作血涂片的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和反复练习,掌握制作血涂片的步骤。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血液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光学显微镜下,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2.比较哺乳动物与鸟类血液中红细胞的区别。
教学难点:制作永久血涂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实验课首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动物的血细胞是否和人体血细胞相同。引出新课,让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血样,观看教师演示实验,学习制作血涂片的规范操作步骤。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对兔血或鸡血的组成成分获得直观的认识,进一步分析交流得出结论,加强学生对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认识。
六、实验原理
1.瑞士染液是复合染色剂,能够区分不同的细胞结构。
2.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鸟类的红细胞有细胞核。
七、实验器材
本实验需要用到的实验材料:血样(兔血、鸡血);需要用到的实验工具:蘸血棒、载玻片、盖玻片、吸管、试管、试管架、蜡笔、瑞士染液、滤纸、镊子、中性树胶、酒精灯、玻片夹。
八、实验教学过程
(一)导入探访“动物的血液世界”
组织学生自主复习《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课的内容,根据教师给出的表格(如表1)回忆观察人血涂片时所观察到的人体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及与白细胞、血小板的区别。
教师:其他动物血液中红细胞的形态结构与人类相比,有什么区别?我们今天来观察一下。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教材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在了解教材中人体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观察其他动物血涂片的兴趣,导入新课。
(二)挑选血样,规范操作
教师提供兔血和鸡血两种动物血样(如图1)。组织学生3人一组,挑选本组最想观察的一种血样。
为了规范学生制作血涂片的操作步骤,教师结合PPT进行制作血涂片的演示实验(如图2),同时强调制作血涂片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为了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所挑选的血样,了解其他动物的血液组成,会认真观看教师的演示操作,了解制作血涂片的方法。
(三)动手制片,合作探究
待学生掌握了血涂片的制作步骤之后,教师布置任务:动手制作所挑选血样的血涂片,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血涂片制作成功、观察清晰的小组,在教师的帮助下将观察到的图像同屏至电子白板屏幕,分享成果,并向同学讲解自己制作血涂片的技巧和成功经验。(如图3和图4)
设计意图: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出发,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掌握制作血涂片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同屏分享使学生的优秀成果得到展示,增加实验课堂的趣味性。通过小组合作、分享成功经验,学生互帮互助,培养了团结协作的能力。
(四)小组对比,交流不同
课堂中不同小组挑选不同血样,组织小组之间进行对比观察。通过小组之间的对比,发现不同动物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存在的差别:1.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较多,体积较小;白细胞数量较少,体积较大, 具有细胞核。2.兔血红细胞没有细胞核;鸡血红细胞有细胞核。(如图5和图6)
设计意图:小组之间通过对比观察和交流讨论,发现不同动物血细胞形态结构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认同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4],同时培养了对比观察的理性思维和交流探讨的能力。
(五)总结发现,拓展知识
教师先结合板书总结血细胞的形态结构,以及哺乳动物和鸟类血液中红细胞形态结构的区别,然后进一步提问:通过对血液和血细胞的了解,你认为血液对生命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血液可以为生命活动运输营养物质、氧气和代谢废物[5]。最后倡导学生了解更多有关血液的知识,使学生意识到献血可以挽救更多生命。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总结和讲解,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拓展相关知识,同时增强 “血液对生命活动十分重要”的意识,再基于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方面,倡导学生成年后积极献血。
九、板书设计
十、实验教学反思
本实验在教材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拓展,提供给学生教材之外的实验材料,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调动学生观察血细胞的积极性。实验材料的选择也规避了制作人血涂片中现场采血的危险性。其次通过演示实验和亲身体会,学生掌握了制作血涂片的过程。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初中生应具有的生物学学科素养。课堂最后进行知识拓展,促进学生获得教材之外的相关生物学知识,将被动学习化为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综上,“制作并观察动物的血涂片”创新实验教学中,学生经历了实验材料的选择、血涂片的观察、小组间的对比交流和探讨、知识的拓展提升,相关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善于总结的品质,培养学生交流讨论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赖环.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 中学生物教学, 2020(12):43-44.
[3] 朱辛为, 李质馨, 王晓玉,等. 血涂片标本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方法的探讨[J]. 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 2001(4):217.
[4] 何永祥. 浅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J]. 山东教育, 2014(27):46-47.
[5] 王為民. 人体血液知识概述[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9):79-80.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