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学习”理念下中考作文试题命制探究及教学启示

2021-10-17郭跃辉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引导教学初高中衔接思辨

郭跃辉

摘 要 祝新华博士提出的“促进学习的作文评估”理念,反映在中考作文命题中就是:除实现“服务选拔”的功能外,还要能够“促进学习”。2021年部分省市的中考作文题为考生搭建了写作支架,将教材内容作为命题材料,从而导向读写结合,并且考查思辨能力,实现初高中写作训练与评价的衔接,这些都是“促进学习”的主要表现。

关键词 促进学习;写作支架;引导教学;思辨;初高中衔接

作文测评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香港祝新华博士提出了“促进学习的作文评估”理念。他认为:“在强调促进学习的评估的背景下,作文评估既要客观、准确地评定学生的作文水平,又要进一步激励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作文,同时引导教师找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改进教学。”[1]作为初中学段的“终结性评价”,中考作文测评既是高一级学校选拔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初中学段写作水平的集中体现。不过,从“促进学习”的角度看,中考作文测评除了“服务选拔”功能外,还应该能够促进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能够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一、提示:搭建写作支架

中考作文测评作为“终结性评价”的突出特点就是鲜明地提出了写作的要求。常规的作文除了标题(半标题)、话题外,还有直接的要求,包括文体、字数、注意事项如“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为了引导学生在写作时能够明确文体,作文题目中出现了“可以记叙经历,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等指引,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写记叙文、抒情文、议论文等,后来也有“可进行文学创作”方面的提示。这些“提示”的本质是为考生搭建“写作支架”。目前不少作文题目,既包含了材料和标题(半标题)、话题以及写作要求,也逐渐出现了对考生写作的“提示”。例如2021年浙江省宁波市的作文题目:

旅行,可以改变认识,可以改变习惯,可以改变观念,……

【任务一】写一篇游记。提示:(1)根据游览的行踪合理安排游记的写作顺序。所选取的景物、事件或历史传说等能触发你某一方面的改变。(2)写清楚旅行带给你的具体的改变。(3)如果写想象的旅行,还要做到想象合乎生活逻辑,有新意。

【任务二】写一篇议论文。提示:(1)选择旅行带给你的某一改变来确定观点。(2)所提炼的相关素材能证明你的观点,能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有力。(3)文章要结构完整;分段恰当,各段之间有清晰、自然的过渡。

要求:(1)题目自拟;(2)文章不少于500字;(3)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这个作文题目除了材料和要求外,还提供了两种文体的“写作支架”。这些支架包括:1.文体方面,提示特定文体写作的要素,例如游记的“提示”包含了游踪、旅行的所见与所感等;议论文的“提示”包含了论点、论据、论证等“三要素”。2.内容方面,指明写作的重点和方向,例如“写清楚旅行带给你的具体的改变”“选择旅行带给你的某一改变来确定观点”,都提示考生在写作时要关注旅行的价值,尤其旅行带给个体情感和观念上的改变。3.结构方面,“游记”写作要合理安排游记的写作顺序,“议论文”在整体上要做到结构完整,段落之间要有逻辑关联。这些支架或提示,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把握题意和写作重点,并且厘清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这对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是有积极作用的。

此外,2021年温州市的作文题目除了材料和写作要求外,还提供了“写作助手”,即“你可以叙述解决问题的过程,表达感悟;也可以用书信的方式向某人寻求帮助……”“你可以写一篇演讲稿,向同学发表你的观点和看法;也可以进行文学创作,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该助手主要是文体方面的具体提示。同时,还别出心裁地提供了“图示”,例如我有99个问题,我的文章只关注重要的,我关注问题,我更在意怎么解决问题。问题起因、解决办法、有何收获、谁能帮我、正视问题、反思过程等(图片略)。“写作助手”和“图示”实际上也是为考生搭建写作支架。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与训练中,教师要真正转变观念,不要把每次寫作都当作“检测”学生写作能力的手段,而是在布置作文题目之后,给学生搭建多种形式的支架,例如知识支架、情境支架、思维支架、同伴支架、元认知支架等。统编教材的写作板块中的“写作实践”题目均提供了2-3条“提示”,例如七年级下册“写出人物的精神”板块的“写作实践”第一题,题目要求以《我的好朋友》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教材提供了两条提示:“1.注意,这次重点是要写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气质。当然,也需要对他进行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这些方法运用得好,可以有效突显人物的精神气质。2.可以借助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手法,注意在细节中展现他的性格品质。”[2]这些提示是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握写作重点和方向的。当然,在作文测评中搭建写作支架,要把握适度和贴切的原则,过于具体的“提示”也会限制部分学生的才华和思维,大而无当的静态知识也会给学生的写作带来干扰。

二、教材:导向读写结合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提出高考必须坚持引导教学,“高考评价体系将‘引导教学纳入核心功能,有利于理顺教考关系,增强‘以考促学的主动意识。”[3]这种理念对于中考作文测评也具有指导意义。2021年不少省市将教材选文作为命题材料,努力追求读写结合和学、教、评之间的一致性,从而丰富了中考作文命题的内容。

将教材选文作为命题材料,第一种形式是“直接引用”。例如2021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作文题目:

“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汪曾祺《昆明的雨》

房东母女送出的缅桂花,含着温情,透着智慧,让人“心软软的”。写一篇文章:讲一讲你与亲人、师友、邻里……相处,含着温情、透着智慧的故事;或者谈一谈你对人与人相处之道的理解。不脱离材料和导语含义的范围。

这道题将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自读课文《昆明的雨》的片段作为命题材料,但是省略了能够揭示表达作者汪曾祺思想感情的句子,即“不是怀人,不是思乡”,以减少对考生思维的限制。命题者将“心软软的”作为关键词,要求考生围绕这一关键词,或讲述故事,或发表观点。考生写作时,首先要通过对材料的理解,把握“心软软的”的内涵,其次要考虑到汪曾祺《昆明的雨》一文的情感基调。再比如四川省德阳市的作文题目:

利哈乔夫说:“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请以“教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确;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材料的内容出自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论教养》,作文题“教养”与课文题目“论教养”也有一定的相似性。考生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对接课文的观点、名言、内容等,或叙事,或议论,或抒情,从而真正实现读写结合。

第二种形式则是“间接化用”,即将教材内容巧妙融入到命题材料中。2021年南京市中考作文(其一)就化用了课文《邓稼先》的内容,要求考生从邓稼先、袁隆平、钟南山、郎平四位英雄中选一位,把他(她)的故事讲给小学生们听。河北省的中考作文题将梁启超《敬业与乐业》中的“凡做一件事情,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在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进行适度删改,并和卡耐基的名言、《海贼王》的名言组成了新的材料。云南省昆明市的中考作文题将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中的“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和苏芩、别林斯基的名言组成写作材料。

这两种形式的引用,也启发着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善于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训练。教师可以从教材中提炼话题,如直接以课文的题目为话题,或者深入探讨课文的主旨句段,也可以请学生发表对课文中的人、事、物的看法,而不必将写作完全独立于阅读教学。

三、思辨:对接高中学习

初中学生写记叙文,高中学生写议论文,这是过去师生常有的一种印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初中学生要写记叙性文章、简单的说明性文章、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和常见应用文[4]。目前很多省市的中考题目逐渐趋向开放、包容,考生可以围绕某个题目进行多种文体的写作,包括文学创作。例如江苏连云港的作文题“对自己满意”、苏州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山东德州的“眺望”、四川绵阳的“回响”、四川泸州的“描绘”、湖北宜昌的“青春的脐带”等。从议论文写作角度看,初中要求的“简单的议论性文章”能够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即可,而高中学段的议论文写作更强调考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辨认识,更侧重于对考生高阶思维的考查。2021年山东省不少地市的作文题目,与过去语文高考试卷中的新材料作文高度相似,开始关注考生的思辨能力,有意识地进行初高中教学与评价的衔接。

2021年山东青岛市的作文(其二)的材料是聂鲁达的一首小诗《统一》:“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谎言/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这首小诗蕴含着一定的哲理,作文题没有提供标题,而是要求考生根据材料进行写作。考生首先要从诗歌中提炼出哲理的内涵,然后通过叙述或议论的方式,发表对“统一”的看法。诗歌的哲理侧重于打破统一,展现个性,但实际上特殊性是离不开统一性的,“这一朵花”的前提恰恰是普遍意义上的“花”。把握这一点,是需要一定的思辨能力的。与这道题相似的是淄博市的作文题(其二),材料是出自《小王子》的一句话:“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記得。”考生写作时也需要把握“大人”和“孩子”、“少数人”和“多数人”、“记得”和“忘记”之间的关系,这也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思辨意识。除此以外,山东济宁市的作文材料“有时候,生活是一间没有出口的囚笼,我们困在里面,不知所措,但是总有一天会自己找到出路,冲破束缚自己的囚笼,向更美好的生活迈去”,泰安市作文材料中汪曾祺的“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都隐含着某种生活哲理。尤其是济宁市和泰安市的中考作文只有一道题,与高考试卷中的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思路、方式极其类似,这体现了不同学段作文评价之间的关联性。

由此可知,教师要改变“初中生写记叙文,高中生写议论文”的固有观念,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彻底改变“满堂灌”“逐段逐句讲解课文”的不良倾向,引导学生对某个话题、某类人物、某种倾向进行讨论探究,关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相关要求,“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为高中学段的作文训练打下前期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祝新华.促进学习的作文评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5.

[3]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17.

[作者通联:广东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引导教学初高中衔接思辨
历史课外阅读
历史课外阅读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浅谈《物理初中—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用书》的作用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善于运用“错误资源”,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放手教学,让孩子自由飞翔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究
浅析现代高中生物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