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1-10-16胡巧雅
【摘 要】本文分析主题式学习的优势,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为例,结合相关材料论述主题式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主题式学习的设计建议,旨在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主题式学习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8-0098-03
主题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进行学习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有助于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新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与人教版2007版高中历史教材相比,具有时空跨度长、知识体系庞大、史料丰富、名词概念多等特点,以致在一个课时内很难将整节课的知识点全部讲透,往往只能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容易陷入“教教材”的误区。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由教师传授知识到师生探讨问题,由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合作探究。基于此,主题式学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本文基于主题式学习的作用,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为例,探讨主题式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主题式学习的优势
高一历史教学中的主题式学习立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础之上,以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为出发点,有机整合各类学习资源,构建历史学习主题。在主题式学习模式下,自主探究是常用的学习方法,情境体验和逻辑思维训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题式学习主要具有三方面的优势。第一,主题式学习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高中历史教材知识容量大,部分学生在自主预习时会感到吃力,而在学习主题的引领下,学生能更好地厘清知识脉络,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第二,主题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主题式学习模式下,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展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材料,而学生通过辨别、分析史料,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且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够以史为鉴,指导现实生活。第三,主题式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主题式学习模式下,小组合作探究和成果展示等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主题式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主题式学习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环节、课后延伸三个流程,下面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为例,阐述主题式学习的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需要通读教材,厘清课文线索和脉络,把握重难点,收集相关课程资源,最终确定学习主题、制订学案。
1.确定学习主题
学习主题的确定方式有多種,如根据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来确定、根据核心素养培养的方向来确定、根据课文标题来确定、根据课文内容的内在逻辑来确定等。笔者将《辛亥革命》的学习主题确定为“民主共和”。主要原因是:一是从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处于清王朝腐朽落后的统治之下,各阶层的先进分子为挽救民族危机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清末新政等均以失败而告终,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推翻清王朝中国才有出路,而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希望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二是从辛亥革命的结果来看,成立中华民国,产生新的共和政体;三是从辛亥革命的影响来看,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影响之一。
2.制订学案
确定学习主题后,教师需要提前制订学案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生先阅读课文,绘制思维导图,完成学案中的学习任务。实践表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案能够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教学效率大大提升。
(二)课堂环节
第一环节:民主共和之因—— 辛亥革命的背景
学习任务1:根据材料1(关于清末新政的内容),分析新政的影响。
材料1:清末新政的内容
其一,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其二,命袁世凯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其三,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其四,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其五,1905年,预备仿行立宪,组建内阁,因其成员多为皇族,又称“皇族内阁”。
学习任务2:阅读教材第109页,找出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纲领、性质以及三民主义的内涵,分析同盟会的成立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学习任务3:根据表1“革命党人领导的数次武装起义”,分析这些失败的起义对辛亥革命的发生有什么影响。
学习任务4:根据材料2(四川“保路运动”),思考保路运动的发生对辛亥革命的发生有什么影响?
材料2:保路运动
1910年,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4国银行团借款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因此招致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 节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0页
上述四项学习任务,学生在课前已进行思考和讨论,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第二环节:民主共和之践行—— 辛亥革命的过程
学习任务1:根据表2“辛亥革命中各省独立情况”,从表格中的起义时间、政府名称、起义机关、首脑派系等历史信息中发现什么问题?
学习任务2:根据教材第110页“辛亥革命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面临着什么形势?孙中山做了什么选择?辛亥革命的结局如何?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维护共和,孙中山做了什么举措?
这两项学习任务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和解惑者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材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第三环节:民主共和之果—— 辛亥革命的影响
学习任务1:根据材料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节选,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影响和性质。
材料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节选
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总统由选举产生。
2.中华民国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3.中华民国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4.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学习任务2:阅读材料4、材料5并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
材料4: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5:正如参加过中国同盟会的董必武所说:“辛亥革命……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它“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教师总结:辛亥革命的爆发既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有一定的偶然性。随着组织基础、思想基础、实践基础的具备,革命的条件已然成熟,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新军工程第八营的枪响就像约定的信号,点燃了搁置许久的火药桶,起义在不经意间突然变成了现实并波及其他省份。辛亥革命意义重大,这次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理念得到了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在于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三)课后延伸
教师提供关于辛亥革命的高考题,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2016·浙江高考·39)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
材料三 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
(3)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三、主题式学习的设计建议
根据主题式学习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归纳出三点设计建议。
(一)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主题式学习设计首先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对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规定”。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既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也是确定主题的重要指向。第19课《辛亥革命》的内容要求是:“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根据课标要求,本课在设计主题式学习时展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三民主义的内涵,深刻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
(二)要注重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设计主题式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学情分析,教师知道学生的起点,结合最近发展区,预设学生能够到达的终点。学情分析有助于科学设计学习环节,实现学习目标。在进行学情分析时,教师可以事先在班级进行简单的调查,联系学生在初中学过的历史知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环境、学习资源等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第19课《辛亥革命》的学情分析:高一(2)、高一(4)、高一(6)班的学生历史基础整体较好,逻辑思维较为敏捷,课堂气氛活跃,多数学生对历史具有浓厚的兴趣,部分学生喜欢看历史书刊或历史纪录片,具备进一步学习历史的良好基础。学生在初中八年级学过《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创建》三篇课文,对孙中山的革命事迹有所了解,知道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史实,但是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的认识有待加强,不容易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
(三)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不一定在每一课时都能全部落实,要依教材内容本身和实际教学情况而定,但是在设计主题式学习时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少达成一两个素养目标。
第19课《辛亥革命》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课前让学生补充时间轴上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梳理辛亥革命前后的史实,培养时空观念素养;通过史料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影响,培养历史解释素养;通过学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事迹,感受革命党人为赢得革命胜利、实现民族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综上所述,主题式学习能夠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主题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重组整合知识、确定学习主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增强师生互动,灵活处理学生的生成学习,培育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历史的能力,从而高效达成高中历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俊利.初中历史课堂主题式学习探究:以《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06(6).
[2]姜孟.基于主题式学习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
[3]陈志刚,杜芳.基于主题教学的高中统编教材内容整合[J].历史教学,2020(3).
注:本文系海南省教育“十三五规划”项目“高中历史主题式学习的实践究”(编号:QJH20191002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巧雅(1993— ),女,江西新余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高中历史教学。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