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语文要素 精准教学目标

2021-10-16董服相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教学目标小学语文

董服相

摘 要 语文要素是解读统编语文教材时一个高频率出现的词,也是使用统编语文教材时必须紧扣的关键点、核心点。语言是语文的基础,学习语言是阅读教学的重点。针对一线教师该如何内化处理“语言”,落实语文要素。可从以下三个层次展开探索:“解读要素,整体观照,找准教学基点”“围绕要素,明确序列,实现有效训练”“紧扣要素,反复斟酌,精准教学目标”,以求更好精准制定教学目标,让语文要素落地生根。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文要素 教学目标

2019年9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全部出版并投入使用。相对于人教版教材的“突出人文性,以单一主题组织单元结构”,统编版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重视阅读与表达,以“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所谓“双线”,一条是“人文主题”,另一条是“语文要素”,其中“语文要素”是主线,是单元语文学习的重点。

语文要素是围绕语文学科知识,体现语文学习特质的能力要素,主要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1]。统编教材将语文素养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但一些教师在解读教材时缺乏将本课的语文要素与课程标准及之前学习的课文进行联系比较,取舍与整合,缺乏从语文要素的视角对文本进行教学解读,缺乏围绕语文要素设计学习活动,导致教学目标不能很好落实与实施。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呢?

一、解读要素,整体观照,找准教学基点

潜心细读文本,解读语文要素,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能力。对文本有深层次的认识,对教材有更加精准到位的把握,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以落实语文要素为抓手,将语文要素真正融入课堂教学。

(一)上下承接,知晓语文要素定位点

“復述”在小学统编教材里作了长线编排: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复述故事”;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简要复述课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可见,“简要复述”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位置(见图1)。

仅从字面意思理解,简要复述看似是最简单的,然而,编者将其安排在复述能力训练的中间位置,值得深究其用意。

1.三年级详细复述是借助一些支架梳理故事内容,按顺序复述及转述,基本形成一般意义上的复述能力。

2.四年级简要复述重在引导习得“熟悉课文内容”“重点复述主要情节”“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复述”的方法,相对详细复述更偏向自主判断,寻求策略与内化表达。

3.五年级创造性复述要求抓住故事重点,发挥想象,内化整理后转换方式进行个性化的复述,复述能力基于前两者之上。

可见,“复述故事”是按照由易到难的梯度训练,每一个册次都在原有的复述能力上提升一个台阶。我们不得不重视“简要复述”的中间区位,教学时应“瞻前顾后”,准确体现出统编教材在复述能力培养上的层次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稳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通读单元,厘清语文要素分布点

温儒敏教授在《“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中指出,“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结构上有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索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另一条线索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读或习题设计之中[2]。根据这一编写特点,在教学前要先厘清语文要素的分布点,明确教材的知识体系。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要有单元备课意识。首先,读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的内容主题和语文要素知识点,还要有全局观,辨别这个目标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有哪些衔接点;然后,读单元的每一篇课文及课后题或阅读提示,明确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什么语文知识或能力,要达到什么程度;接着,读“口语交际”和“习作”,清晰语文运用的训练点,合理分解到课文阅读中,设计小练笔或口语交际训练;最后,读“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正确掌握语文要素训练策略或具体操作方法;读“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细化语文知识点;读“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积累能力。总之,备课前一定要先厘清单元每篇课文内在的知识分布点,整理成一个知识体系,才能准确掌握单元语文要素的梯度,明晰单元每一课训练点达到的程度,并扎实有效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一课一得。

(三)紧扣特色,找准语文要素切入点

厘清语文要素在整个单元不同的分布点后,在教学设计时还要找准语文要素切入点,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统编版教材的每篇文章都融合了单元的“内容主题”和“语文要素”,文字优美,适合学生阅读。因此,在教学时应该关注文本的经典之处,寻找其写作特色与语文要素的联接点,从而快速搭建文本与学生的桥梁,直击文章重点,夯实语文要素的训练点。文章的标题、开头与结尾、反复处、插图、关键语句、文章留白处、抒情议论处、课后题或阅读提示等,这些都能帮助我们寻找文章独特的切入点。

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小说主题,单元选编了中外不同作家的各具特色的三篇小说,而且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堪称为小说的经典。这三篇小说,人物形象鲜明:《桥》塑造了一位在山洪暴发时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穷人》赞美了穷人桑娜善良的品质;《在柏林》则通过刻画战争中两位老人的悲剧形象,揭露战争的残酷。这样的内容选择符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以上三篇小说,各具特色,这些特色可以成为进行课堂教学,落实语文要素的切入点。如微型小说《桥》,环境描写非常有特色,教学时可以从环境切入,再走进情节,品读老支书的高大形象,这样的设计过程有助于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和情节,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发挥的作用;短篇小说《穷人》,人物的对话时的心理活动描写非常有特色,教学时应该以情节为切入点,品读人物的细节描写,感受穷人的形象,再去品读一、二两段的环境描写作用,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微型小说《在柏林》,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这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是一大特色,在教学时应该紧扣这个“小”故事,反思结尾环境描写的深意。总而言之,在教学时,要立足文本,利用文本特色,充分挖掘文本,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充足的时间去感受文字的优美和构思的巧妙,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二、围绕要素,明确序列,实现有效训练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个单元设有“导语”,在单元导语中明确语文要素;单元中的某些课文落实语文要素,贯穿着语文学习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交流平台”栏目,进一步强化语文要素,梳理总结,提炼学习方法;某些单元的“词句段运用”和“习作”还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教科书所有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配合,使每个单元形成一个系统。

同时,课后习题和文中“泡泡”蕴藏着多种指示和目标,提示了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一)同一课文的综合呈现,整合化训练

统编版教材每单元在导语页上具体提出语文要素,在课后练习题中具体分解落实语文要素。在课后习题的编排设计上,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力求难易度适中,并梯度化地螺旋上升,将语文要素富有层次而又均匀地分散在课后习题中。可以说,语文要素和课后习题就是一篇课文的“牛鼻子”,教师可以依据语文要素和课后练习题梳理教学目标。

有些课文的课后题为了确保语文要素落地生根,有效达成能力目标,故在编排设计上,分层设计,细化要求,逐步完成。针对此类情况,教师可以有效地整合课后习题,将独立的几道题目有机地糅合在一个学习活动中,一步一步地开展训练。

以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为例,看课后习题中呈现的语文要素。第一题:“朗读课文。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朗读课文”是基本的语文能力,教材在第一篇课文中就明确提出,并且作为一项基本训练在每一课中都提出具体要求。“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这是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在教材中是首次提出。第二题:“青蛙写的诗里有逗号和句号,请你圈出来。”认识逗号和句号,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是让学生初步建立句的概念。第三题:“读一读。”这是积累的范畴,同时也渗透了积累的方法。这些习题呈现的语文要素都非常清晰,“说一说”“圈一圈”“读一读”这些提示又渗透了学习的方法。进一步思考,还会发现这些语文要素是相互交融的,比如认识逗号、句号可以和朗读训练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某些要素整合在一个有机的整体里加以落实。经历了这样细致的习题研读,这一课中的语文要素就基本凸显在眼前了,这是后面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的基础[3]。

(二)同一单元的分层编排,层次化训练

同一单元中同一个语文要素,在习题中会有不同的要求,呈现递进趋势。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后习题是围绕单元训练主题而编排设计的,让学生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由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后题(见图2),不难发现,这一单元课后题设计提示单元训练重点,分层编排,能力要求逐步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循序渐进地组织练习活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教师引导学生读文提问,分组讨论,初步感知提问诀窍,培养提问意识;《蝙蝠和雷达》则要求学生尝试着多角度提问题,基本掌握提问的方法;《呼风唤雨的世纪》要求更高,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辨析、分类、筛选,让学生熟练掌握提问方法,并初步形成能力。综上可见,前一课为后一课的内容奠定了基础,课堂中不再反复重现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让课堂效率得以提升。

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紧扣“想象”语文要素,以“童心”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彩色的梦》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仿照课文相关段落把自己想画的内容写下来;《枫树上的喜鹊》引导学生能根据提供的情境展开想象,借助课文的句式,把自己想到的内容写下来;《沙滩上的童话》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运用学过的词语根据故事的开头编故事;《我是一只小虫子》和《语文园地四》“写话”等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日常教学中应注意即使是单元整组进行了相对集中的训练,但在其它的单元也有巩固和延伸。有时一个单元语文要素的编排不一定都会在这个单元的每一篇课文中明显提及,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建立单元整组意识,要貫穿整个单元的教学,并且应逐步推进。

(三)能力发展的螺旋上升,梯度化训练

有些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均匀地分散在不同年段的教材中或同册的不同单元中,在教学时我们依然应该“瞻前顾后”,让旧知联结新知,让旧知与新知相互融合,在层层递进中开展教学,让学生的知识增长、能力发展呈螺旋式上升。

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提问阅读策略单元,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提问,并在平时的阅读中不断运用,逐渐形成能力。联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也是提问阅读策略单元,在上册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显而易见,能力要求有所提高。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上册所学的提问方法并提出问题,判断问题的类别,寻找解决的方法途径,这样梯度化的训练,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再生长。

教师应该始终保持对文本言语的高度敏感,不仅对文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更要对课后练习题和文中泡泡有特殊的“警觉”。它们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教材编写者的精心设置,是课堂上落实语文要素的着力点。

三、紧扣要素,反复斟酌,精准教学目标

语文教材是一个庞大的学习资源体系,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册次、每一个单元,甚至每一篇课文之间都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其语文要素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彼此延续的。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笔者紧扣语文要素,从三方面入手,即编者意图、单元重点、文本要点,深入思考与解读,让教学目标的定位更精准。

(一)审视教学意图,聚焦语文要素

教材课文后的习题大多集中提炼了本课的语文要素,既可指导学生自学、自查,又可指导教师逆向推导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从而明晰教学任务,可见研究课后习题也是精准进行教学定位的有效抓手。以下呈现的是《金色的草地》在两个版本中的课后习题(见图3、图4)。

比较课后习题,可以发现人教版的三道课后习题中第1题重视多样朗读,第2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感悟文本,第3题重视积累语言。参照课后题,人教版教材重理解、重积累,在教学内容上更注重了解文本内容、体悟作者情感、读记积累语言等学习任务上,缺少文本个性。

統编教材中该课也设置了三道课后习题:第1题“朗读课文,想象画面”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感悟文本内容,用边读边想象的方式学习作者怎么去表达。第2题通过读文补充内容,指导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多角度细致观察的方法——按时间顺序进行有序观察,从某种景物的色彩、变化等不同角度进行细节观察。第3题明确观察主题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并让同学交流观察所得。这三题都紧扣语文要素,落实观察的要素,既突出人文主题的落实,又突出了语文要素的落实。

基于以上剖析,就会发现统编教材的课后题涵盖了知识点、能力点,聚焦语文要素,我们可以据此明晰本课的学习任务为: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重点研读第三自然段,落实“细致观察”的语文要素。根据提供的句式,并尝试表达。3.紧扣“变化”主题,迁移言语形式,链接课堂内外。

(二)围绕单元重点,明晰语文要素

“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篇章页中明确的语文要素,也是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和准绳。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围绕单元重点,从语文要素出发,深入解读文本,有清晰的目标导向,让教学目标的设定更精准。

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对于单元重点语文要素的体现,各有侧重,如《大自然的声音》一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声音词语的生动,以背诵形式加以积累;《父亲、树林和鸟》一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语言,以抄写的形式加以积累;《带刺的朋友》一文的重点是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以及称呼中蕴含的情感,以复述形式让积累的语言得到内化,进而灵活运用。三篇课文虽然从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地落实语文要素,但彼此之间又互相联系,一脉相承。在教学中,要树立整组意识,把单元重点语文要素贯穿整个单元教学,稳步落实,循序推进[4]。

基于以上认识,可见《带刺的朋友》这一篇课文是用来“练兵”的,学习重点应该是围绕“感受语言”这一语文要素,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多方面、多层次地进行训练,从而真真切切地体会生动的语言,确保这一语文要素得以落实。

(三)反复斟酌推敲,精准语文要素

除了单元篇章页中明确而独特的单元语文要素,课文中的课后题往往也提示了要落实的语文要素。为了更好地落实教科书的编排意图,教师备课一定要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和课后练习题,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教学目标的制定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是常规教学目标,落实课文承担的识字、写字、积累词语等常规性内容;第二是单元重点目标,落实语文要素;第三是学段或学期目标,落实教科书在本学段或者本学期所设定的目标。

例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围绕这一语文要素,教材排编了《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四篇课文。其中,前三篇是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根据课后题,《古诗词三首》意在让学生初步知道景物描写中有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四季之美》让学生具体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鸟的天堂》一文,让学生初步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月迹》是篇略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根据语文要素和课后练习题,《四季之美》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认识“旷”“怡”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字,会写“黎明”“红晕”等13个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和用词独特;

3.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4.仿造课文,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其中,目标1是常规目标,这一目标的制定的依据是课后生字表、写字表和词语表等相关的内容;目标2是学段目标,落实高年级理解文章的要求,制定的依据是课后题第一题;目标3、4是单元重点目标,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制定的依据是课后题第二题及选做题。

这样的目标任务,紧扣语文要素,促进语文要素的梯度发展,使训练的角度更多元,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发挥,助力“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一语文要素的顺利落实。整组课文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使教材更全面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更加扎实有效,更加灵动深刻,更加丰厚充实。

综上,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呈散点分布,教学中要善于前后勾连,连点成线,梳理出不同要素的教学链,以便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地分步推进。教师围绕语文要素就可以准确地把握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教得准、学得透、用得活,一课一得,得得相连,逐渐形成语文关键能力。

[参 考 文 献]

[1]滕衍平.让语文要素在学习活动中自然落地[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8(11):4-7.

[2]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J].小学语文,2016(9):4-13.

[3]闵慧.“要素突破式”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J].小学语文教学,2019(5):10-12.

[4]郑宇.把握要素之间的关联 明确单元教学定位[J].小学语文,2019(3):43-46.

(责任编辑:武 亮)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教学目标小学语文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