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2021-10-16覃碧霞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文学素养高中语文

【摘 要】本文以《故都的秋》教学为例,论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做法,提出立足阅读鉴赏培养文学认知情趣、立足表达交流培植文学审美思维、立足写作应用培育文学创作素养等策略,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学素养 《故都的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8-0045-02

所谓文学素养是指个体在文学鉴赏、文学交流与文学创作等层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水平。《故都的秋》在高中阶段属于必修类散文名篇,作者郁达夫将偌大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融入对秋景的描写中,以“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细腻地勾勒了秋的味道,可谓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典型范本。本文立足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写作应用等三个层面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立足阅读鉴赏,培养文学认知情趣

(一)在阅读兴趣中激发文学认知

经典文学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在于其在不同时代所散发的源源不竭的语言和内涵魅力。教师要善于设计文学鉴赏的形式,创新文学阅读模式,开放阅读交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认知解读,促使学生乐于参与并主动进行经典文学的阅读欣赏。在《故都的秋》教学中,教师要以鉴赏为目标、以阅读为手段,分步完成教学设计。一是善于“留白”阅读。“留白”为学生自主阅读腾开思维空间,使学生可以在自由氛围中沉下心阅读、发挥想象力阅读,既能对“故都的秋”产生意象共鸣,也能由此延伸到不同地域的“秋色”“秋味”。如此,学生自然会对文本语言形成感性认知,能更贴切地理解郁达夫笔下的秋景。二是营造情境阅读。不同的散文,在所表达的景物、意象、意境等层面都有所差异。针对《故都的秋》文本意境,教师要紧抓学生的思维关注点与薄弱点,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影音视频等形式为学生展现秋天之美,重点表现《故都的秋》中“秋院”“秋槐”“秋雨”等意象色彩,帮助学生深度进入郁达夫的文本情境,在写景艺术与情感表达层面形成高度认同。

(二)在审美情趣中激活文学理解

散文之美在于语美、景美、情美。《故都的秋》采用了大量的艺术表现手法,为读者展现了雅致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之美、韵律之美。教师要利用好《故都的秋》这一经典文本,将自主鉴赏与引导鉴赏相结合,加深学生的审美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一是要关注其语言之美。这里的语言关注所指为风格与韵味上的品析。从全篇来看,《故都的秋》在遣词造句上较为讲究,语言凝练而无赘述,整体语言美感颇佳。从开头郁达夫便以“清”“静”“悲凉”直击故都之秋滋味,其后的句式又在骈散之间切换,读来节奏变化较多,表意丰富。如“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连续三个“下得”让文字似乎沾染了故都的秋味,在朗讀中愈加浓厚。二是要体察其修辞之美。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境,郁达夫从不吝啬语言的雕琢。在《故都的秋》中修辞的使用随处可见,如“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拟人手法下,秋蝉之鸣叫俨然富有生命情感的灵物。再如“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很显然,作者的主观理解让北国之秋在与南国之秋的对比中更具秋之韵味。这些都可成为挖掘修辞之美的文本所在。三是要鉴赏其韵律美。如“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其中“深沉”“幽远”“严厉”“萧索”四词,分别以1个“平平”、3个“平仄”的韵律出现,避开了表意磅礴的跌宕起伏,极其符合作者所描写的优雅苍凉之景,突显了音律之美。此处如果教师能带领学生反复品味,阅读鉴赏将变得更有深度、更具美感。

(三)在审美情境中激起文学共鸣

文学素养的培养一方面依托于特定情境下的辅助性理解,另一方面则需要在长期的环境熏陶下,让学生理解文学情感,感知文学魅力,形成文学鉴赏的行为自觉。从《故都的秋》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其中关键的意象点,可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粗线勾勒故都秋景,并在景物的欣赏与理解中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一要聚焦“故都”二字,诠释故都北平对王朝兴亡、英雄起落、人生春秋的见证,理解“故都的秋”实质也是“人生之秋”。二要聚焦“秋”,理解作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辗转躲避、痛失爱子以及在悲惨经历后的淡然与凄美。如此而往,学生自然会嗅到来自“落蕊、蝉声、秋雨”等意象的味道,听到花开花谢的自然之声、人生起落的情感之声,进而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二、立足表达交流,培植文学审美思维

(一)在主题理解中有效互动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故都的秋》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师生互动的机会,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故都的秋》的主旨内涵。一是教师的文学底蕴决定师生互动的质量。语文教师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学底蕴,对学生鉴赏方向的把握极为必要。就《故都的秋》而言,由于各时代学者素养及鉴赏视角的差异,其解读过程与认知结果也有所不同,教师可供选择或遵从的思考空间更为宽泛。如《故都的秋》的主题着力点,究竟在“具有怀旧意味的故都”还是“寄寓苍凉愁闷情绪的秋”?二是教师的教学点拨是学生文学审美的关键辅助。语文教师不仅要加强知识储备,更要在方法经验上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以必要的支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我见解与认知,充当学生见解的分析者与评价者。如对《故都的秋》中“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南方没有秋天”,没有可比性;也有的学生提出就跟鲁迅描写的“北国的雪”一样,北国的秋也有其深厚的韵味,是彻底的、纯粹的“秋”。教师要细加分辨、合理评价、善于取舍,穿针引线地点拨和指导学生,使学生获得启发并分享精辟见解。

(二)在感悟语言中诵读交流

《故都的秋》言之为“悲秋”,但感之为“凄美之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咀嚼文本经典语言,学会品味和捕捉文章的美感,形成良好的文本诵读习惯。一是引音乐导品读。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故都的秋》朗读MV,形成音乐性范读,这对刺激学生认知感官、强化审美理解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可将钢琴曲《秋日的私语》等相关音乐用作朗诵背景音乐,要求学生在教师范读过程中聆听品味,鼓励学生也在音乐声中展开自主诵读,形成个性化品味与展示。二是选经典片段多轮品读。《故都的秋》中优美的语言随处可见,教师可设置活动让学生自主去摘选经典部分。如“秋槐落蕊”中的一段:“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其通过摹状式描写给读者展现了落蕊满地的美感。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化品读、小组互读、师生共品等,从而强化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三是评诵读心得享感悟成果。学生作为阅读文本的主体,其个体感受是最真切的。《故都的秋》全篇都在向读者营造茫然无际的凄凉秋境,情感真挚,抒情浓烈,内心独白与秋景相互交织。学生在阅读中也必然存在不同的感受。如果教师能够鼓励学生将这些心灵层面的感受分享出来,经过取舍修正后便会成为全班的阅读学习成果。这是极为宝贵的智慧资源,也是学生经验与认知的直接移植。

三、立足写作应用,培育文学创作素养

文学素养的培养,写作应用几乎是其终极目标。在《故都的秋》教学中,教师要锁定这个目标,并围绕学生创作素养的培养,进行仿写名句、即兴习作等层面的设计与训练,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意识与创作素养。

(一)从取材中学习经验

《故都的秋》将“故都”与“秋”两个点结合起来,一下子使得散文基调有了深厚的韵味。作者郁达夫在取材时,更加重视其所表达的典型寓意,并未循着秋高气爽的视野,而是细处着手选择喇叭状的牵牛花、秋槐中的落蕊、衰弱残音的秋蝉等作为表达意象,霎时秋天之萧瑟、寂冷及凄清都笼罩起来,显示了“以小见大”艺术表现手法的妙处。教师可组织学生根据自我心境与固定话题选择“地名/地点+季节”作为取材,如“小院的秋”“通州的冬”等,通过精雕细琢选取意象,进一步理解选材的重要性。

(二)从结构中学习经验

《故都的秋》结构自然清晰,按“总分总”的结构设计,主体部分以“秋院”“秋槐”“秋雨”等有序布局,形成“形散而神不散”的行文特点。教师可按照选材进行结构布局示范,如“小院的秋”先总述其特点,然后选取墙上的爬山虎、菜园的蛐蛐、瑟瑟的秋風等作为主体景物,最终收束全文表露心情。同时也可鼓励学生按照一定思路进行谋篇选景,逐步培养学生在作文框架搭建方面的能力。

(三)从语言中学习经验

有人评价《故都的秋》为“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其中既有语言的清新脱俗,也有情感的真切可感。语文课堂要成为有韵味的课堂,语言品析是必要内容。一方面,教师可进行语言赏析展示,选择经典文本从修辞、句式等层面进行欣赏评价,如“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漏”字之精妙,比喻之贴切,都是用来分析展示的部分;另一方面,提倡语言仿写,针对《故都的秋》中的经典句子,展开适合情境的句子仿写,如“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等句子,让学生熟练仿写的同时,更加真实地理解修辞之美。这也是学生文学语言积淀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故都的秋》具有极高的文学教育价值。无论是主题思想、结构布局还是语言艺术,教师都可牵引学生沉入文本进行鉴赏,不断强化学生的文学认知情趣、文学审美思维及文学创作素养;同时,围绕《故都的秋》进行理性拓展,通过关联性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学资源积淀,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叶荣.谈《故都的秋》的文本建构方式[J].中学语文,2021(9).

[2]郑书妍.故都之秋,哀而不伤:《故都的秋》文本解读[J].湖南教育(B版),2020(11).

[3]于广清.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对策[J].求知导刊,2020(40).

【作者简介】覃碧霞(1970— ),女,壮族,广西钦州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文学素养高中语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浅议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