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活动带来大能量

2021-10-16韩静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实践活动渗透德育

韩静

【摘 要】现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电子产品,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如何开拓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品德修养,成为教师们的首要工作任务。本文提出,要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实践活动 渗透 德育

当今社会正处于科技与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电子产品,参加实践活动越来越少,导致动手操作和探究新知的能力越来越弱,道德意识也越来越淡薄。因此,如何通过引领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开拓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品德修养,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健康地成长,成为教师们的首要工作任务。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参加了女儿的陶艺学习班,在那里认识了“黏土”。当一幅幅色彩艳丽、生动鲜活的作品呈现在眼前时,笔者灵机一动:何不用这些可爱的黏土点亮学生们的学校生活呢?经过筹划,我们班的“小蜜蜂黏土DIY实践小组”很快就成立了。

一、师生在课程中共同成长

由于学业原因,学生们见识很少,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就更少,但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当初次展示“黏土”時,在学生们一双双纯净的眼睛里,笔者看到了惊奇,更看到了渴望。

1.初次尝试,困难重重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由于没有这方面的教学经验,笔者错误估计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当讲完如何“制造基本形状”时,笔者就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结果状况频出,比如:一个简单的“水滴状”被做成了长条形,一个“球形”,怎么也搓不圆。笔者这才认识到:原来手工制作不是给学生们讲讲就可以的,教师必须要亲自动手示范,而且要把制作手感和制作技巧告诉学生,必要时还得手把手地进一步指导。手工课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最终,一个小时的课上了一个半小时,笔者累得满头大汗,可学生们看着亲自做出来的作品,个个都是那么愉快、那么兴奋。

2.以课程为载体,渗透品德教育

黏土虽小,但带给学生们的收获却很多。在每一堂手工课上,笔者都会把品德教育渗透其中。比如在“制作青岛世园会吉祥物‘青青”这堂课上,笔者对学生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在课下查找有关世园会的资料,了解“青青”的由来;第二,小组要共同调色,黏土有限,不能浪费。学生们表现都非常踊跃,但大家一起调色时出现了意见不统一的问题,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基本的颜色都没有调出来。看到这种情况,笔者并没有插手去分配任务,只是轻轻地说:“请各小组注意时间,想一想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效率。”学生们长大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和思考能力,最终大家都在规定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了任务。课后,学生们在日记中写道:“在小浩的帮助下我用蓝色和白色调出了浅蓝色,最后捏成了青青。”“我们混色的时候许多人都参与了进来,混成了‘巨大的球。”“陈信心帮我们调色,手都快没知觉了。”学生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欣赏别人、学会了互相谦让……

3.在黏土制作中,传承中华美德

通过了解,笔者发现学生们对中国传统节日不甚了解。是否可以把黏土制作与重大节日结合起来呢?在教师节前夕,笔者组织学生制作钥匙环,送给喜欢的任课老师;在端午节,组织学生制作黏土粽子。当一个个成果摆上展台时,同学们沸腾了!“哇,粽子也能长翅膀啊!”“你看,你看,雪花棕!”“哎呀!我怎么没想到可以在粽子尖儿上亮一颗小星星呢?”有赞叹,也有遗憾,同学们还评选出了“最美粽子”“最佳创意粽子”。在获奖同学的感言中可以看出,学生们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感悟到了“认真”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关键,不仅仅是手工制作,更包括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图1为部分同学手捧自己制作的“粽子”,开心地拍照留念。

4.巧手绘制同学友谊

学生们渐渐长大,逐渐把对父母等亲人的依赖转向朋友,对同学间的友谊有着强烈的渴望。但大多数学生都在家中“唯我独尊”,让他们懂得互相尊重和谦让尚可,要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人,难度较大。因此,笔者设计了“制作爱心笔筒送给自己的好朋友”这一活动,来激发他们主动关注和关心朋友的意识。

二、多元拓展为学生打开创意的空间

课堂学习时间有限,学生往往无法尽兴。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兴趣,延伸课堂。在教学“鸡妈妈的爱”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对制作课表意犹未尽,教师就延伸了课堂——组织了一次作品展览。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课程表,并参加展览。学生充分体验了制作活动的乐趣,提高了综合审美能力。图2为学生们正在手工制作作品,图3为学生们制作的“鸡妈妈的爱”这一主题的部分作品。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笔者都十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经常性地展示他们的作品。学生只要稍有进步,笔者都及时表扬予以肯定,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作品来扮靓自己的房间、美化教室、馈赠同学,并给其他班级爱好者当小老师,传授技艺。

三、在课程感悟中体会和评价

为了让参与制作的学生每堂课都有所得,笔者精心设计了题为“忙碌的小蜜蜂,收获了好心情”的评价表。通过设置“你的作品名字是什么?”“制作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你的团队发生了什么值得回忆的事情?”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畅所欲言。但时间长了,个别学生就产生了应付的心理,笔者因此又要求学生撰写活动日记、评选优秀作品。同学们踊跃参与,兴致高昂。孙小涵在日记中写道:“好久没如此放松地上课了,我无比欢快,就像一只鸟儿从笼子里解放出来了一样。”孟方杰则在日记中编了一首打油诗:“日照香炉生紫烟,不觉来到粽子店。口水流了三千尺,只能看来不解馋。”类似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对这一课程的喜爱,也可以看到学生们在课程中的收获和改变。因此,在每次课程结束后,笔者都会写下自己的心得,相信哪怕只是只言片语,对今后的教学都会有帮助。

一学年很快就会过去,浏览着一张张照片,翻阅着一份份课程反思,回顾着学生们在活动中的点点滴滴,一份份收获呈现在眼前:学生们学会了创新、学会了合作;收获了喜悦、收获了友谊、更收获了一份自信。而笔者却收获了对学生们的一份耐心;收获了一份美好的心情;更收获了学生们对笔者的一份真挚的感情。

【参考文献】

赵蒙成.“立德树人”视域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品质提升[J].课程·教材·教法,2019(12).

猜你喜欢

实践活动渗透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