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联结点,提升学生阅读质量

2021-10-16孙利华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8期

孙利华

【摘 要】联结是让学生阅读走向深度的有效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单元选文、单元导语、课后练习、写作背景,阅读引导的相关联系入手,引领学生运用联结的策略阅读,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统编版语文教材 学生阅读 联结策略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将眼前的阅读文本与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展开各种关联,帮助自己理解文本,这就是“联结”。“联结阅读”策略是学生最容易掌握的策略之一,运用联结策略阅读可以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深刻理解,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质量的目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现阅读内容与其他要素的联结点,引领学生运用联结策略进行深入阅读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单元选文之间的联系入手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有一定联系,教学时,教师要能够从单元选文的整体架构入手引导学生阅读学习,帮助学生巩固单元所学知识,突破学习难点,提升阅读水平。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从这个单元的选文来看,古诗三首中《山居秋暝》《枫桥夜泊》这两首古诗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都特别形象、生动、传神,因此,在古诗三首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作为这三首古诗的联结点,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时候把这些古诗中作者用动静结合手法描写的诗句画出来,反复诵读品味感受,动静描写手法在每首诗中的表达妙处。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把本单元语文园地中《渔歌子》这首词和古诗三首的教学进行联结,让学生找出《渔歌子》这首词中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描写的词语,引领学生感受其表达妙处。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动静结合描写手法的感受更加深刻,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山居秋暝》《枫桥夜泊》这两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从教材选文的视角出发,引领学生把语文园地中的《渔歌子》这首词与这两首古诗联结在一起进行教学,使得“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一语文要素在课堂中得到了有效的落实,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从单元导语与文本的联系入手

统编版语文教材主要以单元主题编排单元结构,单元导语内容与单元课文及“交流平台”“语文园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单元导语出发,找准它与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结点,启发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

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尝试用点面结合手法记一次活动”。由此可见,本单元的写作目标是以语文要素为训练点与落脚点的,学生们在阅读中学习到的表达方法对学生掌握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进行写作训练有着促进与推动作用,因此,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开国大典》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从群众入场到游行结束,课文中总共写了几个场面,哪个场面描写给你的感觉最为深刻?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回想在自己参加过的活动中,对哪次活动的印象最深刻?在这次活动中,活动流程是什么?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场面?这样教学,把阅读与习作联结起来,不仅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联结,还是文本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联结,这样的联结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习作的信心与动力,降低了学生的习作难度,促进了学生阅读与习作能力的提升。

在《开国大典》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引领学生感受文本中的场面,另一方面引领学生回想生活中的活动场面,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使学生的阅读不再局限于阅读本身,而是学会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只有这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受才会更深刻,表达才会更加丰富。

三、从搜集历史背景的写作资料入手

阅读教学中有些课文的年代或者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差甚远,学生对学习内容也就很难会有深刻的感受与体会,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呈现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把阅读内容与背景资料进行联结,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阅读理解难度,达到对文本内容深刻解读的目的。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一课为例,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热爱祖国”。这篇课文节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文中主要以激昂的语句诉说了中国人的强国梦想。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不了解梁启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那么他们对作者为什么说“美哉,我少年中国!壮哉,我中国少年!”就很难有深刻的感受与体会,于是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补充一些关于历史背景的资料,通过联结背景资料与《少年中国说》的原文内容,学生们明白了题目中的“少年”一词是基于日本称我们中国为“老大帝国”,作者非常不满,因而愤然以“少年中国”回击,预示着中国的将来像少年一样生机勃发,蓬勃向上。通过教师的拓展教学,学生们对作者号召“中国少年”创造“少年中国”的美好愿望感受也就更为深刻了。

在《少年中国说》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作者的写作主旨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受,教师从课文内容的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以及原作的联结入手,引领学生深入品读感受,这样教学,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了解与把握更为深刻,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品质。

四、从课后练习的提示与要求入手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为学生的阅读思考提供了方向,教学的时候,教师根据课后练习中的提示引领学生把相关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阅读联结的过程清楚地展现出来,使学生的阅读情感与练习相融合,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能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个要求其实就是属于文本内部的一种联结阅读,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提取相关信息,抓住阅读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另外,课后练习中结合搜集资料,以及教材阅读链接中的内容是属于文本与文本之外相关内容的联结阅读,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教师要能够依托课后练习使学生感受作者对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的痛恨,对侵略者的痛恨,以及对祖国文化遗产被损坏、掠夺的惋惜,这样教学,学生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受更加深刻。

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课后练习中,练习内容不仅指向了文本内部的联结,而且也指向了文本之外的相关內容的联结,教师依托课后练习对学生进行联结指导,可以深化学生的阅读情感认识,从而走向阅读的深处。

五、从浅层与深层的阅读引导入手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不参与学生的阅读,只是让学生自己读课文,那么,学生们的阅读也只是停留在关注文本的表层信息之上,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恰当问题的引领,使学生在阅读联结策略的指引下,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由浅层走向深层。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为例,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和点拨,学生们在阅读课文以后感受到的大多是作者小时候的“摇桂花乐”以及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如能让学生从作者的生平入手,结合文中的“小时候”,家在温州;“念中学的时候”,家搬到了杭州;并且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60岁了,这样一来,学生从作者小时候的“摇桂花乐”,以及当她在60岁写这篇文章的心境变化中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童年的“乐”,更多的是作者对母亲、对家乡的思念,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从肤浅走向了深刻。

在《桂花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把握与作者的一生的经历联结起来引领学生思考,那么,学生对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会更加深刻,让学生的阅读感受体验起于文本而又归于文本,走进了阅读的深处。

总之,在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背景下,结合学习内容与学生特点,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联结点,引领学生运用联结策略进行阅读、学习,可以深化学生的学习认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