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课程故事:我们与虫虫生活的日子
2021-10-16张潮
张潮
幼儿似乎天生与自然有着一种必然的联系,他们对自然界的动植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在一次探索自然角时,幼儿发现有些菜叶上有洞洞,这引起了他们的讨论和追踪研究。“为什么会有洞洞?”“洞洞是被谁咬的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的课程故事开始了。
初遇小虫子
一天在户外活动时,甜甜和皓皓偶然发现了自然角的菜叶上有小洞洞,他们就蹲在菜叶旁开始讨论:
“每个洞洞都是不一样的。”
“有的是圆圆的,有的有点长,有的有点圆。”
“这个洞洞滑滑的。”
其他幼儿看到了,也纷纷聚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看到这一情景,我觉得这是良好的启发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就把“菜叶上怎么会有洞洞”这个问题抛给了幼儿。他们开始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不乖的小朋友偷偷抠掉的。”
“洞洞很小,小朋友手太大了,不会是小朋友抠掉的。”
“是老鼠吃掉的。”
“老鼠啃东西是从边上吃的,这个洞洞在中间呀。”
“是虫子吃出的,我牙齿上的洞洞就是被虫子吃的。”
“那我们要抓到它,不能让它把青菜吃光了。”
经过讨论,幼儿们猜测菜叶上的洞洞是被小虫子咬的,可是他们左看右看,也没有在菜叶上发现小虫子。幼儿垂头丧气地回到教室,又开始研究怎么才能找到小虫子。
“带一个放大镜,虫虫太小了,我们看不见。”
“带一只大公鸡过来。”
“不行,公鸡也会吃青菜的。”
“把我们幼儿园的鸽子拿过来。”
“鸽子会飞走的,它不听话。”
“带一个网兜,把它网住。”
“带上手电筒,虫虫白天会躲起来,天黑了就出来了。”
我一边听着幼儿的讨论,一边用笔把他们的想法记录下来,然后请幼儿对所需要的工具进行投票选择。
第二天,幼儿带着放大镜、手电筒、网兜等工具兴冲冲地开始了寻虫之旅。虽然大部分幼儿在前一天讨论时兴致很高,但是在找到虫虫后,有的幼儿有些害怕和退缩,他们从青菜旁站起来跑开一段距离后,脖子伸得老长观望自然角这边的情况。还有部分幼儿依旧围在青菜旁。小宝拨开菜叶,手疾眼快地捏住小虫子,把它往地上一丢,妍妍抬脚就要踩,瑞瑞立刻从地上捡起虫虫,放在手掌心。我问妍妍:“你为什么要踩虫虫呢?”妍妍说:“虫虫把我们的青菜吃掉了,我就要踩死它。”其他幼儿拦住了妍妍,有的说:“它是毛毛虫,可以变成漂亮的蝴蝶。”还有的说:“这是一条爱吃青菜的虫虫。”最后大家经过讨论,决定把小虫子带回教室。
教師反思:在寻虫的过程中,按照对待小虫子的态度,幼儿可以分成三类群体:第一类幼儿,害怕小虫子,对未知的生命体抱有畏惧的态度。第二类幼儿,漠视小虫子的生命,缺乏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和珍视,粗暴对待其他生命体;第三类幼儿,能主动接近小虫子,愿意接触大自然。从前文不难看出,仅有小部分幼儿愿意主动亲近自然和自然界中的动物。出现这种状况,很大的原因是幼儿大多生活在钢筋水泥打造的城市中,缺乏和自然的联系,无法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立足于生命教育视野,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幼儿亲近自然呢?考虑到幼儿的生理特点,作为生命教育资源的生命体必须是直接的、现实的、可观可感的,所以我们请小虫子来我们班做客。希望能够加强幼儿和自然的联系,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爱护和崇敬之情。
小虫子来做客
1.小虫子不舒服
把小虫子请到班级以后,幼儿每天都很关心它们。一天吃完点心,涵涵兴冲冲地跑到益智区去探望虫虫,他伸长脖子盯着虫虫说:“老师,虫虫长长的、一节一节的,身上有好多细细白白的毛,还有小小的脚。它肯定就是毛毛虫。”我问他要不要摸摸虫虫,他冲我摇了摇头,说着“我害怕”就跑走了。“老师,我不怕,我来摸。”阳阳很神气地拍着胸口跟我说。“那你要小心一点,轻轻地摸,不要吓到它。”玥玥在一旁提醒道。阳阳伸出食指慢慢地探出去,刚一碰到,小虫子就缩起了身子。阳阳说:“毛毛虫弯弯的,像一个香蕉。”过了很久,小虫子一直保持着弯弯的状态,幼儿开始疑惑。“为什么它一直不动啊?”“阳阳你是不是弄疼它了?”“它被阳阳吓到了,身体不舒服就卷起来了。”我说:“可能虫虫现在真的有点不舒服,所以它把自己缩起来了。小朋友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你们会想干什么呢?”幼儿七嘴八舌地说:“我会想睡觉。”“我要妈妈抱抱我。”“要安静一点,我爸爸说吵吵的,更不舒服。”于是,幼儿慢慢地压低了音量,把虫虫轻轻放回了益智区。
教师反思:每个生命体都有生命觉,能够连接个体对生命大事的觉知。虫子在遇到未知的触碰时,本能地会缩起来,正如幼儿突然间遇到未知的事物也会躲开。幼儿在与小虫子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开始关注到小虫子是不是不舒服、感到害怕,产生了同理心。小虫子缩起来这一行为激发了幼儿共情的能力,许多幼儿对小虫子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这将使得他们在日后的人际交往中重视他人的身体反应,关注他人的情绪变化。
2.律动毛毛虫
户外游戏玩滑滑车的时候,大部分幼儿都是肚子贴在滑滑车上趴着滑,仅小宝一个人背躺在滑滑车上,手臂向后攀在滑滑车边缘,两脚往前蹬。我上前提醒他,这样的动作很危险,他对我说:“毛毛虫就是这样一弯一弯地往前爬的。”小宝的言行启发了我,幼儿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小虫子后对它们的爬行方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自发地去模仿。于是,回到教室后,我就组织幼儿模仿小虫子活动。
“虫虫是慢慢爬的。”瑞瑞两手撑在地板上,屁股高高翘起,手脚并用往前爬。“虫虫爬的时候是一弯一弯的,不是一直弯的。”萌萌下半身贴在地面,手掌撑起前半身,试图用上肢力量带动身子往前爬,但是没有成功。“我会。”小羊躺在地上,两手自然放下贴在裤边,他同时弯屈两个膝盖,借助手臂力量往前爬。“虫虫是一节一节的。”妍妍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我抓住机会发问:“怎么才能表示一节一节的呢?”欣欣说:“开火车就是一节一节的。”然后她就两手拉着前面小朋友的帽子开始摇头晃脑地走了起来,其他小朋友也自发地拉着前面小朋友的帽子走了起来。
教师反思:幼儿通过前期观察小虫子的运动状态获得虫虫爬的经验,在实践、讨论、再实践的过程中一步步模仿体验小虫子的运动方式。“像虫虫那样爬”的活动无形中拉近了小虫子和幼儿的距离。
3.有趣的??
幼儿越来越喜欢和小虫子亲近,他们会摘了菜叶喂虫虫,在喂食的时候他们发现小虫子拉出了绿色的??。“咦,虫虫旁边是什么呀?”“绿绿的,一小点。”“好像是虫虫拉的??。”“是不是虫虫吃绿色的叶子,就拉出绿色的???”“如果吃其他颜色的蔬菜是不是就拉出其他颜色的??呢?”
有了这个疑惑后,幼儿开始讨论要喂小虫子吃什么东西。
“吃草吧。”
“吃树叶吧。”
“草和树叶都是绿色的,看不出来的。”
“小白菜,白菜是白色的。”
“还是吃青菜吧,我弟弟换奶粉就吐了,不可以随便换吃的。”
“胡萝卜,胡萝卜是橘黄色的。”
“紫色的菜。”
“什么是紫色的菜呀?”我追问。
孩子们支支吾吾地说不上来了,我打开电脑上网搜索,幼儿对比图片,认出了紫甘蓝。
第二天,幼儿带来了多种颜色的蔬果,原本不敢靠近小虫子的好好拿着红色的火龙果喂小虫子,小虫子却一动也不动。“它不喜欢喂饭,让它自己吃吧。”娴娴说。然后,好好就把虫虫放在火龙果上,大家默契地走远些。但小虫子一直没有吃。幼儿又尝试了其他的蔬果,小虫子还是没有吃。
教师反思:幼儿通过敏锐观察,发现了小虫子大便的颜色和它吃的食物颜色相同,主动提出了感兴趣的问题:“吃什么颜色的食物,拉什么颜色的??吗?”在研究小虫子吃什么蔬菜时,他们知道了常見蔬菜的颜色和形状,认识了紫甘蓝;在喂养小虫子的环节,原本害怕小虫子的幼儿勇敢地接触它,并知道要保持安静、离得远一点,不打扰小虫子。这种转变,表明他们开始把小虫子当作朋友。
虫虫睡觉了
正当幼儿还在研究虫子大便的时候,天气突然降温了,幼儿发现小虫子缩成了一个球,一动也不动。虽然小虫子不动了,但是幼儿每天还去探望它并做好记录。
“天气冷了,它被冻死了。”
“它睡着了,睡觉了就不会动。”
“它被我们带到小一班,找不到家,伤心了。”
“冬天到了,它要冬眠了。”
有幼儿在交流中提到小虫子冬眠,但是大部分幼儿并不了解冬眠的真正含义,而且,虫虫到底怎么了?我们选择给幼儿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通过感官体验、讨论猜测、观察记录等一系列自发的活动探究小虫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避免过多地灌输,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等待小虫子睡醒的日子里,幼儿从家里带来了很多资料以及其他小虫子。他们勇敢地在集体面前向同伴介绍自己带来的虫子。 “我带来的这个是蚂蚁,它黑黑的。”“这个是七星瓢虫,它的身上有一点一点的。”“它叫蜻蜓,像小鸟一样可以飞。”“这个是毛毛虫变的蝴蝶,五颜六色的,最漂亮了。”幼儿还把带来的虫子送到自己建构的“高楼”中,不同的虫子住在不同的“楼层”,幼儿不时去“高楼”看望它们,并做好记录。此外,还有幼儿在美工区尝试画各种小虫子。
教师反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尊重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创设温馨、轻松的环境让幼儿在自由的活动中认识了不同的生命体,体会到生命的多样性。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自由应该包括智能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智能的自由是给儿童以活动的自由使其智力得到发展。”在等待虫子睡醒的日子里,幼儿交流自己认识的虫子,仔细观察并尝试记录虫子的状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地运用架空、垒高、围合等技能为虫虫搭建高楼,运用拓印、简单添画的技能画出虫虫的形态。在这些活动中,他们的倾听表达、合作交流、观察感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等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再见了虫虫
经过了将近两个礼拜的等待,小虫子有了新的变化,幼儿发现房子里有小昆虫在飞,它到底是谁呢?幼儿又产生了分歧。
“它变成蝴蝶了。”
“不是蝴蝶,它灰灰的。”
“蝴蝶是彩色的。”
“它是蚊子,拍死它。”
一起查阅资料后,我们确定这个小昆虫是蛾子。又有幼儿观察到,蛾子一直在小房子里飞来飞去,四处碰撞,提出让它去住更大的地方;也有幼儿不舍得让它离开。最后,我们约定让蛾子在小一班待到玩滑梯那天。可是没过两天,蛾子突然死了。老师先发现了这个事情,但决定不告诉幼儿,想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很快,就有幼儿发现蛾子不飞了,躺在房子下面。有幼儿说蛾子又冬眠了,它休息了。直到有幼儿说:“老师说,它死了,我早上听到的。”这下所有幼儿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过了一会,有个幼儿说:“要把虫虫送到虫虫医院。”于是大家把它带到“小医院”去抢救。抢救无效后,大家就和蛾子告别,让它在土里好好地睡一觉。
教师反思:从虫虫来做客开始,幼儿见证了一个生命体的成长、蜕变、凋零。他们在与虫虫的相处过程中逐渐卸下了心防,试着从虫虫的角度思考、关注虫虫的行为,尝试亲近大自然,与自然界中的动物相处。对于蛾子的死亡,因为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死亡还没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还不知如何处理。
教师思考
幼儿对自然角菜叶上的洞洞感到好奇,迫切地想要弄清楚洞洞的来源。成人可能会不屑一顾,而幼儿却用充满好奇的眼睛去观望,用充满灵性的耳朵去倾听,还会伸出活泼好动的小手去触摸。青菜上的洞洞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进而让幼儿发现了小虫子。为此,我们顺应幼儿的需要,以虫子为切入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与幼儿一起了解虫子的有趣之处。在和虫子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幼儿对于虫子的态度从一开始的畏惧、漠视,到后面的喜爱,再到愿意与虫虫有身体接触,有了很大的变化。幼儿也逐步培养了亲近自然、关爱自然的情感。
但是,活动后期虫虫的死亡还不能被幼儿所理解。后续我们会通过呈现绘本(如《爷爷为什么穿西装》《一片叶子落下来》)、电影(如《寻梦环游记》)等资源让幼儿初步了解死亡这一概念,并且准备通过谈话活动进一步了解幼儿对于死亡的认知情况。教师还会抓住幼儿生活中最普遍的现象,譬如地上的落叶、死去的昆虫、离去的宠物,清明时节祭拜先人的仪式等,视幼儿的实际情况逐步渗透死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