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规范幼儿园动物饲养活动的经验与启示

2021-10-16张伟琴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标准动物儿童

张伟琴

“幼儿与动物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他们如同爱自己一样关爱动物。”[1]美国学者伯恩认为动物是幼儿的“第四位老师”,[2]动物的出生、死亡、典型行为等,均能成为教师可利用的教育契机。幼儿园里饲养动物是早期教育者实施动物教育的常见手段之一,教育价值早已得到公认。不过在实际饲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解决,如幼儿动物学习目标不明确、饲养动物方法不规范等。据统计,在1400多个获得全美幼教协会认可的项目中,近三分之二(879个)报告说教室里有动物。[3]在美国各州早期学习标准中,专门提出了幼儿动物学习的目标。另外,也有一些规定用来管理早期教育机构的动物饲养活动。本文旨在梳理美国早期学习标准中提出的幼儿动物学习目标,以及用来管理幼儿园动物饲养活动的规定,介绍其经验,总结从中获得的启示。

一、美国规范幼儿园动物饲养活动的经验

1.各州早期学习标准指引幼儿动物学习方向

制定科学、规范的动物学习目标,是幼儿动物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顺利开展动物教育的保障之一。幼儿园饲养动物,就是为了帮助实现特定的幼儿学习目标。为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美国各州政府在联邦政府的号召与资金支持下,在21世纪初先后制定了适合本州的早期学习标准,内容涵盖儿童发展的各个领域。在其科学领域中,就有专门提及动物的“生物科学”子领域,或在“科学知识”子领域下有关于动物的内容标准和行为表现指标。这些标准明确了各个年龄段幼儿动物学习的目标,涉及幼儿应掌握的动物科学知识、探究动物的方法,以及对动物的积极情感态度。通过NVivo11软件分析了美国51个州的早期学习标准中的有关内容后,总结其主要关注点如下:首先是幼儿能观察、讨论当地环境中的各种动物,调查和解决与动物有关的问题,并能用多种方式表征探究结果。其次,幼儿能描述动物特征、区分亲代与子代间的异同点;能解释观察到的动物身体部位功能;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能說明动物的基本生活需求;能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最后,幼儿能具备并表现出对动物的尊重、理解和同情,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非生物彼此依赖并共享环境。

为帮助早期教育者和家长等能更好地理解、利用标准,标准制定者还列出了幼儿具体行为表现范例与教师可采取的支持性策略,如儿童可能会“在户外探索时捡起蚯蚓或蹲下来看一只蚂蚁”,教师则应该“将户外用作教室或去公园、动物园等地旅行,为儿童的科学学习提供频繁的机会”。

2.动物饲养管理规定保障幼儿的生命安全

动物教育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动物教育的手段多种多样,如动物绘本、动物模型及在线资源等。饲养具有鲜活生命的动物也是常见手段之一,因为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他们更多是在实际行动中认识世界。美国重视制定规则来指导早期教育者合理饲养动物,避免动物对儿童造成的伤害。

美国从联邦到州政府的多个部门都已发布动物管理规定,联邦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在其官方网站上设有“学校与日托中心里的动物”专栏,指导教师和日托中心员工更好地管理教室宠物。该中心还和国家公共卫生兽医协会合作制定了《公共场所预防动物源性疾病的措施纲要》,该文件侧重于预防与管理因饲养动物而可能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此外,州政府部门如马里兰州教育厅、哥伦比亚卫生部门、阿拉斯加州环境保护部门等同样制定了各自的动物管理规定,使其更具本地适宜性。这些管理规定涵盖动物的准入、管理、应急等方面,涉及动物进入教室前后的各个环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动物准入的角度,分析动物源性疾病、推荐适宜动物。总体来说,无毒、无害、小型、非野生的常见动物可以进入幼儿园。第二,动物进入早期教育场所后,教育者要制定动物管理措施,如提前规划动物活动区域,制定照料与清洁动物的规则,成人监督儿童与动物的互动,围绕动物开展基本的安全教育,等等。第三,做好动物伤害应急预案,如事先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对动物的适应情况,让兽医检查确保健康动物进入幼儿园,做好动物狂犬疫苗接种工作,制定动物伤害应对措施,等等。

二、美国规范幼儿园动物饲养活动的启示

1.细化《指南》中的动物学习目标

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与美国早期学习标准的内容实质是一样的,是对我国幼儿在各年龄段末期应该知道什么、会做什么的期望共识。美国在其早期学习标准中提到了幼儿应实现的动物学习目标,我国也有同样的内容表述。但相较于美国早期学习标准来说,《指南》中与动物有关的表述较为笼统与概括。不仅是每个年龄段末期儿童的行为表现指标不够具体,给教师的建议也比较概括。如《指南》的行为表现指标中提到“3岁幼儿能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能注意并发现周围动植物是多种多样的”。同样的行为表现指标,到了早期学习标准中就被具体细化为动物命名、外观和行为特征的观察与描述等七条行为表现指标。因此,幼儿园教师根据《指南》开展保教活动时,需根据本班幼儿特点和已有的动物资源,进一步细化《指南》中的动物学习目标,使之具体明确,不仅能体现对幼儿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发展要求,还能落实为幼儿可被观察到的学习结果。

2.制定幼儿园动物饲养管理规定

为了规范幼儿园的动物饲养活动,美国政府部门已经为所有早期教育机构制定了配套的动物管理规定,但我国尚未有政府层面制定的幼儿园动物饲养管理规定。幼儿园饲养动物早已普遍,但因幼儿身材矮小、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动物本身的物种特点等原因,幼儿与动物直接接触可能会发生各种不良后果,如被动物抓伤、咬伤,甚至感染动物传染病等。另外,广泛流行的动物福利论,也要求饲养者应为动物提供与其习性相适应的生存环境,要能正确饲养动物,并教会儿童正确的饲养方式。因此,幼儿园应根据本园特点,先行制定适合本园的动物饲养管理规定。教育、卫生、畜牧等相关部门也应尽快制定动物饲养管理规定,对可以进入幼儿园的动物种类、卫生管理等内容进行指导,以此规范幼儿园动物饲养活动。

3.各方协同支持幼儿园动物饲养活动

除政府层面制定动物饲养管理规定,美国也提倡社会各方力量对园内动物饲养活动的外延性支持,如兽医可确保动物的疫苗接种,为生病动物提供医疗支持,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饲养指导等。不仅是美国,日本等国的兽医也会为幼儿园动物饲养提供援助。日本文部科学省在兽医协会的支持下,向幼儿园发布了《在学校进行理想的动物饲养》手册,帮助幼儿学习照顾动物的方式,确保动物福利。美国宠物照料信托基金则为教师提供持续性的经济支持,以便教师购买和照料教室中的小型动物,为儿童提供与动物互动的机会。美国早期教育者也重视与家长的交流沟通,提前识别那些可能患有哮喘、皮毛过敏,或恐惧某类动物的儿童,以便教师充分考虑部分儿童的特殊需求。

幼儿园进行动物饲养活动时,需要协同联动政府部门和其他与儿童、动物有关的主体,利用好可获得的社会资源,发挥好教育合力效用,共同保障儿童与动物双方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 南京: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17: 198.

[2] Bone J. The animal as fourth educator: A literature review of animals and young children in pedagogical relationships[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2013, 38(2): 57-64.

[3] Uttley C M. Animal attraction: Including animals in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s[J]. Young Children, 2013, 68(4): 16-21.

猜你喜欢

标准动物儿童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永远幸福
党员标准是什么?
最萌动物榜
留守儿童
动物可笑堂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李敖论标准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