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给小河的诗

2021-10-16王年香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雨花台河面上小河

王年香

故事缘起

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区距离我园仅几百米,这里有品种繁多的花草树木、美妙动听的鸟叫虫鸣,还有众多的文化古迹,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孩子们学习的自然宝库。每个星期五是小一班孩子去雨花台的固定探访日,他们很喜欢来这里寻找一些小秘密。春天的雨花台很漂亮,刚走进大门,孩子们就被一条小河吸引了,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说这是大海,里面肯定住着大鲨鱼;有的说这是小河、池塘、小溪……看到孩子们对小河的热烈讨论,我开始思考这样的话题能作为孩子探究的兴趣点吗?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是“真问题”吗?我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作为教师,我只需要陪他们慢慢走、慢慢看。

小河的颜色

随着天气升温,雨花台到处透露着春的气息。草儿冒出了新芽,树丫穿上了新衣,一切都充滿了生机。孩子们再次来到小河边,刚一走近,聪聪就大喊:“快看,这里有一条蓝色的小河!”小班孩子似乎对颜色特别敏感,听到聪聪的话,大家都聚到小河边观察、讨论起来。念念想纠正聪聪的话,说:“这条小河是黑色的,不是蓝色的!”还有的说是绿色的、黄色的……渐渐地,孩子们的兴趣都集中在小河的颜色上,彼此争论着。有争论或许就有价值,于是我请孩子们说说自己的理由。听到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我赶忙请配班老师把大家讨论的过程拍摄记录下来。

小然:小河是绿色的,树叶掉在河里,把小河染绿了!

堂堂:小河是黄色的,因为是树干掉到水里染黄了它。

卷妹:小河是蓝色的,因为大海是蓝色的,所以小河也是蓝色的。

成人都知道大海并不是蓝色的,是因为光的折射让肉眼看到了蓝色。但是小班幼儿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去认识、理解周围的世界,对于较复杂的现象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和分析。但卷妹的话却带给我一定的启发,我想也许可以将活动探究与河面成像联系起来。于是我问卷妹:“为什么小河和大海是蓝色的呢?”卷妹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这时,另一个声音响起:“我觉得小河是银色的,那些颜色是树的影子。”芊沫很冷静地发表着自己的想法。

回到班级后,我把现场讨论的视频回放给孩子们,重温发现、讨论的过程,挖掘幼儿的兴趣点。孩子们看到自己在小河边发言,觉得十分有趣。这时,有人惊奇地说:“咦,真好听,像一首歌一样!”我也特别惊喜,孩子们的话充满了奇思妙想,串起来就像一首写给小河的诗。受到孩子的启发,我便与他们一起将精彩发言进行整理,于是就有了这首送给小河的诗。

小河的颜色

小河是绿色的,

因为 是树叶将它染绿了。

小河是黄色的,

因为 是树枝将它染黄了。

小河是蓝色的,

因为 它是通向大海的。

小河是黑色的,

一定是小石头把它染黑啦!

呀,还有很多很多的颜色,

那小河就会变成彩色的啦!

我们常说儿童是天生的探索家、艺术家、哲学家。在我看来,他们还是天生的诗人。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将对小河的细致观察进行自然表达,不仅促进了语言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激活了他们与生俱来的“诗性”,这是一个人内心的宝藏,是感知幸福的重要途径。看到孩子们从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中创作出来的诗歌,我深受启发,决定继续追随孩子的问题,鼓励他们用小诗记录下自己的探究历程。这既能让问题看得见,也能让学习看得见,还能让成长看得见。

小河是彩色的吗?

·用什么容器装河水?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我问:“你们都认为小河是彩色的吗?”有的孩子随口说:“是彩色的哦!”还有的说:“是黑色的。”“是黄色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谁也没法说服谁。正当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时,赞赞说:“我认为这简单,只要把水装上来看一看,我们不就找到答案了吗?”听完赞赞的发言,大家都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便提议想再去小河看一看。为了便于幼儿清楚、直观地观察到河水的颜色,合适的装水容器十分重要。于是我问:“用什么东西装水才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呢?”靖雅说:“用塑料盆吧!”小希说:“用瓶子好!”“为什么用瓶子好呢?”我问。小希不假思索地说:“因为矿泉水瓶子是透明的,可以让我们看得很清楚,而且水还不会洒。”

孩子们都认同这个观点,便一起准备了透明的塑料瓶来到小河边,信心满满地期待着结果。可是,当大家把河水装上来时都傻了眼:瓶子里的水浑浊不堪,根本不能辨别它本来的样子。豆豆说:“咦,瓶子里的水怎么是黄黄的?我们看到的颜色跟瓶子里的不一样啊!”静涵说:“小河脏了才变黄的,干净的小河不会是黄色的。”这个“意外”让孩子们措手不及,看来短时间内大家无法讨论出结果了。于是,我建议把瓶子里的水带回班级观察。

回班后,我思忖着把这瓶水放在哪里比较合适。如果水一直被晃动,孩子们肯定很难有新发现,只有让水和水里的漂浮物自然沉淀下来,才方便孩子后续观察和讨论。于是,我把这瓶水放在班级的一个安静角落里,还特意在旁边放了一些放大镜、笔、纸,便于孩子观察、记录、做对比。

·观察角的发现

第一天,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观察角观察瓶子里的水,他们用放大镜发现水中有一些漂浮物,它们像是河水里的一些脏东西。可是,瓶子里的水仍然是浑黄的,和刚带回来的时候没有明显区别。一天后,孩子们发现漂浮物渐渐沉到了瓶底,水也没那么黄了。等到了第三天,大家发现水已经完全不黄了,它的颜色就像玻璃一样透明,与此同时,瓶底也积攒了更多的沉浮物。

通过这几天的观察,孩子们又有了新问题:既然小河里的水像玻璃一样是透明的,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小河不是这种颜色呢?芊沫联系起自己初探小河时对小河颜色的观察,说:“小河本来就是这样的颜色,我们看到的颜色是树的影子。”芊沫的话对孩子们的探究起到了助推作用,大大激发了其他人的思考。安安反驳道:“影子不应该是黑色的吗?我们在阳光下看到的影子就是黑色的啊!”星星也说:“不是的,我明明在小河上看到了绿色、黑色、黄色,有好多颜色。”

小河到底是什么颜色?孩子们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分歧。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敢于质疑、乐于表达,提出的问题也推动着探究的不断深入。在争论中,大家决定再探小河。我丝毫不敢松懈,只有追随孩子们探究的脚步、仔细倾听他们的对话并给予最大的支持,才能帮助孩子们与真实的生活世界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会变颜色的小河

为了让孩子们明确自己的探究目的,我问:“再去探访小河,你们想了解什么呢?”念念说:“我想看看小河上的颜色是不是影子。”安安说:“我还想知道影子是不是都是黑色的,会有别的颜色吗?”看来,孩子们想了解河面上的颜色是否是其他物体的影子造成的。明确了探究目的后,大家特意收集了不同颜色的物品来到小河边,纷纷在河面上照一照、看一看。果然,孩子们惊喜地发现用黄色的帽子在河面上挥一挥,河面上就出现了黄色;用蓝色的衣服照一照,河面上就出现了蓝色;用红色的水壶晃一晃,河面上就出现了红色。卷妹说:“我还想把水捧起来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变色了。”卷妹的想法又一次引起大家的思考和兴趣,于是我轮流牵着孩子们走到河边,他们好奇地捧起水看了又看,最终发现手心里的水什么颜色也没有。

孩子们赶紧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回班以后,大家对此次探访的经过进行了分享。通过分享讨论,大家都觉得小河太神奇了,不同颜色的东西能在小河上照出不同颜色。于是我们又给小河写了第二首诗——神奇的小河。

神奇的小河

小河真神奇!

我用黄色的帽子挥一挥,

她就收集到了黄色 。

我用蓝色的衣服照一照,

她就收集到了蓝色 。

我用红色的水壶晃一晃,

她又收集到了红色。

我用小手捧一捧,

咦,

什么颜色也没有!

小河像个大镜子

神奇的小河能收集这么多颜色,可捧在手心却什么颜色也没有。大家对这个现象感到既奇怪又困惑,它似乎阻断了孩子们探索的脚步,我们的探究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停滞不前。在此期间我一直犹豫要不要跟孩子们交流“成像原理”的相关知识,可转念一想,这个话题是不是太深奥了?可是我们对小河的探究只能做到这里了吗?没想到,事情很快迎来了转机。有一天紫淇指着桌上的点心壶说:“看,这个像小河哎!”佳琦连忙看过来说:“是的哦,能看到我们自己!”慢慢地,大家都被吸引过来看这个“惊人的发现”,这个“发现”使我们的探究豁然开朗,为孩子们感知成像原理提供了契机。

孩子们自从有了这个新发现,便乐此不疲地在家里、幼儿园的角角落落寻找各种成像的物体。吃饭的时候,卷妹发现勺子像小河,能照到自己的大嘴巴;取点心的时候,兜兜发现点心碟像小河,能照到自己的脸;陪妈妈做饭的时候,嘉嘉发现厨房的锅盖像小河,能照到妈妈忙碌的身影;过生日的时候,茉莉发现锡纸气球能照到自己的花裙子;还有美工区的废旧光碟、戏水时的游泳镜、家中的油漆家具……孩子们每天都有新发现,一有时间就会拥在一起相互分享。在大家的交流与分享中,就又有了一首写给小河的诗,这不仅体现着孩子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也说明我们对小河的探索走向更深处。

小河像个大镜子

小河像个大镜子

能照出大树公公的脸。

大锅盖像小河,

能照到小朋友的脸。

小茶壶像小河,

能照出小茶杯的脸。

太阳镜像小河,

能照出我的好朋友。

小勺子像小河,

能照到小朋友的大嘴巴!

小河里有什么

小河像个大镜子,孩子们很想再去看看这个大镜子里都能照到什么。为了能让孩子们将自己看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大家提前准备好纸笔来到小河边,可是还没来得及欣赏河面的变化,有人就被正在钓鱼的老爷爷吸引了。

安安:我想看爷爷钓鱼。

我顺势问:小河里除了有鱼,还会有什么动物呢?孩子们随着我的问题望向小河。

王子:我看到有个长脚的虫子在爬。

兜兜:河面上有很多叶子,那是什么叶子呢?

原来,春天已经悄悄过去,不经意间夏天已经到来,小河也悄悄发生着变化。周围的树木映照着河面,河水显得更绿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水藻和菱角的叶子也铺满了水面,远远望去,好像一个硕大的翡翠玉盘。周围萦绕着小昆虫窸窸窣窣的叫声,一只只自在的水蚊子不知疲倦地在菱角的叶子上跳来跳去。小班幼儿喜欢这广阔而充满变化的大自然,他们观察细致、敏锐,对小河周围的变化充满了兴趣和好奇。这一次,孩子们在记录自己的发现时,便有了更丰富的表达。

佑佑是我们班绘画和语言能力并不突出的孩子,这一次他却带给我很大的惊喜。他兴奋地向我们表述着自己的记录和发现:河面上有树的影子,河里有龙虾、乌龟、小鱼,还有小青蛙,我都听到小青蛙的叫声了……回到班级后,佑佑仍兴趣不减,不停地和小朋友说着他的发现。尽管我知道佑佑记录的内容大部分来自他的想象,但他的分享激起了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大家都好想探索小河里的秘密,看看小河里到底藏着哪些小动物和小植物。

去小河里寻宝啦!

该怎么带领孩子们探索小河里的秘密呢?如何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让他们与小河亲密接触?想到这些问题,我有些犯难了。此时,恰逢小班的家长半日活动开放,有孩子跑来问:“爸爸妈妈可不可以陪我们去雨花台呢?我们想在雨花台跳舞给爸爸妈妈看,还想让他们陪我们探秘小河!”

孩子的想法给了我启示,其实我也想让家长们具体了解近一年来孩子在雨花台展开的各种探究和学习,何不让这次家长开放活动与我们的探索课程汇报相结合呢?于是我决定顺应孩子们的意愿,将本学期家长半日活动的地点安排在雨花台。活动前,我做了细致的安排和准备:首先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我们“雨花台小河”课程生发的过程和意义;其次为家长提供亲子对话清单,引导家长在与孩子探究小河时,用开放式语言与孩子对话,而不是直接告知答案,从而支持孩子的探究。这不仅可以保障幼儿在深入探索小河时的安全性,也可以提升亲子互动的质量。

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孩子们第一次与小河有了亲密接触,这也促使他们对小河有了更多发现。不一会儿,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向我展示他们从河里捞上来的水草、水蚊子、小鱼、小虾……他们还把自己的发现和收获记录下来——我看到许多水草;我抓到了一只青蛙;我捞到了菱角,不过这个菱角不能吃,爸爸说那是去年的菱角……他们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把捞到的小鱼、小虾、水草都养到了班级的自然角里,丰富了自然角的动植物种类。活动后,孩子们感叹:原来小河里藏着这么多秘密啊!在大家的相互分享中,我们又写了一首诗。

小河里的大秘密

小河里藏着大秘密,

她的家里住着小鱼、青蛙和龙虾。

今天,我还发现了水蚊子,

原来小河还是动物的家。

小河里藏着大秘密,

她的家里长着水草和浮藻。

今天,我还采了一个大菱角,

原来小河还是植物的家。

教师的话

一条在我们成人看来不会过多在意的小河,在孩子们眼中却蕴藏着丰厚的宝藏。一些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在孩子们眼中竟是那么神奇、生动和有趣。此次探访小河的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愿,创造条件让他们与周围环境产生互动。大自然是美妙的,孩子在接触自然、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动性、积极性。当我们的探索遭遇“停顿期”时,很庆幸我选择了等待,没有因此乱了分寸。在我看来,孩子探索小河的过程也是建构经验的过程,他们全程自主参与、积极思考、大膽尝试,对生活和生命萌生了真情实感。孩子们写给小河的诗,让我们理解了儿童世界的纯真、简单、美好与诗意。四首诗代表着孩子们探索的四段历程,呈现出儿童经验的生长。我们和小河的故事还在继续……

猜你喜欢

雨花台河面上小河
常宴铭
异曲同工之妙
冰排
太阳
南京雨花台公共园林的历史变迁
甜蜜的小河
小河马和刷牙精灵
丝绸
徐昆及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