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在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中的效果和满意度分析
2021-10-16周阿娜
周阿娜
(厦门市中医院,福建 厦门361009)
脑供血不足是一种临床常见且高发性疾患,研究指出,该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脑部血液循环不畅关系密切,患者以“头晕、失眠、烦躁”等症状较为多见,疾病进一步发展会对其脑部功能状态产生严重影响;若治疗不当极易发展成为痴呆或脑梗死,因此需对此类患者实施科学且有效的救治[1]。由于该病病程长且极易反复发作,在治疗期间部分患者依从性较差,因此需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开展护理干预措施,使得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改善患者预后[2],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纳入我院2020年1-8月68例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遵照平衡序贯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样本容量33例,观察组样本容量35例。
纳入标准:(1)符合脑供血不足头晕诊断标准;(2)临床资料完整;(3)无认知和精神障碍。
排除标准:(1)精神异常;(2)呼吸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热情接待患者入院后对其具体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和掌握,将我院具体情况介绍给患者,在此期间适当安慰和鼓励患者,叮嘱其遵医嘱用药。
观察组:综合护理,具体如下:
(1)健康宣教:发放知识手册并对疾病发生诱因进行介绍,将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详细告知患者,并将应急处理具体措施教会患者,增强其治疗信心;叮嘱患者定期测量血压和血脂水平,日常确保充足的睡眠,切勿熬夜,避免情绪大幅度波动。
(2)心理疏导:入院后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心理状态展开测评,后通过语言指导、家属互动等方式舒缓焦虑患者心理压力,通过开设病友会等活动对抑郁患者给予支持和帮助。
(3)运动指导:依据患者自身兴趣来进行,指导其进行散步、太极拳、快走等活动,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锻炼自身;日常锻炼坚持半小时左右。
(4)头晕护理:取百会、太阳穴进行穴位按摩,每次时间控制在20-30 min,每天3次。头晕头痛时叮嘱患者尽量卧床休息且抬高床头,尽量避免或减少头部的旋转,切勿猛回头或者突然改变体位。选择太冲、风池进行针刺,可有效控制头晕。
(5)休息指导:叮嘱患者在夜间休息时可将枕头高度调整在15-20°左右;日常生活中在仰头以及转头时一定要保证动作缓慢且轻柔。气候骤变时做好防寒保暖措施,避免由于感染而加重头晕。
(6)出院指导:出院前根据患者病情状态、服药情况等基本信息建立档案,后建微信群指导患者加入,告知其群内会定时发送服药提醒和出院后的注意事项。通过短信、微信(每2d)等方式强化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将疾病知识、发病特点、不良反应针对措施等内容定期向患者发送,丰富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增强其自主护理意识。
1.3 观察指标
(1)护理效果[3]:显效(血压正常,头晕症状基本消失,主诉无不适)、有效(血压正常,头晕持续时间缩短,发作频率减少)、无效(血压水平较高,头晕症状加剧)。
(2)护理前后头晕持续时间、发作频率改善情况。
(3)护理前后头晕症状积分和脑血流速度[4]:其中自制量表评价头晕症状积分,分值0-4分,0分记录无症状,1分记录轻度症状,2分记录中度症状,但在可耐受范围,3-4分记录症状重度,难以耐受。
(4)护理满意度:借助健康知识调查问卷(自制)进行评价,单项分值0-25分,分值越高表示护理满意度高。
1.4 统计学方法
建数据库并借助SPSS22.0软件展开统计,护理效果借助χ2检验并作处理,以n(%)表示,头晕持续时间、脑血流速以及满意度设计t检验并给予处理,以±s表示,数据遵从正态分布原则,以P<0.05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35 33男18 16女17 17范围28-65 27-65均值46.12±10.25 45.26±11.45性别0.964 1.054年龄(岁)0.985 1.045
2.2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7.1%,高于对照组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n(%)]
2.3 两组头晕持续时间、发作频率比较
相比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头晕持续时间较短且发作频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头晕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对比(±s)
表3 两组头晕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对比(±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35 33护理前11.23±2.36 11.36±2.45 0.361 0.958护理后4.23±1.00 6.56±2.55 8.561 0.001护理前6.56±1.36 6.15±1.11 0.104 1.033护理后2.00±0.45 4.10±1.00 12.104 0.001头晕持续时间(min/次) 发作频率(次/d)
2.4 两组头晕症状积分和脑血流速度比较
相比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头晕症状积分较低且脑血流速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头晕症状积分和脑血流速度对比(±s)
表4 两组头晕症状积分和脑血流速度对比(±s)
组别 例数(n) 头晕症状积分(分) 大脑前动脉速度(m/s) 大脑后动脉速度(m/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353.11±0.560.63±0.1261.23±1.3378.52±4.5230.33±0.2636.36±2.56对照组333.14±0.451.56±0.5561.36±1.4570.12±1.0030.14±0.1431.23±1.14 t值0.5586.3650.4875.1240.4077.221 P值0.8850.0010.8470.0010.1470.001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相比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各指标分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s,分)
表5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35 33常规护理20.23±3.33 12.23±2.23 6.433 0.001心理疏导21.25±1.55 10.15±1.15 4.828 0.001健康宣教22.10±2.40 11.20±1.20 12.511 0.001服务态度20.12±3.45 10.23±1.66 15.205 0.001
3 讨 论
脑供血不足头晕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病持续时间数分钟不等,在多因素的联合作用下,该病发作频率较高,若控制不当,随病情加重,极易对患者知觉状态产生直接影响,进而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若在有效时间内无法缓解病情,则会打击患者身心,致使其情绪波动且加重病情,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考虑患者病情恢复会受自身状态和行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需在常规治疗期间配合开展护理干预,进而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改善患者预后[5-6]。
常规护理属于临床传统干预措施,实施期间仅注重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并监督其生活,导致部分患者从内心深处排斥此项工作,且还有部分患者治疗依存性明显下降[7]。综合护理是临床优质模式,在措施实施期间严格以患者实际病情为依据,全面分析护理问题后给予针对性和整体化的干预措施,最大程度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8]。而研究指出,对脑供血不足头晕等慢性疾病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可规范护理流程的同时整体改善患者预后。
此研究结果示:观察组护理效果高达97.1%,对照组78.7%,且经护理后患者护理满意度各指标分值较高;患者头晕持续时间较短且发作频率较低,头晕症状积分较低且脑血流速度较高(P<0.05),证实了在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的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研究提示:综合护理模式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确保在护理措施的实施下让患者享受到全面且优质的护理措施,且各环节做到针对性和整体性,进而提升护理满意度的同时改善预后[9]。
综上所述,对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效果显著且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