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护理模式在妊娠高血压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1-10-16许惠春
张 强 许惠春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 厦门361000)
临床上孕妇连续两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或取中段尿检验,24h尿蛋白定量超过0.5g即可判定为妊娠期高血压[1]。本病属于临床导致孕产妇及胎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以怀孕20周后出现高血压、蛋白尿及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可出现昏迷、抽搐、心肾功能衰竭甚至孕妇及胎儿的死亡等不良情况[2]。针对上述严重情况,临床通常选择剖宫产手术;而手术安全可为妊娠高血压患者基本的治愈及后续康复创造优质条件。故本研究将安全护理模式实施于我院妊娠高血压患者手术室护理中,深入探讨其应用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84例妊娠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3]:(1)均符合妊娠高血压临床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2)均符合剖宫产手术指征;(3)均为单胎头位;(4)均知情同意加入此次试验。
排除标准[4]:(1)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2)存在凝血功能障碍;(3)存在恶性肿瘤及免疫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
1.2.1 甲组:护士核对患者信息,向其介绍手术医师、手术室情况;评估患者病情,并告知手术中配合的注意事项等。
1.2.2 乙组 在甲组干预基础上实施安全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1)总结既往手术室护理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后商讨相应安全护理措施,要求手术室护士对各项措施认真落实;(2)对手术室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促使手术室护士职业行为更加规范,避免发生护理事故,提高护理安全性。(3)定期组织手术室护士开展专业知识、技能操作培训,提升其护理知识掌握程度及操作水平;并学习护理安全防范措施;手术室护士长合理排班,确保护士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避免因体力或精力不足而发生护理差错;(4)患者交接过程中注意采用双人核对制度,对姓名、床号、手术部位、药敏检测结果等重要内容进行重点核对;若患者术中输血,护士取血后认真核对,确保无误后签字,手术室内与医师再次核对,并认真书写输血记录。(5)强化手术室护士沟通方式与技巧,以完善其自身素质,从而保持耐心与患者充分交流,并做好安抚与解释工作。(6)手术室护士在术前积极评估患者心理状况,通过鼓励或列举成功案例等方式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心理疏导,必要时可适当播放舒缓、轻松的音乐,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其心理压力,以降低血压数值、控制应激反应的发生,从而提升手术质量;(7)术前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有效连接,根据患者病情状况及手术性质选择最为舒适的体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防止过分暴露。手术开展期间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做好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的准备,避免差错事故发生。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2)血压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3)观察患者麻醉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患者核对失误、麻醉不配合、恐惧麻醉、体位摆放不当、麻醉效果欠佳等。(4)统计两组手术风险事件发生率,包括患者情绪不稳、术中出血过多、手术时间延长、配合度差、护理纠纷等;(5)满意评分:调查表为我院自制,总分100分,内容包括技术水准、健康宣教、心理疏导及服务态度4方面,各项满分25分,分值越大越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统计软件SPSS21.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孕周、经产妇与初产妇的人数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s)
组别甲组乙组χ2/t值P值例数(n)42 42年龄(岁)28.57±1.93 28.52±1.97 0.117 0.907孕周(月)38.11±1.19 38.05±1.24 0.226 0.822初产妇27 28经产妇15 14产次0.053 0.818
2.2 两组血压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中SBP、DBP水平比较,乙组比甲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血压指标比较(±s,mmHg)
表2 两组血压指标比较(±s,mmHg)
组别例数(n)SBP DBP术前术中术前术中甲组乙组t值P值42 42 163.38±11.36 152.41±11.19 4.458<0.001 172.16±13.42 156.85±12.47 5.416<0.001 92.65±5.21 86.02±5.37 5.734<0.001 98.34±4.18 89.43±3.56 10.517<0.001
2.3 两组麻醉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乙组患者麻醉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麻醉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2.4 两组手术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乙组患者手术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4所示。
表4 两组手术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n(%)]
2.5 两组满意评分比较
乙组患者对护士技术水准、健康宣教、心理疏导及服务态度满意评分均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5所示。
表5 两组满意评分比较(±s,分)
组别甲组乙组t值P值例数(n)42 42技术水准19.16±2.93 23.49±1.07 8.996<0.001健康宣教18.26±2.85 23.62±1.14 11.317<0.001心理疏导18.91±2.74 22.97±1.85 7.959<0.001服务态度18.25±2.25 22.34±1.76 9.279<0.001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属于孕妇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现代女性生活作息缺乏规律性、饮食习惯不合理,导致本病患病率逐年递增。有调查显示,妊娠年龄过大、孕期不良情绪及高血压家族史等均属于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的高危因素[5]。此外,肥胖同样是诱发妊娠期高血压的主要因素,肥胖女性通常血脂相比正常人较高,导致其血液粘稠度增加,促使外周阻力提高,容易引起小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进而出现妊娠期高血压[6]。
手术室内任何一个细小疏忽均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对细节及安全性予以高度重视。安全护理模式近年来在手术室及重症监护病房内应用较为广泛,其主要指护士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与护理制度开展护理措施,按照医嘱全面落实护理计划,从而为患者身心安全提供保障[7]。秦巍[8]等学者报道指出,安全护理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中,能有效减少妊娠高血压患者麻醉风险事件的发生,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质量,从而降低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促使护理满意度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乙组患者麻醉及手术风险事件发生率均低于甲组,其血压波动情况及护理满意度也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能为部分患者缺乏对剖宫产及麻醉的认知,导致其在进入手术室、手术正式开展前容易出现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导致其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受到影响,机体应激反应较强,不利于手术开展;而安全护理模式下手术室护理人员积极运用科学的沟通技巧转移患者注意力,以缓解其不良情绪,能够有效维持血压稳定,并提高患者手术配合度。麻醉属于剖宫产手术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麻醉的安全性可对妊娠高血压患者手术疗效产生直接影响。故本研究积极针对麻醉期间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实施相应的安全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麻醉风险,减少麻醉不良事件的发生。此外,安全护理模式要求护士严格遵守相关流程,并熟练掌握手术室护理各项操作;确保其能够在手术医师下达医嘱时,及时按照要求进行相关护理操作,从而确保妊娠高血压患者手术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在妊娠高血压患者手术室护理中应用安全护理模式实施干预,不仅能够避免患者术中血压波动,以降低手术风险,还能有效减少麻醉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评分,值得临床采纳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