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化护理在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1-10-16吴银娜叶智明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年17期
关键词:系统化例数神经功能

吴银娜 叶智明 林 燕*

(1、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 厦门361100;2、福建省翔安监狱,福建 厦门361000)

高血压是常见慢性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机体内循环动脉血压增高,同时可伴有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性损伤等[1]。随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疾病者逐步增多,且多发于中老年人,致残致死率极高[2]。多数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术后康复效果不理想,给予其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患者恢复具有积极作用。基于此,本次研究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对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进行干预,观察其效果,现将本次研究结果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根据入选标准收集为2020年4月年至2021年4月我院接诊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108例,随机数字抽样分组,分成对照组与干预组,比例为1:1。上报我院伦理委员会予以批准。

纳入标准:(1)经病理学、影像学检验均证实符合高血压合并脑梗死诊断标准;(2)年龄均在50-80岁以内;(3)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障碍、认识障碍、沟通障碍者;(2)依从性较差,且病例资料缺失者;(3)合并严重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并发症;(4)肝、肾等其他重要脏器器质性损害者。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即:基础性护理、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康复锻炼。

1.2.2 系统化护理 干预组给予系统化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组建系统化护理团队,成员包括内科神经资质大于5年的专科护士、主管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等。根据主治医师治疗方案结合高血压、脑梗死疾病特点,制定个体化康复护理方案。

(2)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充分了解患者生活习惯、生活背景、疾病情况等基本资料,开展针对性心理综合干预护理,以语言、行为等方式逐步向患者渗透护理的作用,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护理人员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增加其沟通频率,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心中疑虑,为患者解决疑难问题,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同时可采用音乐、视频等放松疗法疏解患者负面情绪。

(3)康复护理:入院初期,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翻身训练,并给予擦洗、按摩等服务,早晚各一次,避免患者长期卧床出现压疮等并发症。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病情平稳后,指导并协助其进行坐卧、走路、弯手指、穿衣等基本日常动作训练。日常训练结束后可进行关节、语言等功能恢复。若患者存在头晕等症状,立即停止训练。

(4)出院指导:由组内成员将出院后康复训练方案交付于患者家属,并进行详细讲解,阐述系统化护理的目的、作用、意义以及具体实施过程,指导患者家属进行简单的康复训练,包括语言训练、肌肉按摩、关节功能恢复等,同时为患者建立详细个人档案便于后期患者复诊与护理人员随访。

(5)随访指导:通过微信、电话、上门等方式对患者康复情况进行动态跟踪,针对患者及家属存在的疑虑进行一对一解答,梳理患者负面情绪,指导其定期复诊。

1.3 观察指标

(1)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ugel-Meyer,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对患者护理前、护理3个月的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分数与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能力成正相关。

(2)神经功能:采用我院自拟神经功能恢复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分数与功能恢复情况成正相关。

(3)满意度:患者出院时在护士指导监督下,由患者与家属共同完成我院自拟满意度评分表,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描述,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n(%)/±s]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n(%)/±s]

组别干预组对照组χ2/t值P值例数(n)54 54男32(59.26)33(61.11)女22(40.74)21(38.89)年龄(岁)65.82±9.27 66.19±9.33 0.207 0.837病程(年)10.83±1.29 10.94±1.41 0.423 0.673上下肢完全性偏瘫26(48.145)24(44.44)不完全性偏瘫28(51.85)30(55.56)性别0.083 0.443偏瘫情况0.322 0.335

2.2 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干预组患者FMA、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s,分)

注:干预组护理前与护理3个月后比较,tFMA=35.912,P<0.001,tADL=15.533,P<0.001;对照组护理前与护理3个月后比较,tFMA=9.177,P<0.001,tADL=5.580,P<0.001。

组别干预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54 54护理前32.23±2.73 32.45±2.71 0.420 0.675护理3个月后57.62±4.42 38.64±4.15 23.004<0.001护理前52.14±4.33 52.15±4.18 0.012 0.990护理3个月后66.82±5.43 57.11±5.02 9.649<0.001 FMA ADL

2.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干预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分)

组别干预组对照组χ2值P值例数(n)54 54神经功能恢复评分89.98±8.24 73.56±6.99 11.167<0.001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正常人的血压会随外界变化在一定的范围内产生波动,整体人群中人体的血压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3-4]。脑梗死是高血压心血管方向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病率较高,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中,可导致患者口齿不清、偏瘫等多种后遗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必要的护理干预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途径。

系统化护理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科学的护理程序为核心,以患者为中心,贯彻落实每一个护理程序,由专业的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整体护理[5-6]。本次研究中,通过组建系统化护理团队,在生理与心理上对患者开展积极护理,通过语言沟通、健康宣讲、康复锻炼、放松疗法等多种方式对患者实施全面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神经功能以及心理上的恢复,避免压疮等并发症的出现[7-8]。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在开展肢体功能恢复的同时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提升患者依从性与主动性。本次研究结果中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的干预组FMA、ADL、神经功能恢复评分、护理满意度均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表明系统化护理对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恢复具有促进作用,通过翻身、按摩、日常行为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稳定病情,提升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系统化护理对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恢复患者肢体、神经功能,提升生活质量。本次研究样本数量较小,且受地域、医疗水平的限制,研究结果有待样本数量更大、范围更广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猜你喜欢

系统化例数神经功能
对不同细胞类型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
系统化心理护理在生长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研究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系统化研究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