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整体式护理体会
2021-10-16栾飞飞郭玉苹
栾飞飞 郭玉苹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 厦门361000)
贫血性心脏病由于机体严重慢性贫血导致心脏扩大,诱发心功能不全。贫血使机体血液载氧能力下降,各器官组织供氧不足,致心排血量增加、心肌代偿性肥厚,加重心脏负荷,促使心脏储备代偿功能减退,诱发心血管相关疾病,临床常见头晕、头痛、耳鸣、体质虚弱等症状,伴贫血基础性疾病者为好发人群[1-2]。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肾素-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利尿药、扩血管药为主,长期服用易诱发各种不良反应,因此,治疗期间施以有效护理格外重要。临床整体式护理是护理领域新型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及体质特征制定全面、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3]。本文将临床整体式护理应用于贫血性心脏病效果作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我院收治贫血性心脏病患者11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6例。
纳入标准:(1)临床确诊为贫血性心脏病且心功能分级I-III级;(2)非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3)无凝血功能障碍者;(4)患者及家属知情且自愿签署我院研究协议书。
排除标准:(1)严重肝、肾等功能器官损伤者;(2)免疫系统功能性紊乱或严重食物过敏者;(3)存在认知障碍,不能正常交流者;(4)中途退出研究或失访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模式,包括病室保持清洁,常规消毒2次/d;卧床休息,若病情好转,在患者不感觉疲惫且不加重临床症状的前提下,逐渐增加活动量;叮嘱患者保持口腔清洁,饭后选择淡盐水等漱口液漱口;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若患者卧床不方便,用温水擦拭患者身体;叮嘱患者便后清洗会阴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整体护理模式,具体如下:
(1)用药指导。详细告知患者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如肾素-血管紧张素抑制药应餐后服,服用后易出现干咳、低血压和头晕等现象;利尿剂可能诱发电解质紊乱、胃肠道反应等症状,护理人员需提前做好防护措施。特别嘱咐患者若身体发现不适,及时寻求医护人员帮助。
(2)饮食护理。向患者普及贫血性心脏病需规避的食物,如含咖啡因食物,高脂肪食物,大量饮水、汤、饮料等,高盐饮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烟酒、生姜等;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适当增加高纤维、高蛋白食物,如蛋类、红肉、红薯、玉米等;多补充食物维生素,如橙子中富含大量维生素C,胡萝卜中富含大量维生素B、K,樱桃富含大量维生素A。
(3)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与患者加强沟通,鼓励患者述说心理感受并根据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降低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风险。若发现患者心理出现消极状态,可选择一对一心理辅导、指导冥想等舒缓的方式使患者合理释放心理压力,确保患者心理健康。
(4)不良行为监督。如吸烟患者,在家属的配合下制定计划督促患者戒烟,若烟龄长难以戒掉,控制烟量,每天至多1根;嗜酒患者,告知患者饮酒对病情发展的危害并监督饮酒量,每天不得超过5mL。
1.3 观察指标
(1)比较心功能指标。采用心电监护仪(PM系列)监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参数正常范围分别为:50%-70%,90-100mL。
(2)比较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消失时间。包括腹泻、耳鸣、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3)比较两组护理质量,包括患者遵医嘱行为、患者不良行为、护理差错、患者投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数据,平均年龄及平均病程、心功能指标、药物不良反应消失时间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取t检验,,护理质量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χ2/t值P值例数(n)56 56男/女30/26 29/27 0.036 0.850平均年龄(岁)32.17±10.04 33.27±10.00 0.581 0.281平均病程(年)4.22±1.09 4.20±1.05 0.099 0.461
2.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例数(n)LVEF(%) LVEDV(mL)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56 56护理前49.20±2.07 49.64±1.88 1.178 0.242护理后55.37±1.04 51.02±0.89 23.781<0.001护理前70.38±20.11 71.28±20.27 0.236 0.814护理后93.30±24.37 84.27±21.32 2.087 0.039
2.3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消失时间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腹泻、耳鸣等药物不良反应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消失时间对比[n(%)]
2.4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遵医嘱行为、不良行为、患者投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差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质量对比[n(%)]
3 讨 论
贫血性心脏病源于贫血引起心脏输出量、心脏负荷增加,诱发心脏病,治疗首先要纠正贫血。人体活动所需要的氧是机体血红蛋白携带、运输,血红蛋白含量下降致使机体缺氧,诱发心脏功能异常。贫血常见原因有机体缺乏叶酸、维生素B12、铁,临床治疗主要以补充上述元素为主,可有效纠正贫血现象,进而防治心脏病。此外,重度贫血常引起心脏扩张、心肌肥厚及心肌变性,易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等急性疾病,源于心脏周围血管扩张使舒张压下降,脉压差升高,诱发周围血管性疾病[4-5]。因此,当出现贫血症状时,需及时治疗,避免恶化为重度贫血而导致不可逆转性疾病。
贫血性心脏病治疗常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等,长期服用易诱发干咳、低血压、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等不良反应。因此,予以有效护理指导格外重要。本研究将临床整体式护理应用于贫血性心脏病,通过合理用药指导帮助患者避免常识性错误,增加用药严谨性,同时向患者介绍药物注意事项,使之规避不良行为,有助于巩固临床效果,改善临床症状。表1心功能指标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整体式护理模式临床效果更好,可显著改善贫血性心脏病患者机体供血不足,缓解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燕舞等[6]认为,LVEF是重要的心肌泵血功能指标,可用于反映左心储备功能,观察局部室壁运动情况;LVEDV是反应心脏前负荷功能的关键指标,两者正向改善表明机体心功能有恢复正常趋势,对于心脏相关疾病控制有积极意义。贫血性患者机体一般缺乏微量元素,合理饮食指导有助于患者营养均衡,针对性补充微量元素,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对巩固治疗效果有积极影响;心理护理可促使患者合理发泄负面情绪,使患者保持正面、积极心态面对疾病,不仅有助于患者痊愈,同时可缓解医护工作压力;针对性不良行为监督及制定相关计划,可保证患者情绪平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减缓不良行为的发生,直接影响医护效果,有实际意义。通过临床整体式护理,结果证实临床整体式护理可有效缩短药物不良反应消失时间,减轻患者躯体不适,可间接增加患者治疗依从性,董艳丽[7]等研究也有类似结论。吴敏[8]认为,护理质量是在护理过程中形成的客观表现,可直接反映护理工作的职业特色和工作内涵。护理质量提升有助于改善医患紧张关系,增加患者对医护工作的认可。通过临床整体式护理,表3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质量各维度均优于对照组,提示临床整体式护理有改善医患关系、提升护理质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贫血性心脏病中应用临床整体式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优势明显,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