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

2021-10-15范伍琼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道德与法治初中

范伍琼

摘要:情感教育是现阶段重要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变化进行相应的教学引导。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融入情感教育有助于满足学生的情感诉求,同时促进学生正确的情感世界的形成。在教学开展中,教师应当结合课程教材设定目标,同时深入挖掘教材当中的情感基点,进行情感层面升华,最后结合学生的心理特性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情感设计。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

初中阶段开设的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学生除了要掌握道德法治的相关知识之外,还应当深入体会学科当中所具有的思想性和人文性特征。而情感教育則是基于人文心理特征所进行的情感引导,在思想层面与道德与法治课有着较高的契合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情感体验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进行结合,借助情感引导,帮助学生心理逐渐成熟,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树立理想。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在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具有长期性、真实性和平等性的特征,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开展应当从情感教育的特性出发,组织设计教学实践。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情感教育的作用

情感教育注重情感体验的升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在接受情感教育往往有着不同的表现。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主要实现初中生的自我认知和情感价值,具有适应情感需求、引导建立正确情感世界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满足情感主体诉求

初中阶段学生心理成长发展到达重要阶段,在进行外部认知时他们开始能够初步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判断,不再受到内容的约束,具有了一定的理想主义情怀。在对待社会事件和变化中,他们拥有强烈的正义感,会产生对于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怒和不满,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参与意识。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主要从社会意识角度出发,从道德法治关联、社会如何进行秩序化治理等角度,建构一个理想的社会发展进路。从目标上来看,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所涉及的社会建构与学生心理当中对于社会公义的发展期许相一致。将情感教学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能够进一步增进学生对于自我价值观念的认同感,并获得外部对于自身理想信念的高度认可,增进学生的信心。

(二)建构正确的情感世界

心理内化的自我建构是人在心理成熟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然而内化的心理建构通常与外部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前述中提到初中生拥有了这一阶段正义感、理想主义的心理特性,如果缺少了正向的价值引导,便会导致其在后续的心理成长中产生对于此时心理认知的怀疑,最终走向反面,否认社会公理争议、放弃对于理想的追求,选择与社会丑恶现象同流合污。而道德与法治课就是要通过对于社会进行观察和深度剖析来完成情感价值认同,不断加强学生的自我暗示,给予学生以坚持的信心。同时在情感教育的融入后,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中,不仅能够形成观念层面的坚定信念,同时还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分析社会、认识社会的工具,能够自行对社会问题进行剖析,从不同的社会观念当中寻找到唯一正确的观念出路,最终形成正确导向的情感世界。

二、融入情感教育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策略

(一)明确情感教育的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着十分鲜明的情感特色,教师应当建立起“以情施教”的基本逻辑,进行情感化的内容优化。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借助情境创设的方式,搭建不同的教育场景,进而引入学生对于生活化的感知和思考。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涉及到“家”相关的教学内容,作为一个常见的生活场景,教师需要运用情境式教学手法搭建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体验脉络,可以搭建艺术情景来进行家的环境展现,引导学生对家庭、家庭生活和父母形象进行了解;同时运用文本情境,由学生自行参与,畅聊自己的家和家庭情况;引入问题情境,带着问题对“家”的客观实体和内在含义进行分析;最后引入文化共鸣,教师从历史文化、家庭表达当中,帮助学生认识到家是父母与子女关系的集合,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挖掘情感内容实现情感升华

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的情感脉络应当是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的,从课程设置方面也可以看到,教材当中从“我”的视角出发,从认识自我到了解家庭、深入集体、观摩社会到产生国家意识,整个视域不断扩大。同样的,教师在教学策略组织当中,也应当以这个脉络进行逐步的情感释放,最终实现自我认同与爱国情怀的连贯,实现情感的升华。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对于国家的情感是最高级的情感,是在对自我、对家庭、对集体等情感基础之上实现的情感升华。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课程内容中使命感的塑造、民族认同感的实现以及学生内心社会责任感的挖掘,使学生形成国家概念,认同国家发展、产生使命感。教学中应当首先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国家概念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利益,了解当前国家安全知识,形成个人与国家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的判断。随后,要对我国的多民族国家特征进行梳理,从民族来源到民族政策,使学生形成民族团结在国家发展当中的重要性;最后,要引导学生形成自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认知,建立情感体验,明确自身的社会定位,打造服务社会、参与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理想信念,并从中获得荣誉感。

(三)针对学生心理特征进行教学设计

心理差异是个体差异的重要表现,教师应当同时关注初中学生心理共性和特性,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初中阶段学生进入到了青春期,部分学生在心理和情感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曾遇到过学生对于人生价值感到迷茫、无法产生对于人生的正确认知等消极情绪,这些情绪在青春期阶段较为常见,但是缺乏正确的引导将会导致学生陷入到消极和负面的情绪当中来。例如有学生曾经提问:“老师,我们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较为庞大的问题,但是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令他们产生不属于他们年龄阶段的困惑一定有深层次原因。在观察当中可以发现,部分学生是由于家庭生活不和谐所导致的情绪低落或产生了一定的抑郁情绪,也有部分同学则是由于懵懂的青春情愫产生了对于异性的好感而感到迷茫。在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当中,第一单元《青春时光》就是从青春期特征角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一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从心理解读方面为学生解答困惑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将课本内容与实际生活情况进行融合,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青春期变化情况,使学生认识到成长过程中的有意义的事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参考文献:

[1]董海凤.情景互溶、思行合一——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J].求学,2021(35):5-6.

[2]张丽芳.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情感融入教学的作用及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22):31-32.[J].新课程导学,2021(20): 91-92.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道德与法治初中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